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2020年9月书单 | 长期主义又是一种什么主义?
九月只看了四本书,四舍五入约等于没看书。在上个月的书单里说到,“感觉这个月也没看什么书就稀里糊涂地结束了”,九月虽然不是稀里糊涂地结束,但在几个地方东跑西跑,武汉、茂名、广州、佛山,每次都待的不久,来来回回之间也没看看书。不是没时间,而是习惯突然断掉了,加上各种杂念袭来,也没有意识、主动地静下心来沉浸到文字里,估计这是以后的常态了。
几年前,在豆瓣上关注了一位在深圳工作的网友,当时她的网名还是Nicole(大概是这样)。Nicole的年均阅读量在100左右,而且看的不仅是畅销书和文学作品,社科、英文原著、程序语言设计、哲学、财经商业、诗歌......涉猎十分广泛,而且对待自己读过的每一本书、每一部电影都有着认真的态度去输出,包括但不限于角度独到的思考、体现自我感受的时刻、真诚友好地交流。
突然提到这位网友,不仅是因为她的阅读量之广博,更因为她在工作之余还长期保持着学习的习惯,这是很难得的品质。这也与今天要推荐的一本书《价值》的主题相关,即坚守长期主义的意义。
我在豆瓣上关注的账号过半是出版社及编辑,Nicole发布的内容是算法推荐给我的,她也是我关注的第二位豆瓣网友。虽然没有很好地学习她的闪光点,但她所输出的很多内容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包括但不限于对待书籍电影的认真态度、在自我感受的真诚与局外人视角分析之间保持平衡、孜孜不倦地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持有乐天派的感染力。这也是长期主义所需要的一些养料。
一、价值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在他的新书《价值》中是这样定义长期主义的,“把时间和信念投入能够长期产生价值的事情中,尽力学习最有效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标准,遵循第一性原理,永远探求真理。”
一个人的时间,更准确地说,工作或学习之余的时间习惯于花在什么地方,会带来长期的影响。从短期看,即时满足感的获取会给自己带来非常欢愉的感受。但在这个到处都是想要压缩你的满足感阈值的环境中,立竿见影甚至是空中楼阁般的满足感成为了消费主义和有利可图的控制家们的法宝,将势单力薄的人体推入难以抵抗的极低满足感阈值的场景中,试图不断宰制本就处于劣势的被控制者那岌岌可危的独立心智。长期主义追求的是延迟满足感,它“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价值观”。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唯一不变的主题是变化本身。不被短期诱惑和利益所干扰,不被周围嘈杂而紊乱的纷纭话语所牵引,不被眼前事、当下人所胁迫。正如毛泽东在《赠柳亚子先生》中写下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对个人而言,长期主义就是一种清醒而真挚地看待自我,时常将目光放眼于十年后、二十年后甚至五十年后、百年后的格局。
第一性原理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强调:“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它是一个根基性的命题或假设。它不能被缺省,也不能被违反。”与个人而言,这个第一性原理可以是个人信条、终身规划和人格底线。与社会而言,这个第一性原理可能是道德或法律。
当然,《价值》这本书更多地在讲高瓴资本如何践行长期主义和价值投资的理念。在张磊对于投资的思考中,长期主义就是第一性原理,由此拓展出终身学习、企业正和游戏、理性和独立、专注的执行力、超强的同理心等诸多价值链条。
张磊认为,“真正的投资,有且只有一条标准,那就是是否在创造真正的价值,这个价值是否有益于社会的整体繁荣。”这里的价值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面向未来的长期价值。或许可以这样说,对于个人而言,真正的投资就是创造真正的自我,这个自我有益于个体的整体发展。
严格来说,《价值》这本书是我前几天在做菜前后用微信读书的听书功能听完的。关于听书,也是一个可以从长期主义与短期主义上来看的现象。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听书如果没有利用得好,那就是短期主义的产物。去年的七八月份,我在通勤换乘共享单车的最后一公里的路上经常听书,据不完全回忆,听过了《原则》、《活法》、《被讨厌的勇气》、《非暴力沟通》等等畅销书,当时听得头头是道,大呼内行和有理,自觉饱受启发,结果到现在我已忘掉了大部分。把时间再往前推,2018年的七八月份,我也是用微信读书的听书功能听完了《万历十五年》和《文学回忆录》上下卷(当时的微信读书还是非常生硬的机器发声,现在最新版本上甚至从情感男/女声进化到了AI男/女声),不同的是,由于当时听完后立即整理了感受和做了输出,启发沉淀成系统化得文字,所以现在还有印象。从长期主义的视角看,短期的产物如果有留存值得长期回顾的、自主生成的材料,那或许就可以转换成准长期主义的产物。
二、生活蒙太奇
这是一本于平淡的生活碎片中摘取奇妙瞬间的短故事画集。作者对于生活的观察力非常细致,她的想法是“用漫画的语言把生活变慢"。在欣赏这本画集的过程中,我也确实沉入了这些奇思妙想的碎片中。
每个人都有观察和记录这个世界的独特方式,有的人通过文字来告诉其他人,有的人则是通过绘画来展现个人体验。《生活蒙太奇》的作者“从三岁抓起画笔,直到现在,也一直拿着它。”画画就是他的个人习惯,”当我等待时,会用速写消磨时间,看风景时,会记住颜色的变化,无意间听到他人的对话,或偶然瞥到世界的一角……这些生活间隙里,时时都在发生的场景,使我总有把这些故事画下来的冲动。”这种无时无刻想要表达的热情通过一幅幅画自发地传递到外界,包括从去年到今年疫情爆发,作者依旧坚持定期创作,日拱一卒,最终完成了整部作品。
在为数不多的文字中,作者的这段话让我非常认同——
我总觉得,这个世界的联系很多时候是靠共感产生的。虽然人有千差万别,但我某时某刻的所思所想一定可以代表某时某刻的一部分人。我希望能把我感受到的情绪准确地传达到那部分人心里,利用共感让他们的世界能短暂地和漫画里描绘的世界联系起来。那样的话,一本书,可以折射一个小世界,也可以成为一部分人的朋友。而我作为一个观察者,能把自己的观察用这样不温不火的方式跟大家说上一二,也好像变成了读者世界里一角的存在。
如果你看完后能有一点这样的感觉,那我真的就太开心了。
三、漩涡
非常值得一看的漫画作品,兼具诡异惊悚与温情浪漫的伊藤润二。了解更多,请见长评——《漩涡》:一个诅咒带来的诡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