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美的几点看法
一直以来对于什么才是审美、如何评价一部艺术作品的好坏,有些自己的看法,但是一直没有总结写出来。这两天读完林华老师编写的《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打算把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结合书里的一些理论依据总结一下。这里只做一些要点的输出,不详细展开阐述。
一、审美有三个层次
1、感性:客体输出的外界刺激,作用于主体感官所产生的感觉,存在一定的心理结构的创造物。这里存在很大的主观因素,比如同一幅画,有些人就是喜欢有些人不喜欢。但也会有些相同的感觉作用于每个人,比如进行曲听起来同时慷慨激昂的,小夜曲听起来总是温婉舒缓的。
2、知性:能够对艺术作品有概念性的认知。比如知道不同的调式能产生不同的情绪,往往需要对专业性多多少少有一些涉足。
3、理性:往往体现在对一部艺术作品的价值、意义等方面的认知,基本属于思维的产物。
其实书中的理论体系比上述三点更为复杂,从两个维度入手。横轴代表三个水平阶段:感觉、知觉和思维。纵轴代表意识的三个层次:无意识、非自觉意识和自觉意识。具体的认知活动见下图。但我简化整合成三个层次,重点保留了与我们平时表述强相关的象限。
审美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活动,不能极端只强调其中的一个层次。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和比例没有绝对的标准,但一定是彼此影响的。

二、引导欣赏者的精神愉悦有三个方面
1、意趣:能够体会创作者通过作品表达出的语义。(泛语义的概念,并不局限于文字或符号)
2、情趣:能够通过艺术作品产生情感或情绪的共鸣。
3、谐趣:能够识别创作者在形式方面体现的艺术趣味和创造力的信息。
三个方面同样没有绝对的比例关系,但往往互补和影响。
三、艺术知觉的4个特征(知性审美阶段) 1、专业性:艺术家将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生活信息转化为艺术符号,需要专业性。
2、独特性:艺术知觉必须表现出由客体引起的主观独特的感受。
3、形式性:一般的专业知觉主要是对客体在内容方面的信息进行整理,并以语言工具逻辑的表达。而艺术的专业知觉主要是对客体在形式方面的信息予以加工,并以艺术符号情感的体现。
4、表现性:一般知觉的目的在于认知主体为是知觉的结果,尽可能客观准确,往往抑制情感活动的影响和干扰。但艺术审美活动并不以认知为唯一的目标,它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主体审美愿望和客体提供的信息,在认识、情感和理性方面达到统一。
四、调性情绪感
1、英国的库尔文认为音阶的各音都具有情感性质:
主音——强力、坚定
上主音——激励、有希望
上中音——稳定、平静
下属音——悲惨、敬畏
属音——伟大、光辉
下中音——悲哀、哭泣
到音——敏感
2、赫姆霍茨在《音感》一书中记载:
C大调——纯洁、无邪、决断、热诚、虔诚
D大调——华丽、悦耳
E大调——堂皇、明亮、壮丽
e小调——抑郁哀伤、不安
f小调——悲痛和忧郁
F大调——平和、光明
G大调——柔和
五、音乐感
书中作者对音乐感做了定义,与我们传统所说的音感做了区分。作者认为整体的音乐感包括了符号感知觉和审美技巧;而符号感知觉,又包含了音感和乐感。具体见下图。我认为类似的定义和分类法也可以适用于其他艺术领域。

六、审美结构包含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