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 善 美
真、善、美从本质和极致上看是统一的,但本质在未达到之前是模糊的,极致是永远达不到的,所以真、善、美的统一只是一个理念,但千万不要小瞧这个理念,真、善、美必须在统一理念下才能深刻理解。
所以只能从一般现象认识真、善、美,而这时的真、善、美是三分天下。虽然三分天下,但由于它们本质和极致上是统一的,所以必然存在内在关系甚至等级,真是善、美的基础和前提,善、美各反映真的某一特质,或者是真的必然延伸。善、美都与羊有关,羊肉鲜美,美也,羊肉大补,善也。善、美在美的不同意义上可统称为美。等级上真高于善、美,善高于美,如《论语》说“尽美矣,未尽善也。”。
按中国现代语言理解,真有两层意思,一是真诚,这是中国固有的意思,中国人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尽管没下好;二是真实,真实又分两层意思,一是真相,二是真理;真理再分两层意思,一是一般的哲理,二是特指科学法则,科学法则意义上的真理不论内容和形式都是国外传入的,中国古代没有这个真理理念,追求真理的理念不强,所以也没追求到真理。但不论是一般哲理和科学法则都离不开真相。
而中国人连真相也不大讲究,更不要说追求真相了。中国人的真相观不是客观的存在与否,而是对我是否有利,不利的真相必须抹杀,所以造成中国大量的悬案和悬疑的问题。
其实真的这三层四个意思都可统一于真实这个理念,真诚是内心的真实表达,真相是事物的真实状态和过程,一般的哲理是符合真实的观点和见解,法则是物质运动遵循的真实联系。
一真诚
真: 一真相
二真实: 一一般哲理
二真理:
二科学法则
真包含善,真诚就是善,善都是真诚的,不真诚的善是伪善;真包含美,真实才美,美都是真实的,不真实的美是假美。真是善、美的灵魂。
善就是有益,但有益不能仅着眼于有形的有益,比如佛家的布施,给钱物是布施,给金点子也是布施,给一声安慰也是布施,这都是善;甚至什么都不给,对人有一丝善念,让人舒服不难堪,用平常心待人,也是善。这些都还是小善,不说佛家普度众生,基督教把人都送进天国,就说政治家建设符合人性发展的制度,科学家提高人类的生产力,使人避免重大灾难,医生德艺双馨,救死扶伤,这都是善,而且是大善,普济众生。
善虽说是有益,但还是着重于真,只要出于真心行善,有益无益都在其次,因为人并不能绝对有效的把握世界,出于真心行善干了坏事、错事,那只能怨天不能怨人。相反也有出于恶念或不是善念而干有益的事的,那也不是善,如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就是。
还有一种“善”,谓口惠而实不至,好话说尽善事不多,而自己从好话说尽处获得的利益却很多,这就是没有真的善,当然不是善。
美作用于感官,不仅有形的美作用于感官,无形的美,比如心灵美、思想美都是要物化而经感官这一关的。
感官产生感觉,而感觉并不仅仅来自于感官,还来自于意识,意识非常复杂,所以感觉也非常复杂,所以美也非常复杂。
尽管美非常复杂,但美之所以为美的基本要素非常简单,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基本一样的,不分种族、民族、贵贱、贫富、男女、老幼,甚至时代,美是具体而超越的,美的就是美的,丑的就是丑的,有时出现误判那是经历限制了想象力。
阶级论者说贾府的焦大不喜欢林妹妹,如果仅从审美上说是不成立的,按书中描写的林妹妹之美,是男人都会喜欢的,按事实上林妹妹是老肺痨病,心情抑郁,以泪洗面,面黄肌瘦,凹腮龅牙,精神萎顿,那就喜欢的人不多了,不仅贾府的焦大而已。
很多男人说不喜欢美女,即使他说的是真话,那也不是从审美上说的,要么是他很现实,一是迎娶不到,二是不能宜室宜家,要么是他自身有毛病,说句不喜欢为自己很清高的开脱。
美也是以真为前提的,真相美的才美,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有时甚至为真相美而忽视艺术美,比如虽有玉不琢不成器一说,可还有美玉不琢一说,怕艺术加工破坏或失去真美。再如《世说新语》上形容山涛之美用璞玉浑金一词,美在真相的璞浑。
没有真不但没有善、美,真也是认识上的基础。没有真相你就认识不了现实和历史,没有真相你就做不出准确的选择和判断,没有真相你的哲理全是胡扯,没有真相哪里发现揭示科学法则。没有真,你的知识全是假的,你的认识全是假的,你的生活全是假的,你的事业中天、豪气干云全是假的。
真决定着你的三观,三观不真,你什么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