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德勒的名单》中学习塑造人物的剧作技巧
刚写完一个小故事,看过的朋友提意见说“人物单薄”,于是就决定通过分析《辛德勒的名单》,来专门研究一下:如何塑造人物。希望这些总结出来的剧作技巧,能用在下一个故事的人物塑造中。
一场戏只塑造一个性格特点
以前看这部电影的每场戏时,眼中看到的都是剧情的推进,这次从人物塑造角度再拉片时,发现每一场戏恰好是塑造了一个清晰明确的人物性格特点。例如,辛德勒在酒吧出场的戏,反反复复都是为了塑造“善于交际”这个性格侧面。再如,史登出场的戏,也是在塑造辛德勒发战争财不择手段的性格侧面。面试多个秘书后几乎全部入选这场戏,是在塑造辛德勒贪婪好色的性格侧面……
虽然每场戏的剧情完全不同,而且每场戏所塑造的性格侧面也不同,但每场戏却非常清晰无歧义地塑造主要人物的某一个性格侧面。也就是说,即便主要人物具有相互矛盾的多个性格侧面,但绝不会在一场戏中体现一个以上的性格侧面。这样做,是为了信息的准确传递,减少衰减降低不可信。在一场戏中人物可能会出现犹豫不决的情节,但最终指向的性格却不可能同时是两个。
- 辛德勒出场戏打造了他善于交际的一面
- 史登出场戏打造了他有谋略,为达目标不择手段的一面
- 入住犹太人家这场戏打造了他残忍缺乏感情的一面
- 被妻子捉奸最终送妻子离开这场戏打造了他残忍缺乏感情的一面
主要人物具有矛盾的多面性格
人物扁平化,观众觉得假,留不下印象……这些似而不同的问题,其实都揭示了一个真理:复杂的人物反而会让我们觉得真实。故事中如果出现一个完完全全的大好人,或者一个一丁点好好处都没有的的大坏人,观众就觉得的不可信。 但如果让拾金不昧的雷锋去要酬金,让杀人不眨眼的坏蛋的去救猫咪,观众马上就觉得这人活灵活现。反而是单一性格人物会显假,而复杂矛盾人物反而真。
整部片子着力刻画了辛德勒矛盾的两个性格: 无情又善良。无情面:他鸠占鹊巢住进了犹太人豪宅时觉得“没有比这更舒服的了”,妻子撞到小三要求他改邪归正他却把妻子送上了回老家的火车,独臂工人感谢他给予工作他不耐烦的送走后对史登大发脾气。善良面:帮助陌生美女寻找父母并救助,生日宴上冒险当众亲吻犹太女孩,给炎热列车浇水降温,千金散尽救助犹太工人。
除了“无情又善良”这个人物矛盾维之外,故事中还塑造了他 既好色又忠诚”, 既不择手段又仁至义尽, 既深谋远虑又急功近利等人物维。我以前以为人物矛盾的性格要么是人物的真相和假象,要么是人物弧光前后,通过这次拉片我发现并非如此。 性格没有假象和真相,只是AB面,都是真的,只是会矛盾。作为纳粹党员,辛德勒残忍无情是真实存在的性格;作为工厂老板他对员工的仁至义尽也毫无虚假。
重要性格会通过多场戏反复打造
麦基说“人物维”就是人物性格中的矛盾面,一个维度存在两个矛盾的方面。虽然主要人物是人物维度最多的存在,但在这对矛盾中依然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而并非都是五五分。例如,“为达目标不择手段”作为辛德勒的主要性格,就通过多场戏反复打造。例如:
- 辛德勒出场戏打造了他善于交际,为达目标不择手段的一面
- 史登出场戏打造了他有谋略,为达目标不择手段的一面
- 教堂买衬衣这场戏打造了他为达目标不择手段的一面
- 汽车上和犹太金主谈判这场戏打造了他为达目标不择手段的一面
- 决定雇佣犹太工人这场戏打造了他为达目标不择手段的一面
- 和阿蒙醉酒后启发对方这场戏打造了他有谋略,为达目标不择手段的一面
“善良有爱”也是辛德勒的主要性格,同样通过多场戏反复打造。例如:
- 独臂工人死后向军官讨说法这场戏打造了他关心治下子民,善良有爱的一面
- 火车站寻找史登这场戏打造了他关心自己统治下子民,善良有爱的一面
- 帮美女寻找父母这场戏打造了他希望得到别人的崇拜和尊敬,同时善良的一面
- 和阿蒙首次见面这场戏打造了他关心自己统治下子民,善良有爱的一面
- 生日宴亲吻犹太女孩这场戏打造了他善良的一面
- 给炎热的列车浇水这场戏打造了他善良的一面
- 倾家荡产贿赂阿蒙挽救犹太人打造了他善良的一面
- 用钻石贿赂纳粹换回集中营女犹太人打造了他善良的一面
- 拒绝生产合格的炮弹打造了他善良的一面
- 送别戏中哭诉可以多救人打造了他善良的一面
只能通过外在冲突塑造人物性格
有编剧理论认为,塑造人物维有三种方式: 外在塑造与外在塑造之间的矛盾, 外在塑造与内在塑造之间的矛盾, 内在塑造之间的矛盾。其中, 外在塑造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非意识形态的信息,如外貌身份地位等; 内在塑造是人物的性格和本性,例如 内向或外向,善良或邪恶。
但在电影中,这三种方式不具备可操作性,因为人物性格就是不可见的内在,只有冲突是外在可视的。所以只能通过是视听化的外在冲突,来塑造人物内在的性格侧面;同时通过不同场戏,分别塑造同一纬度下矛盾的性格侧面,最终实现人物性格立体化目标。
可视的“冲突”为什么能塑造看不见的“性格”? 冲突的本质是对立力量的相遇和互相否定,这种互相否定必然会在观众脑海中拉开一道认知的鸿沟“为什么”,通过生活经验以及回溯剧情,观众自己脑补出了原因“是因为人物性格”。
比如:辛德勒在汽车上和犹太金主投资谈判这场戏,犹太金主认为不公平而想要股份,辛德勒却非常强硬地只肯易货,冲突最终以辛德勒获胜而结束。观众看到这场戏,会思考:两方为何有冲突,冲突又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解决?当观众回溯时,他们发现辛德勒是在趁火打劫,而实际上采取这样行动则是因为他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在发挥作用。
用冲突塑造性格推进情节
讲故事的低阶手法是,故事不停的反转,情节九转回肠,悬念挖坑接二连三。这种手法概括起来就是“用情节推动故事”。创作者致力于创造了一个观众从未见过的曲折情节,以达到引人入胜的观看效果。 这样的故事讲好了也会很好听,只不过举例影史留名还有举例,紫金陈的悬疑故事,以及《恐怖游轮》就是这样的例子。
高阶手法则是“用人物推动故事”:,每一场戏都是用冲突塑造性格推进情节,情节反而是最次要的。《辛德勒的名单》所讲的故事非常简单:“企业家变救星”,三个小时的故事中也没有太多的情节反转。《教父》所讲的故事同样简单:“为父复仇后当老大”,三个小时的故事中也并非悬念不断。这种人物推动的故事,第一目标是“塑造矛盾的人物”,而非“讲述曲折的剧情”。
如果我们把《辛德勒的名单》中“塑造人物”从故事中抽离,那么剩下的就是流水账的创业史了:辛德勒先搞定了客户的合同,接着收复了经理人史登,然后拿到金主的投资,又招聘工人展开培训,最后生意越做越大,直到遇到了能让他失去工人的对手……创业流水账并非不好,反倒是“简单的故事,复杂的人物”对观众更可信更好看。
冲突是变化万千的外在表现,若不加以约束而变成了一堆冲突的杂烩,你们失去的不仅是一加一大于二的复合效应,同样也会失去观众对故事可信度的保障。约束故事冲突的就是人物的内在性格,其主要性格维度的正负价值,就是道德前提,即主角在自由选择时刻的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来说,主角和对手的外在行为冲突,必须根源在主角内在主要性格的矛盾面上。也就是主角和对手的冲突,实质是主角内在主要性格矛盾面的冲突。一句话:核心冲突源自核心性格的矛盾面。
例如本片主角辛德勒和对手史登以及对手阿蒙的冲突,都是源自主角内在“残忍无情和善良有爱”面的内在性格冲突。史登是给主角人物弧光启发的对手,而阿蒙是与主角角逐同一目标的对手。纳粹阿蒙之所以能成为他最大的对手,是因这个人更强更年轻、更迅猛、更聪明,很可能将在积累的事业一锅端,从而成为犹太人新的国王。辛德勒和阿蒙竞争的是同样的一个目标:对犹太人的控制权。
对手也可同样拥有矛盾的多重性格
在纳粹思想的教育下,他把犹太人视为害虫、鼠辈,在阳台上随意射杀他们,这跟捏死几只蚂蚁没什么不一样。 阿蒙杀害犹太人的行为表现出他是一个无情的屠夫。但若是单纯如此,人物就不够立体化。创作者又给他加入了一个“有情”的矛盾性格,让他爱上了仆人海伦。
阿蒙几次像腼腆的男孩一样试图表白海伦。 他来到地下室,犹豫不决地向恐惧的海伦倾诉自己的爱慕,“也许这其中错误的并不是我们,而是这个世界” 。接下来他又像人格分裂一样,开始辱骂海伦, “休想这样轻易地迷惑我,你这只犹太母狗!” 在辛德勒要用钱赎回海伦的性命时,阿蒙则表示自己想带她回维也纳白头偕老,在辛德勒提醒这难以实现时,他最终放弃了结束对方性命的计划转而同意加入辛德勒名单。
阿蒙除了残酷冷血之外,他也有着向善的一面。辛德勒劝说阿蒙宽容待人以具备君王之威时,他努力自制 。原谅了保养马鞍不善的犹太人,然而可怜的李谢克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反悔的阿蒙最终还是杀死了他。 在辛德勒用水枪给关在火车车厢里的犹太人水喝的时候,阿蒙已经知道辛德勒对于犹太人的关照, 却并没有加以阻止。当辛德勒因为生日宴上亲吻犹太女孩而被关押时, 阿蒙并没有落井下石,反而找说他好色,说犹太女孩太漂亮,想尽办法找借口解救辛德勒。
好人不是一片光明,坏人也不是死灰的黑暗。 在任何一个时代,人性都是非常复杂的,主角和对手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单纯“英雄”与“恶人” 。 一个极致的恶中曾经有过那么一丝丝人性挣扎的人, 连开三枪,第三枪最终还是打死了那个擦不干净浴缸的小男孩, 这三枪就是人性挣扎的过程。
在主角辛德勒的塑造中,任何人物维矛盾面的冲突都不会出现在同一场戏中,但在对手阿蒙的塑造中,却经常在同一场戏中出现人物维矛盾面的冲突。例如,阿蒙会先向海伦表白,接着毒打海伦;他会先原谅保养马鞍的犹太人,却接着杀死打扫浴缸不干净的人。同一场戏中出现人物维矛盾面的冲突,其实是在塑造阿蒙一个重要的性格特点“挣扎”。这是在大时代中,身为尽职纳粹军官和恋爱中的男孩两个身份的冲突。
用发生在次要人物身上的冲突塑造主要人物性格
辛德勒刚刚来到酒吧,他给了迎接他的侍应一些小费,侍应微笑着把他送到一个小桌前,侍应回到了酒吧门口,他问另外一个侍应:贾斯,哪个人是谁?对方问答,我也不知道。这场戏的冲突是作用在侍应马丁身上的,冲突的性质是侍应前后的态度对立:熟悉和陌生。侍应收到消费后,微笑着带领辛德勒入座,像是遇到了熟人常客,接下来却又通过对话表示出他完全不认识对方。这种通过其他人物的侧面矛盾,就做到了对主要人物的内在塑造:他具有“善于交际”“自来熟”的性格特质。
同样这场戏的结尾:辛德勒和十几个军官在一个大长桌上一起进餐,他让侍应上更好年份的红酒,军官们则边吃边唱歌,还不忘讽刺挖苦犹太人。接着进来了一个更高阶的军官,他和女伴坐下之后,看到旁边十几个人的大桌旁辛德勒载歌载舞如同焦点,他叫来刚开始并不认识辛德勒的侍应马丁,问对方那个人是谁?马丁回复,那是奥斯卡·辛德勒啊。马丁俨然一副,你居然不认识辛德勒的表情。接下来我们看到辛德勒和众多军官一一合影,最后他扶着这个最高阶军官的肩膀,俩人俨然故友一样碰杯喝酒。这场戏的矛盾是通过同一个侍应前后两种观点不同造成的。辛德勒第一次来时,侍应完全不认识他,而到现在侍应对于军官不认识辛德勒很惊艳。通过一个人前后两种态度的不同,我们已然看到主角的内在塑造:逆天的社交能力,明确的行动欲望。
当辛德勒给欲结交的军官送上一瓶红酒后,军官安排卫兵立刻去打听对方是谁。当卫兵过去之后,却没有继续完成军官的命令,而是满脸堆笑的坐下来,和辛德勒聊起了天。 这场戏的矛盾也是作用在次要人物身上,冲突的性质是人物的行动和结果产生了不一致:命令被终止。卫兵自然是要听从军官的一切指令,但这个卫兵执行指令的路上,却终止了。辛德勒和卫兵在说什么,士兵为什么不回来禀告?这个悬念属于扣押信息,观众的大脑中裂开一道沟壑:为什么?通过对应现实生活经验,观众得到的答案是辛德勒具有善于交际的性格。
从冲突产生的主体而言,可以是人物和人物间,也可以是一个人物的前后时间。但富有技巧的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让冲突发生在次要人物身上,却实现了主要人物的性格塑造。在酒吧的7次冲突中,只有2次作用在辛德勒身上,其余5次均作用在侍应和军官身上。 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手法:不直接描写主角,而通过配角的冲突,实际上起到了比直接描写主角还明显的效果。
态度、观点 的不一致是形成冲突的主要手段
不同人物对于同一事物所持有不同的态度、观点,是冲突的主要形成手段。在辛德勒出场戏中,这个技巧用了两次,两次既单独起作用,放在一起还构成了伏笔分晓的效果。伏笔是侍应刚开始来时和辛德勒表现出很熟悉,离开后却表达出不认识。分晓还是这个侍应,他对于新来的军官不认识辛德勒表现出非常惊讶,这与他刚开始的态度已经判若两人。
还可以通过一个人物对两个不同事物所持的不同态度,来构成冲突塑造人物内在特质。辛德勒一个人坐下后,不远处有一个独自喝酒的美女向他投来数次微笑,辛德勒报以微笑却依然不动如钟,他目光所聚之处是几个正在拍照的纳粹低阶军官。 辛德勒看到美女不感兴趣,看到军官却送上美酒。人物对不同事物进行选择是我们能让观众看到的外在矛盾,通过这个冲突观众得到的是这个人如此选择的内在原因:欲结识军官。
也可以通过观众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判断,来构成冲突塑造人物内在特质。例如,比如辛德勒叫来侍应给军官送去一瓶酒,观众以为他是送给朋友,接下来军官表示不认识,观众又判断为陌生人。观众前后的判断不一致,所形成的冲突拉开了观众的认知鸿沟,最终观众脑补了“善于社交”的性格标签。
对观众扣押信息,可以实现与观众的冲突
辛德勒一个人独坐,他发现不远处几个纳粹军官正在看女孩跳舞。他拿出几张钱给侍应,说了一段话之后,侍应离开。这场戏虽然在同一个酒吧,但却是另外一天。这场戏的矛盾是建立在观众和角色之间的:原因和后续。观众只看到辛德勒施展了同样的招数,给了侍应小费让其办一件事,却并不知道侍应听到了什么,以及最终事情办的过程及结果如何。只说原因,一件事即将发生,扣押了经过和结果,观众对人物产生期待。这个矛盾的出现,塑造了人物“强意志力”的内在性格。他并不是偶尔所为,而是经常这么干。
甚至在细节上,他拿出的钱不再是崭新的一张50,而是皱皱巴巴一摞小票,可见他即便没有钱了,却依然充满斗志。我们经常在写作时,想表达主角经年累月做同一件事,这就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既不能通过字幕“一天又一天”,也没有通过侍应的对话“这个人怎么天天送酒”,更不是通过重演相同故事然后镜头快剪。而是在第二次重复时,只让观众看到一少部分信息,却扣押下了大部分信息,由此既达到了解说“辛德勒经常来酒吧解释权贵”,又同时让观众兴趣浓厚。故事其首要目的是推进直接冲突,次要目的是为了传达信息。观众通过冲突,间接地听到了解说的信息。
所谓扣押信息是一种制造观众期待的悬念手法。一个冲突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幕结构,创作者可以只讲述其中的部分,而隐藏其余,以达到引发观众期待的目的。例如,《真人快打》的第一场戏中,只展示了避寒杀掉半藏的经过和结果,却隐藏了他的动机。再如,《天使与魔鬼》 一开场教皇内侍毁掉了教皇指环 ,这就是只说经过,而隐藏了原因和结果。 《达芬奇密码》 兰登教授一旦处于密闭空间,就会全身不适,这就是只说了原因,而隐藏了经过和结果。
通过人物与环境的冲突塑造人物性格
辛德勒出场前,他在家为去酒吧做准备:他先倒了一杯酒,接着搭配西装,在一堆袖扣子中挑选,翻出两个抽屉里的钱,最后戴上了一个纳粹标志的徽章。这场戏的矛盾是氛围和符号所表达的不同含义:优雅和粗暴。自斟、西装、袖口、夕阳这些外在塑造描绘了一种优雅的状态,而最后一个镜头中的纳粹徽章,作为一个符号具有强烈的粗暴、邪恶气息。这种矛盾就带给观众一个并非单纯正义和邪恶的人物基调。
史登出场前,也是通过人物与环境的冲突塑造了性格:辛德勒一人走过满是排着队犹太人的大街,他看到纳粹在羞辱犹太人默不动声,他穿越楼梯上的人群时,大家看到他胸前的纳粹勋章纷纷让路躲闪,当他喊出史登的名字时,全场喧嚣的声音戛然而止。这场戏利用了人与环境的矛盾,一个德国人穿越一群异族,去寻找一个犹太人。当他说话的时候,万籁俱寂。这种喧闹与安静的矛盾所表达的是种族的冲突。与整洁的西装配纳粹的徽章一样,善良与邪恶的对撞为整个电影铺下了基调。
人物和环境的冲突并不一定是开车遇到塌方,坐船遇到台风,也可以是上述这种人物与环境格格不入。这两种冲突是略有不同的:前者的自然环境是人物实现目的时所遭受的阻力,因此虽然是自然环境,而实际上却起着“对手”的角色功能。后者的冲突会清淡很多,甚至不甚明显不易察觉,但好处却是能在故事开始时,揭示整体风格和基调。
人物间冲突可同时完成两个人物性格的塑造
在史登出场的戏中,俩人间发生了多次冲突,在这些冲突中,同时塑造了辛德勒和史登各自的性格侧面。辛德勒善于交际,而史登却显得刻板;辛德勒为挣钱不惜发战争财,而史登作为犹太人心向和平;辛德勒邀约史登加入,而史登直言对方无用。
辛德勒确认史登曾在搪瓷厂的工作履历,并表示自己对搪瓷制造一窍不通,史登表示自己只管钱,辛德勒试图说服对方参与,生产原理很简单。这是两个人物间目标的冲突。辛德勒了解对方履历的意图很明显,是要对方加盟,对方听出了言外之意,委婉地表示自己不懂,因此不想参与,辛德勒用“很简单”继续说服。虽然对白中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这些,但潜台词却已经跃然纸上。
辛德勒询问是否可以把搪瓷厂改为生产军需品,史登对辛德勒要发战争财的目的嗤之以鼻。这是两个人物对同一件事态度的冲突。对做军工厂发战争财这件事,辛德勒兴趣很浓,他关心的只是战争结束后就没事做了,而史登则认为眼下大家关心的不是这个,至于是什么,他没有说。但这个留白很明白,是和平。
史登认为拿到军队合同才能发财,辛德勒认为拿到合同很简单,难点是拿到买下工厂的资金。这是两人立场不同造成的冲突。史登因为是犹太人,不可能有军队的关系,所以他认为最困难的事情是合同。而辛德勒已经与军队高层私交不错,他能拿到业务,现在需要的是启动资金。这个启动资金就是把这两个完全不是一个战壕的人拴链起来的重要道具。
辛德勒向史登提出让对方去寻找资金的需求,史登认为没有人会投资。这是两人之间意愿的矛盾。辛德勒的欲望是做成这件事,而史登对这件事一点也不看好,更不愿意去做。
辛德勒希望史登管理公司,并去寻找资金,史登否定了这个提议,认为辛德勒没有作用,辛德勒则认为自己的作用在于公关的表面功夫。这是两人之间意愿的矛盾。辛德勒邀请对方加入,而史登直接认为对方没有用。同时也是两人视野的矛盾。史登作为一个执行者,他看到的只是执行的这一块,而辛德勒却看到了公司运作更高的层面。
“对手”作为一个重要故事角色,有两个主要功能:给主角压力,启发主角弧光。史登的性格是外冷内热,没有他一直私下积极展开救助,就不会有辛德勒把目标逐渐从挣钱转向救人。因此可以说,是史登启发了主角辛德勒的人物弧光。
人物间同一个冲突多次出现塑造人物变化
辛德勒请史登喝酒的戏一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辛德勒刚刚认识史登,他拿出随身酒壶,倒了一杯酒给史登,史登没有接,而是径直坐下。 第二次,辛德勒在汽车上和犹太金主谈投资时,他给史登倒了一杯酒,史登盯着酒杯看了一眼,然后依然没有接,也没有说话。 第三次,当一车车商品驶出工厂后,辛德勒给史登倒了一杯酒并把酒杯塞入史登手中,在表示了感谢后史登却无动于衷,忍无可忍的辛德勒给对方上了一堂情商课后,夺过酒杯并赶走了史登。在阿蒙焚烧了一万具尸体准备撤离前,辛德勒说本打算等和平后和他喝一杯,但史登自知这一别将是永别后主动说还是现在喝比较好,史登接过了辛德勒的酒杯一饮而尽。
俩人之间“敬酒”,这样一个简单动作,在四个不同的时间里,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冲突,也相应塑造了俩人性格的改变过程。从史登的角度来看,他第一次是完全不给对方面子,不接酒杯就算了,还是完全的无视。第二次好了一些,看了一眼,却也仅仅是看了一眼而已。第三次,史登在对方的要求礼仪的情况下举起了酒杯,最后却也没有喝。第四次,则是史登主动说要现在喝酒。换做辛德勒角度,他第一次敬酒算是毫无诚意的客套动作,而第二次看到对方请来了金主则有些许感谢在其中,第三次是真心感谢史登帮他卖货成功,第四次发自肺腑不忍失去对方主动敬酒的人已不是他。
冲突是一种对立,这种对立必须以统一作为前提。因此,相同之间的不同更加明显。往大里说,善和恶作为对立的人性,其统一性便在于两者都是从属于“人性”这一领域之下的,所以便是“人性冲突”。 朝小处看,同样一个敬酒的冲突,略略做出些不同,那么这个不同就会被放大数倍。
通过两场戏分别塑造人物内部欲望和外部目标
主角的重要功能有三个:积极行动,自由选择,独自承担。这三个功能都与主角的目的紧密相关,如果主角没有一个外在可视的目标,那么积极、选择、承担都谈不上。主角的外部目标如果没有内部欲望作为支撑,则会让观众难以相信。
外部目标通过行动展现,行动就是A故事;内部欲望通过动机展现,动机就是B故事。 从主角的角度来看,他认为完成了外母目标,内部欲望也就会实现。主角在角逐目标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自由选择,而任何一个选择背后都是有价值取向作为依据。主角明确知道自己的A故事,有时候对B故事并不能看得很清晰,但他对价值取向则直到故事高潮时才会意识到。
在故事中,激励事件或第二幕衔接点往往是塑造人物外部目标和内在欲望的重要节拍点。《辛德勒的名单》激励事件是辛德勒找到史登,在这个时刻他向观众展示了自己决定用犹太金主的资金,从纳粹处取得订单,大发战争财的外部目标。这场戏史登是反对这个目标的对手角色,他从语言到行为上都不愿意帮助辛德勒开办工厂。而在下一场戏中,史登则直接带着犹太金主到辛德勒汽车上谈起了投资,省略了史登迫于生存不得不妥协的纠结过程。
第二幕衔接点是一车车货物被成功生产并运出工厂,在这个时刻以及稍后和史登及夫人的沟通,观众可以看到辛德勒的内部欲望是光宗耀祖,得到别人的崇拜和尊敬。第二幕衔接点非常短暂,只是描绘了工厂在经历了资金、员工、合同的筹备后,终于正式生产并正常运转。接下来的B故事则分别与史登喝酒以及和夫人晚宴展现,这两场戏中同样提到了自己的父亲,这说明他奋斗的动机是:做成一番事业超越自己的父亲,赢得老家人们的尊重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