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高速助燃”院线电影,奇幻片如何续航「扛鼎之力」?
“五·一”来袭,消费升级,影视市场亦迎来新一轮爆发。
根据猫眼专业版显示,截至撰稿,5月1日至5月4日的全国院线总票房已收13.41亿,预计将超过2019年同时段。该数据在没有好莱坞S级大制作的市场中,显得颇为亮眼。
这其中,八部新片的表现呈现出明显的梯队模式。爱情片《你的婚礼》总报收5.68亿,暂列同档期冠军,随后依次为动作片《悬崖之上》、悬疑片《秘密访客》、犯罪片《追虎擒龙》、犯罪片《扫黑·决战》、动画片《猪猪侠大电影·恐龙日记》和喜剧片《阳光劫匪》,各自的累计票房从4.37亿到3697.3万不等。

垫底的则是档期内唯一一部奇幻片《真·三国无双》,票房仅报收1226.1万,堪称惨不忍睹。深剖其原因,首先根本在于该片的质量欠佳,其次是奇幻片早已失去院线基本盘。
然而,对比在院线的凄凉,同一时间里,奇幻片在网络电影领域风生水起。期间,爱优腾以最大的力度,各自推出一部大体量的奇幻片。三部作品分别是腾讯视频的《摸金玦之守护人》、爱奇艺的《封神榜:决战万仙阵》和优酷的《变异巨蟒》。前两者的分账票房目前为654.1万和791.5万,最终分账必然在2000万以上。

显而易见, 作为曾经院线电影的“超级爆款”制造机,如今的奇幻片正在遭遇“冰火两重天”,主要战场已发生转移。
就此,烹小鲜(pengxx01)统计了二十年内票房在年度TOP20内的奇幻类院线电影、三年内分账表现优异的奇幻网络电影,试图通过比照二者的发展路径,分析此类型的创作趋势以及对国内影视产业的影响。


以宏观视角看,自2000年起,奇幻片一路伴随着国内的电影市场成长,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屡屡占据年度票房TOP10的位置,并且不断打破纪录的天花板,是名副其实的“市场助燃器”。
早些年间,随着国内电影工业的起步与市场的开放与积累,一方面,《指环王》系列、《哈利·波特》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等好莱坞奇幻大制作打开了创作者与观众的视野。
另一方面,国内的电影先驱借由本土元素,打造出《蜀山传》《无极》《神话》等具有浓重东方色彩的奇幻片,虽然这些电影的口碑褒贬不一,但是均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在这样的铺垫之下,进入2010年,国内的电影市场迎来了飞速发展。同一年的《阿凡达》将国内票房的天花板提高至10亿,2012年的《画皮2》、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2015年的《捉妖记》和2016年的《美人鱼》分别让国产电影的票房纪录迈入7亿+、10亿+、20亿+、30亿+的俱乐部。
不过盛极必衰,由于商业成功导致的跟风严重,部分创作者过分追求特效,情节人设创新困难,奇幻片的平均质量大幅降低,再加上主旋律和现实题材的崛起, 2016年以后,奇幻片在院线的发展遇到了瓶颈,相关排位呈下跌趋势,2018年至今,唯有《捉妖记2》登顶年度票房TOP20。

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近些年在影院遭冷,但是奇幻片的市场依然存在。鉴于类型的内容魅力、受众的下沉度和网生技术的升级,几乎在同一时间点, 奇幻片在网络电影领域找到了空间,催生出一部部爆款。
2018年,衍生自同名网剧的网络电影《灵魂摆渡·黄泉》拿到了4241万的分账票房,不仅创造了相关数据的新纪录,也让业内看到了网生IP的强大“吸金”潜力。
自此,奇幻类网络电影开始以迅猛之势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此类型分账突破1500万的作品在7部以上。2020年,有13部奇幻类的网络电影分账票房超过2000万,占比高达87%。最高的《奇门遁甲》成功斩获6000万左右的分账票房,创造出新的纪录。

进入2021年,奇幻片继续在网络领域大放异彩,4月1日公映的《兴安岭猎人传说》以民俗志怪为突破口,现已报收4211万分账票房,是当之无愧的年度爆款。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豆瓣评分为6.1,符合院线电影的观影标准。
综上, 从院线走到网络,奇幻片一直是打开付费市场的攻城锤,而这其中的核心是影视创作的最底层逻辑,即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并超脱于现实的艺术魅力。

从创作维度剖析,奇幻片的艺术魅力最难以影像化。其一,体现在软件方面, 关于情节叙事,需要用天马行空的剧情满足观众超脱于现实束缚的想象,设立一个虚拟语境,为观众提供释放情绪的空间。
关于传播价值,需要挖掘人性的多面性特点和社会的普适性情态,输出积极的价值观与真实的情感共鸣点。因此, 奇幻片往往带着浓重的地域人文属性,无论其取材于古老的传说神话还是当代的经典文学。
以好莱坞的奇幻片举例,《木乃伊》系列用另一个角度解读了神秘的古埃及文化。《亚瑟王》传递出圆桌骑士的精神品质;《加勒比海盗》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再现了海盗的传奇经历与其骨子里的贪婪与攻击性。《哈利·波特》系列则用“反射镜”的方式,将英国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横截面通过魔法世界加以传达。

而这其中,最有高度的作品当属《指环王》系列,原著作者J.R.R.托尔金以西方历史为背景,强化人类的各种性格,分成作品中的不同种族,创作出气势磅礴的角色群像。
之后在导演彼得·杰克逊的掌镜下,同名系列影片还原了原著里宏大的世界观,配之顶级的视效,成功引领观众进入到绚烂多姿的中土世界,打造出一个兼具艺术与商业价值的奇幻片系列。
再分析国内的奇幻片,所有的作品无不有着强烈的东方元素。古装语境里,上古神话和各种文献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
《神话》用考古秦代陵墓为叙事线索,融合了古装、爱情、战争等元素。《画皮》系列的灵感来源于清代奇幻小说《聊斋志异》, 影片把原小说里毛骨悚然的情节改编成引人深思的“人妖恋”,更有看点和代入感。《美人鱼》虽然主打都市奇幻,但是其中的“郑和下西洋”典故让人忍俊不禁。

如果说《西游记》是影视第一大IP,应该没人否认。据猫眼专业版显示,与其有关的132部影片共产出了59.24亿票房。这里面,由周星驰执导的《西游降魔篇》以12.26亿的票房,拿到票房年冠,并且开创出后来的大票仓——春节档。
近现代语境里,伴随着网文IP的火爆,顶级的头部作品《鬼吹灯》和《盗墓笔记》开始成为内容生产的资源库。这两部作品以冒险为主线,穿插了民俗志怪、神秘生物等元素,情节跌宕起伏,一经推出,收获粉丝无数。
2015年,经由《鬼吹灯》改编,万达、华谊和光线三家头部民营公司联合出品的《寻龙诀》正式登陆贺岁档,影片以16.79亿的票房拿到了年度季军;2016年,经由《盗墓笔记》改编的同名电影公映,尽管该片的口碑不高,但是依然凭借IP价值,收获10亿票房。

其二,体现在硬件方面,为了匹配故事的想象力,奇幻片在场景设计、服化道、运镜和特效上, 需要运用极致化的动态影像美学与当下最先进的电影生产技术。这考验着幕后团队的制片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电影工业化的成长进程。
这方面,徐克导演注定留名中国影史,对于国产电影的工业化生产,他的贡献无人可比肩。2004年,由其执导的《蜀山传》公映,影片运用了千余个特戏镜头,超前于后来十年的电影制作。里面的“悬浮山”与女主角“碎脸”的镜头至今让影迷津津乐道。
2013年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则是国产片首次尝试水下3D拍摄,有了执导首部3D大制作《龙门飞甲》的经验,徐克更加得心应手。影片以6.02亿的票房位列年度第6位,并且和前作续集共同形成了奇幻片IP系列。


商业上的成功注定会吸引投机者,因为赚快钱的粗滥制作愈发增多。在2018年以后,奇幻片多被冠以“烂片”标签,逐渐失去了院线市场。但是因为内容价值的基础深厚,奇幻片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只是分离到了其他领域,衍生出新形式与新赛道。
先说新形式,奇幻片强大的素材库为非真人电影的发展起到了铺垫作用,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监制易巧曾在接受烹小鲜(pengxx01)的专访时说到,之所以选择“哪吒”这个形象,是因为广大观众对其熟悉,制片方不需要建立主角认知度。再根据视效看,动画片的画面效果更易发挥奇幻片的想象力。
再说新赛道,毫无疑问,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关条例对院线电影的限制以及网络用户的观影习惯。 网络电影成为了奇幻片的新赛道。这并非无据可循,毕竟, 奇幻片特有的“猎奇”属性,是吸引和黏住观众视线的第一元素。

本着网络电影的观影逻辑,以奇幻片为主,翻拍经典院线电影以及填补院线缺口语境成为了网络电影大力发展的两大要因。这无可厚非,毕竟任意一种产品在探索阶段都会“借鉴”成熟作品,随后才会发展出原创力。
所以在这三年,上古神话和《西游记》等公共IP开始在网络电影产生收益,《鬼吹灯》等探险类的题材成为了该领域的“大户人家”。另外,原创内容也在不断升级,以《我当阴阳先生的那几年》的作者崔走召为代表,惊悚类小说作者与惊悚类网络电影正在产出一条类型内容生产链。
与此同时,受到平台倒逼、观众审美和同行竞争的影响,奇幻网络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平逐渐上行,体现于场景设计、服化道和运镜端,也开始参考同类院线电影的制作方式,用“轻量型”的投入,打造性价比最高的作品。
类型升级注定带来产业突破,可以期待奇幻片在网络电影中产出“超级爆款”,引领网络电影进入全民化的阶段,促使行业创作者精耕细作,不断升级作品质量,形成产业向的良性循环,为影视行业续航其「扛鼎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