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艺术塑无尽之形,一场模糊感知边界的“游戏”

“幸而有了艺术,我们才能不囿于一个世界,才能看到世界成倍叠加;有多少个敢于标新立异的艺术 家,我们就能拥有多少个世界……” ——马赛尔·普鲁斯特《重现的时光》 1艺术边界是否无限大?

数字世界造就出了前所未有的“爱”的表达方式,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不会陌生的“点赞”、“回复”、“转发”,比起现实中面对面的言语,这一类虚拟的互动也同样见证了双方的情感。 这是一个关于感知边界的游戏。实物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实物“,具有时代敏锐度的艺术家们最懂得平衡其中的关键。

艺术家的工作往往是在不同物质、经验、词语等触动之下,摸索出某种与众不同的东西;部分艺术家以此探索已知和未知的物质、感官边界,构建连接图像与真实世界的乌托邦。

在奥地利电子艺术节 Deep Space 8k 展厅,来自伊斯坦布尔的新媒体创意团体 Ouchhh与韩国、德国籍音乐家合作,呈现以“音符与脑电波”为主题的实时生成装置表演。
作品灵感源自“超弦理论”中的音符,音符创造的旋律被定义成“物质”,旋律构成的交响曲被定义为“宇宙”。根据“超弦理论”,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由一种东西组成,那就是薄而振动的「弦」。

他们在思考“世界的状态”时,会成为新经验和新形式的生产者,并以独特的方式让世界可读、可感、可观、可塑。艺术家们时而呈现其最晦暗的肌理,时而又不错过那些最美好的侧面,重塑这个世界。

由于观众可以从中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以及炫酷的社交媒体发布素材,此类展览往往人满为患。这样一种模式显然也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交易——人们消费,获得的是一次艺术体验,而非拥有了这件艺术。

《梦境存档》(Archive Dreaming)为Refik Anadol与Google联手打造的一个震撼人心的数据可视化作品,该装置作品以美术馆的170万个文档作为数据源,通过特殊的编程方式实时渲染出170万张图像。

艺术家通过数据可视化的设计,对庞大的文件进行管理,并用图像识别网络为每张图片提供信息,重塑21世纪博物馆的记忆,历史和文化。同时,系统还呈现了每张图片的信息,观众可以与这些视觉资料实时互动,既呈现了艺术与科技的无限魅力,又传达了历史文化的浩瀚苍穹。

同年,Refik Anadol 创作的沉浸式雕塑作品《消融的记忆》(Melting Memories ),从先进技术与当代艺术的交叉中产生的代表性可能性提供了新的见解。

为了构筑如此壮阔的装置艺术,Anadol在旧金山加州大学的Neuroscape实验室收集数据。从脑电波图中收集人脑在认知控制下的神经机制数据,观察脑波活动的运动变化,而后将这些数据集合,转化为多维视觉模型。也就是这作品如此波涛汹涌的来源。


运用先进的技术工具检测出脑电波图,从脑电波图获得认知控制的神经机制,观察脑波活动的变化,以及大脑如何发挥功能的证明。站在这个装置之前,观众可以用脑袋感受脑袋的运作,把大脑的回忆过程进行数据可视化。


沸腾的漩涡在墙体上肆意翻滚流动,记忆如流沙浪涛,盛放舒展。除了内部记忆如今可以“可视化”,外部的还原技术也相当不错。就拿“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来说,呈现出它经历2000多年的变化过程,如今看来也并不是不可能。 光影雕塑作品《流逝的兵马俑》还原了秦始皇兵马俑从创造到腐蚀的过程,并将其可视化,让观者身临其境地感知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它既呈现了艺术与科技的无穷魅力,也映现了历史文化的浩瀚沧桑。在这个沉浸式的数字环境中观者在震撼的同时,也会感慨万千。


在日本社交平台曾浏览过一场展览,伞下的光影世界是重点,它依赖于光学现象,通过来自投影仪的光产生。偏光滤镜从投影仪中转移到了特质的雨伞上,于是就创造了一种与日常生活完全相反的新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雨伞总会将天空遮盖起来。乍一看,展览空间中的地板仅被天花板上投射的白光照亮,但是当为展览提供的专用雨伞打开时,地板上就会出现以前看不见的天空。

数字技术将艺术从物质中解放出来,使之能够跨越边界,以更灵活有机的姿态呈现在观赏者面前。打破既定方式,从受众对事物建立认知的各个角度出发,产生崭新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