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家清供

以前買知堂著作最喜嶽麓書社版。以其饒存舊意。有清雋風味也。可惜當年鍾叔河先生的計劃因故中斷。知堂各集的出版亦未得全貌。近來此社又重整旗鼓。再版知堂文集。且仍委托鍾先生負責編訂。仍是當年的做法。鍾先生在“編者的話”中重申了出版的原則:
“(一)因為均係據舊本重印。所以一定要認真校訂。盡力改正舊本誤植失校的錯誤。(二)因為手稿不存。無法對勘。所以一定要詳出校記。改動處一概保留原文。承擔責任。”
這書陸續推出了兩輯。尤稱便利的是既可整套購存。亦可零本選配。更關鍵的是此書盡皆裸脊鎖線裝訂。外覆書衣。讀鍾先生的文章就知道。他最認可的平裝書裝訂方式就是如此。這樣手持書冊。真是可以做到漫卷詩書喜欲狂的。唯一覺得有些不適的。是書衣的顏色。第一輯是藍。第二輯為褐。總覺顏色過深。似乎知堂的文集。還是該以淺色系如灰如白者更能襯托出書房的趣味來。
四五月以來陸續買來些零本。總的原則是有嶽麓舊版的則先不取。主要擇選當年欲出而未及出的本子。於是自然以第二輯為主了。收到書以後先翻看最厚的一種《書房一角》。
知堂的《舊書回想記》第一次出場是在民國三十二年七月《古今》雜誌第廿七廿八合刊的“夏季特大號”上。這應該算是他篇幅最長的系列讀書筆記。超過了《我的雜學》。
後來結集出版時。題名曰《書房一角》。一九四四年由北京新民印書館出版。可謂新文學的善本書。我自然無力購得。我所有的第一本是二〇〇二年河北教育版。盡管很多篇章已經在長沙鍾叔河編選的《知堂書話》裏出現過。盡管書中錯漏亦時時有。但作為整本書的形態。河北版的《書房一角》實為四九年後的首次問世。亦屬難得。如今又得嶽麓新版一種矣。
《舊書回想記》雖然是知堂在《古今》雜誌上不定時的專欄。看似談舊書的閒話。實則落水之後心緒的幽微深曲如草蛇灰線。
“民國廿一年以後。只寫隨筆。或稱讀書錄。我則云看書記。似更簡明得當。”“因為在這裡差不多都講自己所讀的書。把書房的一角公開給人家看了。可是這有什麼辦法呢。我的理想只是那麼平常而真實的人生。凡是熱狂的與虛華的。無論善或是惡。皆為我所不喜歡。又凡有主張議論。假如覺得自己不想去做。或是不預備講給自己子女聽的。也決不隨便寫出來公之於世。那麼其結果自然只能是老老實實的自白。雖然如章實齋所說。自具枷杖供狀。被人看去破綻。也實在是沒有法子。”

這樣幾百字一則的小隨筆真是新文學世界裡的創舉。再沒有人能如此精而簡。癯而腴的把讀書隨筆寫成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模樣。
隨手一翻便是一則《松花粉》。早被鍾先生收入《知堂談吃》之中。讀過多回。從舊筆記引申而到江南的吃食。清雋可喜。如山家清供:
“《蕉軒摭錄》卷十二‘松花’條下云:‘吾鄉每於春服既成後。入山採松花作粉。色黃味甘。咽之他物無其美也。’
案《越諺》卷中飲食部中有松花粉。注云:‘山松春花。黃細如粉。樵採。入麵粉。清香。仙家味。’
松花粉平常多和入米粉中為糕乾。名曰松花糕乾。又糕店作小麻糍如雞子大。中裹糖餡。外塗松花。名曰松花小雞。小兒甚喜食之。民家則用以和糯米粉。搓成小團。湯瀹加糖。味最香滑。俗稱松花團團。讀若土圓切。蓋是無餡的湯團。其名字或者亦即從此轉出也。其只就長條摘成小塊。不搓圓者。名曰毛腳團團。陳年松花粉夏日以撲小兒身體。治痱子頗良。比天花粉為佳。但不易得耳。”
江南的糕團自是美味。吃多兩塊卻也不免稍覺甜膩。我有機緣吃過一款松花糕。却更加格高。那是在滇南騰越府的和順鎮。當地亦以松花粉製為糕點。乃取馬尾松之艷黃花粉。涼開水調勻為糊。平鋪於一層紅豆沙上。豆沙不去殼。煮爛而已。加少許白糖。壓平之後切為四方小塊。點綴白芝麻少許。上黃下紅。娟娟可愛。入口則涼爽怡人。松花之微澀。輔之以豆沙之甘香。有清腴之韻而無甜膩之虞。湖光山色間若再佐以普洱生茶一盞。可忘塵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