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秦昊Jeff同学的长文章
每次读完都能心静
秦昊Jeff2020-11-10来自 好妹妹乐队超话#杂七杂八书单# 一次撸个十本吧。 《光与暗的故事》,若干作家以爱德华•霍普的画作为灵感来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大概因为霍普的画作总有很强的神秘意味,这些短篇也大都有点猎奇向,印象最深刻是《海边的房间》和《办公室之夜》。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艾丽丝•门罗。看第二遍了,还是觉得精彩,倒吸一口凉气那种精彩。讲故事和埋梗的方式都是我最爱的那种,本期着重推荐。 《我的帝王生涯》 《罂粟之家》 《城北地带》 《黄雀记》 我老板强烈推荐我看《我的帝王生涯》,我干脆就买了一整套七本的苏童全集。《米》之前就看过,也是含泪推荐过的。《帝王》相当耸动,残酷,悲凉…太好看了,熬夜看完的,本期五星推荐。 《罂粟之家》看着有点累,从头到尾很凝重。《城北地带》和《黄雀记》都属于苏童著名的虚拟世界“香椿树街”里的故事。《城北》的小故事们都很爽,苏童在我这儿已经算强情节了,比各种电视剧看着都爽的那种……电视剧总想快进着看,看小说却总是怕看太快一下看完了。 《黄雀记》的情节也是令人唏嘘。“他的灵魂给身体出了很多谜语,他的身体不懂,他的身体给灵魂出了很多谜语,他的灵魂不懂。”但这个故事的结尾有点……怎么说呢,突然踏入一种不露声色的超现实境地,看完一脸问号,想起当年看余华《兄弟》的结尾,心里想“蛤?作者在玩儿我?” 《斯普特尼克恋人》村上春树 看村上春树不太多,直到这本才算是get到他的那种可爱了。在一个悲哀无趣的成人世界里,掉进一个危险而天真的梦境。 《指引生命的神话》约瑟夫•坎贝尔 坎贝尔对于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那些象征,总有很独到的解释,总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但这本真的涉及到太多各种宗教学知识,看得很累很累…咬牙看完的。相比之下还是推荐他的《千面英雄》。 《常识与通识》阿城 阿城的文字风趣,犀利,睿智却无关主义。当常识都需要被专门拿来说道,这真是危险的状况。里面花了三篇来讲人类的攻击性,看了忍不住把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一一对号入座,颇有收获。喜欢杂文的朋友可以看看这本。 《小镇生活指南》林培源 潮汕故事小短篇集,充满方言和市井味道。不是我特别喜欢的讲述方式,但好在平实诚恳,读起来没什么负担。 好了,本期就到此。
秦昊Jeff2020-11-12来自 好妹妹乐队超话#杂七杂八# 小秦的重庆生活。 朋友们 我正在喝酒 在北京喝酒 我在重庆也喝酒 我在重庆自己喝酒 我在北京却聚众喝酒 北京的天气算是冷了 冷得正好 你知道那种感觉吗 你在此处却想念此处 你吹着北京的风想念北京的风 听着朋友们的喧闹想念朋友们的喧闹 一切都好极了 我喜欢北京也喜欢重庆 重庆收留了我热闹的孤独 北京收留了我孤独的热闹
秦昊Jeff2020-11-18来自 微博视频号#读书分享季##语音留声机# 在《常客》上市恰好一年的当口,《常客》摄影展也正在进行着。 这一年里,围绕“常客”,我回答了很多问题、做了很多阐释,那场拍摄和后来的写作过程,历久弥新,其中的经历和感受都还能时时想起。 这本我和奶奶姚女士共同完成的关于重庆的书,某种意义上,也是我和家乡、和过去的自己,试图达成和解的一个契机。 也同样在这一年里,我大部分时间都住在重庆,我和它的关系似乎还是“常客”,但内心的归属感和我对这座城市新生的探索欲,都已与从前不同。 重读《常客》中的一段文字,是为纪念,也当作我对自己的回应吧。
秦昊Jeff2020-11-20作为全国最爱喝也是喝了最多自然酒的歌星,真诚地给各位推荐#自然酒##naturalwine# 这个好玩意儿,推荐这些美妙的液体,以及北京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的自然酒专门店“踏葡”:我的美照批发处!
秦昊Jeff2020-11-25我已剪短我的发, 而且只用三十八。 三十五块来付账, 多出三块把韵压。
秦昊Jeff2020-12-7来自 好妹妹乐队超话天冷你就回来, 要么就早点睡。 晚安。
秦昊Jeff2020-12-18啊,今天本来卯足了劲要健身,但不知道是谁,居然在器材上贴了乔治!还在玩恐龙!太可爱了,我瞬间被萌到,心软手软浑身乏力,没有办法再健身了。今天就这样了,谢谢乔治,感恩有你。
秦昊Jeff2020-12-21来自 好妹妹乐队超话《夏天坐火车&冬天坐火车》 同事们建议我上班不要坐火车, 因为会给同事们以及主办方接待员 带来麻烦, 于是我一般都下班坐火车。 (下班本来就很开心, 再加上坐火车, 真是好事成双) 啊,太喜欢坐火车了, 确切说应该是软卧, 软卧其实并没有那么软, 也没那么舒服, 但比起其他类型的座位, 就舒服太多了。 喜欢听火车发出的轰鸣声, 喜欢窗外照进来不知名的光 忽明忽灭, 喜欢和陌生人相遇那种 不浪漫的邂逅, 偶尔说几句无关痛痒的话。 火车时常穿过山洞, 手机信号也忽明忽灭, 没信号就疯狂看书, 有信号了就看看手机, 发现其实没人找, 也没啥重要的事, 自己也不那么重要, 铁轨驮着心里的一座孤岛 缓慢奔跑, 无关痛痒, 忽明忽灭 。
秦昊Jeff2020-12-30来自 好妹妹乐队超话已编辑#杂七杂八书单##杂七杂八# 书单更新九本。 《菩萨蛮》《妻妾成群》苏童 《菩萨蛮》让我觉得很神奇的是叙述角度,主人公是鬼魂,跟着家人四处飘,于是竟然解决了第一人称与全知视角不兼容的叙述难题!太厉害! 《妻妾成群》是张艺谋改导演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原小说,这一本三个小故事……好顺畅的阅读体验啊救命!一天就看完了,三个故事都很好看。前阵子看了些年轻作家的书,有好有坏,再回头看苏童,大师果然还是不同凡响啊…太会讲故事了,感觉进了一间高级餐厅,各方面都把你伺候得很舒畅,让你可以不突兀地好好感受痛苦感受虚无感受磨难……用了很女性的手法,某些地方都让我觉得很像张爱玲,字里有针,触目惊心。 《美德的动摇》三岛由纪夫 一本薄薄的小说……所以腰封上写的“古典优雅笔触”指的是司汤达那种写法呀…内心碎碎念反复纠结的大展示!看得有点头疼哈哈哈,还以为在看精简版红与黑或者在看日版包法利夫人……但结局倒是比较舒服,很日本的收尾方式。关于美德,别人的评判其实都很皮毛,自己心里的审视才是真锋利。 《男性的衰落》格雷森•佩里 写得有趣且刻薄,从男性的角度来看男权的坏处,告诉我们如何推翻过时的男子气概标准,别让男人变成强奸犯,家暴者,坏爸爸或抑郁症。(虽然不是一本女性主义的书,但我觉得男女都可以看!) 《猎人》双雪涛 还买的是签名版……哈哈。印象深刻的是《女儿》和《武术家》,特别是《武术家》的那个设定,太绝了太绝了。这本比之前的看起来更有趣更爽了,简直是超现实玄幻爽文集(双雪涛到底算不算玄幻作家?)…但他写东西也越来越像电影剧本梗概或者为了大故事写的小故事了… 《存在的艺术》《逃避自由》弗洛姆 《存在的艺术》是在弗洛姆去世后整理出版的,弗洛姆对消费主义的见解再过一百年也不会过时……讲存在的书零散看过几个作家,弗洛姆还算是啃得比较舒服的。我们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轻松地加剧自己的焦虑和虚空的?看完会有一些收获。 《逃避自由》详细剖析了个人主义如何势不可挡地引导人们越来越拥有自由,但消极自由带来的孤立和恐惧又让人选择逃避自由,臣服于假的权威。整个逻辑层层叠进,从宗教改革说到现代社会,看完很震撼……前半本比较难啃,建议想看的同学们先上网预习路德和加尔文的生平。弗洛姆的书真的很能解释现代焦虑和虚无主义,建议全网阅读。 《克莱因壶》冈岛二人 一场关于庄周晓梦的迷思。30年前的科幻小说(算轻科幻),虽然很多地方跟《盗梦空间》的设定有点撞,但却比盗梦空间还早20年,现在看起来也并不过时。 《双子星》伊坂幸太郎 火车上看完了伊坂幸太郎的双子星。双胞胎对调身体的设定有点意思,剧情也算是紧凑,没想到还有连环反转。但剧情之外,更多的是对社会和家庭问题的反思。双胞胎两个人相互陪伴,就能更好的面对那些苦难和孤独吗?也许吧…… 好了,今年就看到这儿。 明年也要多看书,看好书。与各位共勉。
秦昊Jeff1-7 00:17这开年首周就把整年的病都提前预习了一下:伤风感冒,咽喉痛,过敏性鼻炎爆发……今天来了个厉害的:颈椎变形压迫神经,在家晕倒一顿吐。 然而然而,就在就在,就在约好了医生准备爬着去看病之前,也还是强行洗澡洗头刷牙刮胡子,换上干净得体可以直接火化的衣服,好好拍了爽肤水还擦上同事送我的昂贵润肤露。 就算死在医院,也不想被人看到我满脸起皮胡子拉撒衣着不整呀……… 但最后也还好,晚上回家还带着牵引器给自己炖了个霸王花排骨汤。 大家平时要保护好颈椎啊,现在颈椎病越来越年轻化了。伏案工作多活动活动,注意自己的体态,是不是勾脖子之类的。也注意保暖,别熬夜太凶。生病太痛苦了,我从小爱生病,久病成医,很会吃药,所以成年后很少生病,最多就是宿醉,没想到颈椎病爆发比宿醉难受一万倍,而且也不是吃药就能解决的。 新年没有好好许愿,现在就许愿,我也唯心主义一回。祝大家脖子都健健康康。
秦昊Jeff1-26 21:06来自 好妹妹乐队超话#杂七杂八# 重庆随手拍。 最近除了颈椎不好,其他一切都很好。 也希望你一切都好。 重庆是好地方,你要常来。
秦昊Jeff 02-19 12:34 投诉阅读数:21万+
一个答得很仔细的采访
(前阵子的一个采访,我答得比较仔细,也发出来一下吧。)
秦昊您好,下面是想问的一些问题。辛苦回答,谢谢。
1,还是想探讨一下,为什么在2017年的10月,产生了拍摄的想法,你的直觉是什么,为什么决定要做这么一件事情,拍下这些照片,你最想表达什么?从奶奶的角度,她自己是怎么理解这趟旅程的?
秦:那阵子太焦虑了,觉得在音乐上没什么进步,交不出满意的作品,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有点不知道要做什么才好了。我一直是一个生存焦虑很强的人,必须通过创造来缓解,于是决定换个创作的方式。
当时想创作一组关于自己家乡的绘画作品,拍照只是为了得到一些素材,也是为了更了解自己的家乡和家人。不过后来拍多了发现这些照片素材本身也挺有意思,就直接出摄影集了。
选择回到家乡重庆进行这个创作是因为我把自己创作能力的退步归咎于自己对身边世界的漠不关心,活得太自我,好像自己对非我的人事物从没有认真的了解过。那么我想,家乡和家人可能是最好了解的题材吧,一个好的切入点,一个好的窗口。
2,十九岁考大学填志愿的时候,为什么毫不犹豫地选择长春,当时为什么这么想离开家?
秦:我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里很小,我没有自己的空间,没有自己的隐私。重庆的潮湿也让我一直身体很不舒服,鼻子过敏。而且一直生活在小镇子里,身边的人都很没有边界感,会让我觉得从心理到身体都没有自己的空间,很向往遥远的地方,而且会更倾向跟自己家乡完全相反的东北:寒冷,辽阔,平坦。
我记得自己经常在班里用标准的普通话来回答问题,别的同学就会笑话我,我也觉得跟大家格格不入,可能有点像《立春》里的王彩玲吧。所以当我第一次拥有决定自己去向的权利时,就直接填了长春,并且当时很喜欢的一个漫画家在长春,我就想去那边学动漫专业。
3,你和奶奶的沟通,形成了一种特别的默契。她说重庆话,你说普通话。因为一般在家庭里,都会使用一套话语系统,你和奶奶是什么时候开始逐渐形成了这种模式?是因为长年的漂泊在外已经习惯了吗?你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
秦:我在北京生活的时候,奶奶也经常来北京陪我一起生活。奶奶控制欲很强,喜欢干涉我的生活和工作。可能她心里也还把我当小孩子吧。但我特别不喜欢别人干涉我的事情,离开家很多年,大部分时候都是独居,很习惯自由自在的感觉了。于是重新住在一起就有了很多矛盾,经常吵架。
我一说重庆话就会感觉表达能力受阻,倒不是因为我不会说重庆话,只是我觉得很多方言在情感表达方面很粗糙,只能做陈述不适合做交流。加上重庆话短平快,说多了嗓子疼,令人焦虑,给人想吵架的冲动。
后来我觉得总吵架不是办法,还是要讲道理,交流,于是我就用普通话慢慢跟她讲道理,我发现她竟然是可以好好跟我交流的,会同意我的看法,会稍微说出她心里的感觉。于是我就一直用普通话和她说话了。
4,贾樟柯说,当他离开故乡之后,他才真正开始获得故乡。你重返重庆之后,发现了这些巨大的改变,在这个重新发现的过程中,它与你记忆中的故乡有什么变化吗,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
秦:到我回答这个采访时,我已经搬回重庆居住一年了。我觉得这个感觉很像跟人分手之后发现这人其实并不是你认识的样子,你们在一起时你了解到的对方只是很局部的。我对重庆的感觉也是这样,再次回来居住之后才发现他比我想象中的大,丰富,舒适。当然我觉得这跟自己的成长也有关,你的心灵成长到什么地步,你也就能看到相应的天地。
在这边最大的感受还是这边的人都生活相对闲散,享乐主义,焦虑感低,很自洽。我觉得自己也受到了一些影响。
5,你是2019年离开北京回到重庆的吗?你在书中提到像是冥冥中一个定数,有个东西在召唤你回去?你觉得这个东西是什么,外在的内在的,可以讲一下吗?
秦:我是2019年底回到重庆居住的,当时奶奶身体不太舒服,老年病,需要长期在重庆看病养身体,爸爸是很体贴很孝顺的人,在重庆可以照顾奶奶,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我在重庆买的房子交房了,我可以住自己的房子了,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靠自己的能力以及按自己对居住的想象购买的住房,这让我可以很安心地拥有及使用自己的空间(之前在北京除了经常搬家,还要对付房东和邻居们),而且也省下不少房租费,这是原因之二。
所以总结起来,外在原因就是奶奶必须长期在重庆生活了,以及我的房子交房了;内在原因就是我可以“拥有”更稳定的个人空间了,以及发现“在北京生活”这件事和其他因素比起来并没有压倒性优势。
6,今年疫情,冬天的时候很多朋友陆陆续续离开了北京。跟你相似的感觉,就是忽然这个人他就离开北京了。你是怎么看待自己北漂的这段历程的?
秦:一方面我很庆幸自己来了,认识那么多有意思的朋友,也让那么多人认识了我。每次别人问我,北京有什么不同之处吗?我都会说,因为很多有趣可爱的人在北京,所以北京有趣可爱。
北京大概就是有承载年轻人梦想的使命吧,它让非常多的人聚在这里,人一多,人的类型就多,相似的灵魂也就多,得到认可的机会也多,客观上会遇到更多投缘的朋友。
另一方面我也很庆幸自己离开了,庆幸自己还有力气继续折腾,以及能独立思考自己处境的能力,更明白自己在这个阶段更适合什么以及不需要什么。
其实任何时候当人还能为自己做重要的选择和决定,而不是陷入某种习惯或者僵局,那都是非常幸福非常令人欣慰的事。这对我而言代表我的独立性还健在,我的人格还活着。
7.在你的作品《那么多人,你要去哪里》中,很精准地描述了在北京的孤独感。时代的浪潮推动着更多年轻人离开故乡,涌入大城市。人潮拥挤,却又很孤独。漂泊十几年,你是怎么面对孤独的?
秦:那个时期的自己还在事业的上升期,经常会为自己的成就感到怀疑,对未来很迷茫,感到十分孤独,或者说,是害怕孤独。
而现在的自己在一个很平静的阶段,反而很喜欢孤独。大概也是了解到孤独对自身是很有帮助的吧,能更好地反思自己,提高感受力,排除浮躁的信息,学习新的思想和观念。
能够辩证地,常态化地去看待孤独,算是我自己这些年的大收获,焦虑也因此缓和了很多。既然个人主义是不可逆转的选择,那我也拥抱“孤独”这个必然的代价。
8.我印象很深的一张照片,是夏坝镇那个「烧杀砍」的档主冲出来,你以为是阻止你的拍摄,但其实是在跟你打招呼。夏坝镇的人对于你们的这次拍摄,他们是怎么理解的?
秦:那个照片是蛮有意思的,也属于被我抓到了一个摄影理论上所说的“决定性瞬间”吧,运气不错。然而后来我再去拍的时候,那里发生了很多变化,有艺术机构在那里搞了装置艺术(在我看来非常违和),也有别的摄影师在那边拍摄过作品了。一个抱着孩子的女子看到我们在拍东西,就过来问我:这破破烂烂的有什么好拍?你们光是拍拍拍,为什么不发展一下这里的经济?
我当时觉得莫名其妙,甚至有些气愤。但后来仔细想想,觉得她说得很实在,甚至我还有些惭愧,而且还对这种惭愧所隐含的优越感而感到更加惭愧。
9.你重回到以前那个羡慕的小卖部,从内部往外拍的那张照片。第一次从内部看过去,我觉得特别有意思,这个小卖部还是当年的家庭在经营吗,你们都交流了什么?
秦:还是当年的那个老奶奶在经营,她当年就是老奶奶了,这么多年过去,竟然还是看起来差不多的样子。但她的丈夫去世了,现在是新的男友在陪她生活,新男友对她很好,开朗温柔。在她家吃了饭,非常非常咸,大概她和她男友的味觉真的有点退化了,但别的方面看起来都不错,门口养了好多好多的花,就是那种别人“理想中的家庭花房”的茂密程度,很了不起。
我小时候她就对我很好,经常给我零食吃。现在她还是让我随便拿了吃,还塞给我很多零食让我拿走。我小时候不拿是因为怕有道德负担,现在不拿完全是因为怕有身体负担了。
10.除了在夏坝镇,这趟拍摄中你和奶奶有遇到过以前的熟人吗?或者是当地的人了解了你们这趟旅行之后,他们都是什么样的反应,跟你们有交流吗?“乡音无改”,这个过程中你遇到的人,你是用什么语言跟他们交流的呢?
秦:在小时候住的地方拍摄时,遇到了不少熟人,奶奶会跟人聊一小会儿,无非就是聊些邻居的八卦琐事,医改政策和退休金问题。我一般就礼貌性地打个招呼,在旁边站着不说话,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一个我可以隐约听到他们对话,他们也可以发觉我在一旁听,但又没办法和我正常交谈的距离。
我喜欢用普通话和以前的熟人邻居们说话,也算是强调一种距离感吧。小镇居民很热情,但相对地,社交边界感薄弱,很容易问出冒犯人的话题。我必须主动隔离开一些,才能让自己更轻松。
我奶奶说我从小就很有礼貌,看到邻居都会喊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但其实我从小就是能绕开尽量绕开,实在躲不开就打招呼,打完招呼就跑开,基本不记得谁是谁。可能从小就有这样的社交障碍了吧,于是也就从小习得了一副社交面孔……
11.在你拍的那张,一群老同学在合影。你在书中提到,其实你很怕在街上碰到老同学,怕提起“难堪”的往事。我好奇的是,那你现在重新回到重庆生活了,你还是会不愿碰到老熟人吗?
秦:其实也很难碰到熟人,倒是有专门约小学同学或中学同学出来玩,泡温泉吃饭喝酒之类。都是很熟悉的同学,在一起聊聊以前的往事,聊聊现在的生活,都很自然,不会难堪。
不过有次骑自行车,路上看到中学时相处一般的同学,我试图打招呼但他装作没看到,走了(我真的长得跟学生时代没有差别太大)。还有一次也是在自行车上,看到以前的一个女同学,穿着白领套装,边哭边走,我没敢打招呼。
12.奶奶两张旋转木马的照片很有趣,她怎么看待你这次对她提的摆拍需求?
秦:对她来说就跟在洪崖洞下或在天安门前甚至在公园的花坛旁边拍照的感受差不多吧,就是这儿有个景,稍稍有点特别,能展现我今日风采和所见所闻,那么我就到此一游拍个照,开不开心都要装得开开心心……这个我觉得大多数家长都是深谙其道的。奶奶也很上道,我说我要拍照,她就知道要“高兴”,要拿出“精神状态”。但她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反复拍那么多张差不多的内容,所以还是会不耐烦,会累,会问我“怎么还没好?”她的身体状态决定了她的精神状态扮演不了太久。
你要是带着这个想法再回头看看父母的摆拍照,就会觉得有超现实的意味了,那种“高兴”和“精神状态”是亦真亦假的,照片的真实感永远都是一个问号。
13.我觉得在这趟旅行中,很有意思的是你记忆中的故乡,和奶奶记忆中的故乡,都在同一个空间下,但是是不同时间维度的跨越。从奶奶的视角来看,她对于这些变化的感受是什么?
秦:其实我没有真的问过她对于“变化”的感受,但据我观察,她很少会流露出遗憾和不舍的情绪。她比较现实,也比较能接受现状,某种程度上可能比我更能接受改变。
反而是我自己经常会留恋会不舍,看到以前住过的房子或者小时候熟悉的物品和环境,会觉得又舒服又难过。大概说明自己性格里儿童的成分稍微有点高,童年影响还没能消除,对未来还有些不确定感,所以会有往童年回忆里逃避的倾向。从这个意义上,我可能没有我奶奶活得那么自洽。
14.这组作品完成后,包括你也做了很多展览,有带奶奶去看吗?她觉得你和她拍得怎么样?她再看到这些影像的时候,她是什么样的感受?
秦:奶奶从不觉得这算是摄影作品……这些照片不够酷炫不够猎奇,都是她平时生活中看到的内容。所以每次办展她也不来,找各种理由。其实就是懒得跑那么远去看,觉得够不上“奇观”,不值一提。
平时她从不会分享我的摄影作品到她朋友圈,但她特别爱分享我在电视上的画面,还有我的音乐作品到她朋友圈。在她看来,这些才是“奇观”,才是值得分享的“阳春白雪”吧。
15.人总在处理故乡与他乡的关系中。当你重返故乡,但你又发现了现在的故乡,在城市化的进展中发生了巨变,你又回到这个地方重新开始。你是如何重构生活,如何重建与故乡的关系的?
秦:这一年也比较特殊,工作不算很多,所以在重庆的时间很多。重庆很少有人把自行车当日常交通工具,因为太崎岖了,骑车很艰辛。但我经常会骑我的自行车出门,骑回奶奶家吃饭,或者深夜沿着江边一直骑很远,感受这个城市的坡度,湿度,温度。
也很爱走路,在各种新地方老地方,认识不认识的地方,用自己的脚漫无目的地穿行,感受这个城市的前卫,落后,舒适,艰难。
我把重庆地图贴在卧室门上,有时说到一个不清楚的地点,就会在地图上看看,在重庆的什么方位,离我有多远。
我以为自己到重庆了就会经常和爸爸奶奶一起吃饭,但前几天我爸爸跟我说,我一个月回去吃饭不会超过四次。如果这算是一种抱怨的话,我还挺开心的。奶奶在自己的新房子里住得很惬意,爸爸每次都给我做饭,和我喝酒聊天,这一年和他对话的量大概是前几十年加起来的总和吧。而且他做饭非常好吃。
我学会了尽量很“平衡”地去看自己的故乡,当然也尽量“平衡”地看各种地方,各种人,以及自己。了解它的好处坏处,它的两难,它的复杂。
人与故乡的关系其实也是人与一切他物的关系,更是与自己的关系。
秦昊Jeff3-23 19:34来自 微博视频号众所周知,火锅其实也是一种沙拉:中式热沙拉。牛油锅跟牛油果作用也是等同的。美国科学家最近研究表明,火锅里有诸多燃脂成分,多吃火锅能暴瘦。欢迎大家来重庆吃火锅!
秦昊Jeff4-15 19:07来自 好妹妹乐队超话犹记那日雨濛濛,妹粒三人乐融融, 西子湖畔散散步,你俩穿白我穿红。 最近工作有些忙,两位千万要保重, 待到山花烂漫时,期待再度重相逢。 @张小厚Terry @陈粒_
秦昊Jeff 5月19日 13:20 来自 好妹妹乐队超话 已编辑
1:秦秘书和张经理的专用水杯; 2:蹦迪的手机摄像头贴纸; 3:吃很饱之后低碳回家的张经理; 4:喝茶吃小蛋糕听风铃; 5:生日吃了不少蛋糕; 6:美到令摄影师那洋满地打滚; 7:呆为做的面,好吃,肉多,大家点外卖多多支持; 8:休息室自拍,那天实在是冷; 9:前阵子总喝酒,最近要控制了,断酒一阵子。
秦昊Jeff 5月28日 14:14 来自 HUAWEI P40 Pro 5G
终于能够把字数控制在一千二以内了……本期关于“改变”,我们是否总能笑看曾经的自己?专栏作者小琴为您分享一些小故事。

昨晚整理冬衣要捐走,某APP让我选发货地址,列表第一个居然是我大学的寝室……恍然回忆起在东北的那几年,被冷风吹到骑不动自行车,爱看大雪却很烦化雪的街道,戴着口罩一呼吸眼睫毛就会有冰霜,在大教室偷偷和某人写的满满一页垃圾情话。可能只有在寒冷里,才能留意到所谓的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