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毫无逻辑自言自说的抽象废话(三)——谎言即天性
继续观察,我发现泡泡并不单纯,在缝隙的褶皱空间里我发现了个体叠加的现象。不同于不同的泡泡在眼前的同时叠加,我发现许多的带有同样画面同样内容的泡泡叠加在一起。这在浅度观测中不易察觉,只有在给泡泡赋予新的想法的时候我才会发现新的和旧的摩擦产生的缝隙。没错,每一次进行想法的观测的时候,新的想法都会在原来的泡泡画面内容上叠加一层,浅褶皱空间就在此出现,旧的想法不断毁减新的想法不断建立。原本我认为这个过程类似于水粉画,在水粉画厚重的笔触之下有不同时间画笔颜料的叠加,新的会完全覆盖旧的,我们大约只能看见最新的一层。但我发现,想法的消解伴随着新的加入,泡泡的褶皱空间开始闭合,旧的新的不分彼此,无法分辨。这给人的感觉更像是水彩画,在一层层的渲染之下,新的颜料和旧的颜料在水分的滋养下获得新生,不可言喻的绚丽色彩呈现,很难去分辨到底是什么颜色。无怪乎我对这球的第一感觉描述定义为泡泡,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可能就是因为直观上带来的绚丽吧。这种叠加极像克林罗从后立体主义绘画中发展出来的“现象透明”概念,这种“现象透明”体现在格里斯的《静止的生活》画作中,这也是视觉欺诈。
随着感知上时间的流逝,我开始分不清辨不明了。在这绚丽的泡泡背后,我分不清先后,新旧,真假,我渐渐发现全是假的,假的,假的!时间在真实维度上的流逝,想法也在过程中异化,随着一层层的叠加,到底哪层是真的还是说全是假的,我努力去回忆,努力去辨析,我发现无济于事。回忆被时间冲刷的亦不可靠,泡泡里呈现的片段在很多方面上呈现了多种方向的可能性,无法辨析。何谓真实?何谓虚假?这对于我这种一直探寻真实性的人来说,认清这件事对我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真实性是我一直想要追寻的东西也是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结果我发现自己从头到尾可能都是假的,那真实性又从何而来呢?
我曾认为是经历和经验塑造了人,甚至认为经历和经验就是人的本质,也是我与他者最重要的差别。虽然这种说法太过物化,也似乎觉得有什么不妥,但至少在当时我还能说服我自己,至少能让我觉得自己是活得明白的,让我感受到存在的真实。这也是我一直进行某些事情的意义,然而直至今日我才发现,原来好像也不是如此的单纯,在经历和经验之外出现了其他的东西,这些东西并不能用经历和经验去解释。有时候理性的分析并不能解决问题,但很多时候却能发现问题,正如我发现谎言的天性一样。
我抽丝剥茧般的观察,尽管这观察亦不可靠,但仍能发现一些不曾察觉到的东西。在前面说过,回忆亦不可靠,回忆中有很多模糊甚至于缺失的地方。意识和想法很神奇,会一直发生不自主的创造性地完形行为,回忆被完形,这原本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潜意识行为。这种内容上的不充分,不客观,或者说虚构,在本质上与谎言有什么差别呢?一件真是发生的事情,隐瞒极小一部分,或者加上主观的描述话术,或者添油加醋,都可以构成一个高明的谎言,并不需要对现实进行太大的改动就可以做到,可以说在现实中扎根的越深的谎言越容易对他者产生信任。这种行为和谎言极像,暂时找不到其他的词替代,就先用谎言来代指此种行为。毕竟只有在行为能用语言代指描述的时候,行为才会更容易去分析,人类的逻辑分析是建立在语言上的。谎言,虚假存在并扎根于泡泡的现实画面上,真实的土壤孕育了谎言,旧的谎言成为新的土壤并孕育新的谎言,这个过程在泡泡中不断循环,线性的历程中出现了往复的特征,延伸的无尽头的线却在过程中形成一个个闭环。谎言即天性。
接触泡泡表面,我发现了泡泡带来的视觉欺诈以及其泡泡个体本体的叠加特征,继而发现了想法的完形行为以及谎言的天性。里面是什么样呢?到底会是如何的精彩呢?难道真的如我第一感觉中的泡泡一样,也就只有这层外壳罢了,内里是虚无?探寻,探寻,去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