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脉的中国政商关系底色
01
今天回上海的高铁票没候补上,心塞~
假期和小伙伴一起拜访高中时的老师,也尬聊谈到了Jack Ma,就说起“中一国而二君二王”一词。
其实,中国的政商关系史,脚本自“春秋第一相”管仲就已经固定,之后王朝更迭,只不过是换了戏袍和演员,情节全是一个套路。
管仲极其重视市场的作用,但对商人力量的增长,和资本对权利的潜在竞争,曾与齐桓公深入探讨,所言令人茅塞顿开。

“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百乘之国,必有百金之贾⋯⋯”
国力与“商力”是成正比的。
管仲虽主张工商立国,但话锋一转:“非君之所赖也,君之所与。”
02
商人的财富不应该是政府的依赖与靠山,恰恰相反,应该是政府所赐予的。
政府要做的对经济资源的绝对控制,要做到“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使“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管子·国蓄》)
重点来了,为啥呢?
管仲给齐桓公的解释是:
“今君之籍取,以正万物之贾,轻去其分,皆入于商贾,此中一国而二君二王也。故贾人乘其弊以守民之时,贫者失其财,是重贫也。农夫失其五谷,是重竭也。故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
“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否则,就会:
“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威罚也。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管子·国蓄》)
要知道,权利的本质是影响力,并非外在职务头衔。
“素封”者虽未能出将入相,未有高官厚禄,却能与国君分庭抗礼的,从孔子的富豪学生子贡就开始有了。
所以,防止“二君二王”,坚持“利出一孔”,是千年一脉的中国政商关系底色,并不会因某一个商人做了某事而改变的。
您细品!!!
千年犹行秦王政,千年犹行管仲策。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