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B站们抛弃的中年人

中年人又被冒犯了?
B站的青年节视频,《我不想做这样的人》,想必大家都看了。
号称“本次演讲收集自全国各省市955位初中生同学”,两个年轻人作为代表,表达着年轻人理想中的人格,冲劲十足,朝气蓬勃。

看完这个视频,我只觉得年轻真好啊。
他们说:“我不想成为拿着锯子的人,随时随地把人群锯成两半”“不想成为浑身带刺的人,嘲讽被人的成功,嘲笑别人的失败”“不想成为油腻的人,你吃亏的时候,他说吃亏是福;该较真的时候,他说难得糊涂”。
对未来充满期待,敢于表达自己的独异性想法,理想主义,无惧无畏。这才是青春才有的样子啊! 但是,青年人还没感受到敬意,中年人已经感受到敌意了。
公众号“人间三角”的10万+推文《B站正在撕裂中国》,称B站的视频每一句话都在讽刺自己身边的长辈,塑造了「百无一是的中年人」和「尽善尽美的年轻人」。
魏武辉很不爽地发文《那帮中年人啊 请随便怼》,直言B站这条视频“让我这个中年人感觉被冒犯了”,“我们中年人太失败了,完全没有做出他们想要的表率,倒是留下了一堆他们看不惯的特质”。 作为一个35岁的标准中年人,我并没有感觉到被冒犯。中年人不必那么着急对号入座,也不必气急败坏,仔细想想那些初中生写下的“不想成为的人”,真的只是中年人的专利吗? 拿着锯子的人、浑身带刺的人、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人、隐身的人、油腻的人、没有同情心的人、不讲义气的人、没有教养的人、半途而废的人、遗忘历史的人、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这些标签还分年龄吗?
我没有感觉到对中年人的冒犯,我只感觉到了品牌方对年轻人的讨好。 看看吧,今年五四青年节,有多少大厂扎堆想要致敬年轻人:
B站《我不想做这样的人》
知乎《重逢》
小红书《走着瞧》
快手《不要粗暴地定义年轻人》
高途《路人》
京东《新少年说》
蕉内《底线》
网易云音乐《这场青春值得骄傲》

致敬太多,年轻人都不够瓜分了。 现在再回头反观一下腾讯张军的微博,是不是有点讽刺大厂在自嗨的意思?

年轻人早已成为商业和资本的狩猎对象,讨好年轻人早已成为了一门生意,于是各种宣传各种广告中,对年轻人的歌颂,就成为了标准动作。 反观中年人,不说在宣传广告中,就算是在舆论场中,好像也是失声的。 正如陈铭所说,互联网上,中年人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也上网,但是内容好看不好看,都放心里,不喜欢发声。

不喜欢发声,就只能被他人言说。这次B站的视频有没有暗戳戳地讽刺中年人暂且不论,网络上对于中年人的讨伐,可是由来已久。 在那些宣传中,中年人就和油腻画上了等号,身材走样,停止学习,眼里只有房子和车子,更有甚者,还有人告诉你,别那么早活得像个中年人。 以前,中年还是董桥笔下的下午茶,“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可供玩味,现在中年几乎等于失败。而抨击中年油腻,成了年轻人的政治正确。
可以说,整个社会缺乏对于中年人美德的肯定。
中年人可能真的缺少勇气,但他们同样获得了担当。
部分年轻人是可以像B站《后浪》里说的那样,自由自在地去潜水,无忧无虑地开赛车,无拘无束地玩跳伞,这是属于部分年轻人的洒脱和勇气,可为了父母老婆孩子而日复一日地打拼,同样是平凡中年人的英雄主义。

无论是多大的年纪,一个人只要担起了责任,他就自动脱去了少年气,进入了中年。中年人就意味着,他已经没有资格去冒险,他必须小心翼翼地去应对身边随时可能会出现的意外。
张爱玲说:“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还记得前两年刷爆朋友圈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吗?一场小小的流感,就能将一个中产家庭搞破产。年轻人放弃朝九晚五,在赛车道上漂移的画面很美,在岳父住进ICU、老婆孩子惊慌无措的档口,那个北京中年在医院奔忙的身影,同样美得让人肃然起敬。

马薇薇在一个节目里说,中年人是怎么开始盘串的?他想养一条狗,但老婆说太脏而且没人去遛。他想换辆新车,可是他孩子马上上中学了,他们家要买学区房。他想有一些出去旅游的爱好,跟年轻人一样说走就走,可是他所有的年假都在父母生病中耗尽了。这时候他想有一个简单的、廉价的、即时的、有效的、马上可以安抚自己心灵的小玩意儿,所以他盘串儿。
我不知道你们看到这段话是什么感受,可我感同身受。去年我在医院和母亲一起照顾癌症晚期的父亲时,有朋友问我假期为什么不出去玩呢,我盯着他的问题,再看看躺在病床上的父亲,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我也想一到假期就去看大海和高山,可我知道我不能说走就走,因为有人需要我。那时候,我是不够勇敢,不够有朝气,可我不觉得自己油腻,不觉得自己窝囊,我只觉得自己棒极了! 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只歌颂青春和年轻了呢?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一个出走半生的人,为什么归来非得要是个少年?成熟的心智,勇敢的担当,平静的态度,这些品质难道不值得拥有吗?让少年成为少年,中年人成为中年人不好吗?
“勿忘初心”“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小时候可能连成为球员、游戏玩家、科学家有什么要求都不知道,就做起天真的梦来,等长大了,认识到了自己根本不是那块料,还要承担家庭的责任,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转而去做一份脚踏实地可以买房买车的工作,这样的深思熟虑怎么就不如所谓的初心了?

我不觉得在“球员”“游戏玩家”和“买房买车”之间需要加上“但是”。 我不觉得人到中年的成熟,就比年轻人的勇猛更差劲。
我不觉得话语权应该变成锯子,随时随地把人群锯成两半。
被资本虚假讨好的年轻人,和被话语权污名化的中年人,在现实生活中,从来不是敌人。
魏春亮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猿辅导,能不能要点脸? (5人喜欢)
- 董明珠,越来越离谱了! (3人喜欢)
- 美团别哔哔了,有本事告京东啊 (4人喜欢)
- 刘强东,这次玩大了! (1人喜欢)
- 山西“订婚强奸案”的真相 (3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