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 · 摘录
最近在研究故宫博物院网站,上面的介绍文字写得真是大气端庄。有不少条目十分灵动有趣,读来让人感动,也学到不少东西。摘录于此,方便回顾。
元旦大朝贺
地点:午门、太和门、太和殿(群臣行动轨迹及仪仗)乾清门、保和殿、中和殿(皇帝升殿路线)
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大年初一,称为元旦,即新年的第一天。这一天,无论皇帝还是京城的百官都早早就起身了,因为一大早,群臣们就要汇集到京城的中心——紫禁城中的金銮宝殿前向皇帝“拜年”。这就是元旦大朝贺的盛大典礼。 沿着天安门、端门,至午门外、太和门外,直到太和殿前广场上,皇家盛大威武的法驾卤簿仪仗早已摆开阵势,大内的仪仗和护卫队伍严整挺拔,英姿飒爽,色彩明艳。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各国使节……凡是在京的几乎都云集在进宫的道路上。虽然人丛熙熙攘攘,大家也都互相行礼、寒暄、拜年,但秩序并不乱。
一位位盛装的官员们举止也格外端庄,一来朝服在身,不能失身份,二来“典礼警察”纠仪御史和礼部司官眼里不揉沙子,铁面无私。大家在吉时前各就各位,太和殿前排好庞大的朝贺阵势,恭候皇帝升上金銮殿中的宝座,领受臣民的山呼万岁。
午门钟鼓齐鸣。这时,穿戴礼服的皇帝乘肩舆,在礼仪官员和武士们的护卫下出乾清门,由中央雕满云龙纹的御道升上三台,然后经保和殿,到中和殿。在接受完礼部及内府典礼执事官们的朝贺后,御驾在中和韶乐的金玉声中升上金銮宝殿的雕龙髹金大宝座。
三台丹陛下静鞭三响,丹陛大乐奏起,王公百官从卤簿仪仗外的站位进入到御道两旁铜品级山旁依次排好拜位跪下。宣表官在殿檐下展贺表宣读完毕后,进表于案上。丹陛大乐再次响起,王公百官以及外国使臣行三跪九叩礼。礼毕,皇帝赐来朝贺的王公大臣群臣及外国使臣坐,并赐茶。
在紫禁城前朝宏伟壮丽的巨大宫殿群中,一场隆重盛大的典礼整齐有序地导演着。冬日的空气虽然还寒冷,但在这新年第一个清晨,此时太阳的光辉已经将太和殿完全笼罩、映亮了。
铜缸添水添炭
地点:乾清门外
宫中的大铜缸并不是空置的摆设,而是镇压火患的重要工具。 冬天到了,风干物燥,水凝成冰,正是极其需要水来镇火而又最缺水的时候,宫里的铜缸这时对防火安全有着更重要的意义。所以宫里的成例,冬日每口大缸都配有炭火份额,并定时添水,以防万一。 乾清门前,一名小太监正为几口大铜缸下加炭火,另一人则为铜缸添水。虽数九寒冬,但缸内清水盈盈,映着节日宫门内外热闹的灯火。这都是因为铜缸下石座中有炭火增温啊。添水添碳完毕,宫监们重新给缸口掩上大盖,然后用明黄色布套罩好大缸。
军机处夜值
地点:乾清门广场西侧
夜幕降临紫禁城,乾清门外的广场在一片沉静中更显空旷,只有隆宗门内的军机处和军机章京值房的窗户映出灯光,偶尔,值班的官员从屋里趋出,往返于值房之间,或直奔内右门,将重要军情密折呈送养心殿御前。
皇后入洞房
地点:内廷后三宫
寅时(凌晨3点至5点),皇后的十六抬凤舆从东侧绕过三台三大殿,进乾清门,从御路抬到了乾清宫——皇帝的正寝宫殿前,刚娶进宫的皇后在恭侍命妇的导迎下走出凤舆,命妇们从皇后手中接过的苹果与金如意,同时又递给皇后一个宝瓶,宝瓶内装有珍珠、钱币等各种金银财宝。皇后怀抱宝瓶,进入乾清宫内,首先要跨过火盆,然后出乾清宫后槅扇门,改乘孔雀顶轿,由交泰殿前往皇后中宫坤宁宫东暖阁的洞房。在坤宁宫的门槛上还设有一个马鞍,马鞍下压着两个苹果,寓意平平安安,皇后要从上面跨过才能进入洞房。
清代坤宁宫的洞房布置在宫内东暖阁,皇帝与皇后在此行合卺礼。
奉先殿祭告祖先
地点:奉先殿
奉先殿是紫禁城内皇帝的家庙,院落不算很大,但宫殿气势宏伟,殿内高敞灿烂的浑金天花、不加油饰的楠木巨柱与雕刻精美的莲瓣纹柱础,使大殿内的氛围辉煌而肃穆,突出了对先皇的崇敬和礼赞之情。
奉先殿的祭祀典礼虽不如在太庙举行的频繁和规模宏大,但时享和祭礼的香火也从不间断。除了天地神佛,皇帝跪拜的就只有祖先的衣冠牌位了。天意从来高难问,神佛也玄远超凡,在孤家寡人心中,大概还是列祖列宗更可亲,更可寄语吧。跪在先皇神位和供案前的皇帝心理一定是复杂多样的,或暗自得意,要向先人表功,或惶恐迷惘,涕零请罪,所谓王朝气运的盛衰,在这寂黯的殿宇内一幕幕上演着。
皇帝用膳
地点:乾清宫西侧弘德殿
康熙皇帝在弘德殿。总管太监们宣布传膳,御膳房太监们就开始热腾腾地上菜了。菜还没上,太监们先要呈上“膳牌”——这并不是菜谱,而是用膳后要见的王公大臣的名牌,皇帝先要确定用膳后的工作内容,他略略思索,翻起了几块要见的大臣们的牌签。
送膳的太监们托举着用明黄色云龙纹缎包好的膳盒一队队进来,依次打开包袱,将各式菜肴在一张摆好的大膳桌上整齐有序地排布开。碗、碟、盘、盆、火锅,彩瓷的、珐琅的、金的、银的、玉的,素的、荤的、海味、山珍、贡菜、例菜、时鲜,色香味俱全,每味菜肴的器皿中都插有一支小银牌,用以验证饭菜没有放毒。御膳全都上完摆好后,侍膳的太监宣布“膳齐”,这才请皇帝入座,享用这一桌吃不完的玉食琼浆,山珍海味。侍膳太监在旁看着主子的眼神忙着给夹菜添汤,好似皇帝多生出的长臂,将大膳桌上的菜品搬来摆去,悉如皇上心意。
这一桌御膳大部分是要剩下的,有的菜简直没被皇帝看上第二眼。皇上用过御膳常常被当作恩赐赏给值班大臣,或妃嫔、皇子、公主,或御前当差的内府官员侍卫等,而得到这样的恩赏则是臣下无上的荣光。
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地点:养心殿东暖阁
养心殿东暖阁中,小皇帝已在太监们的照顾下坐端正,他宝座后面的明黄色纱幕被徐徐放下,两宫皇太后从隔间出来,在纱幕后端坐好。
殿外是等候了一会儿的几位王公大臣,其中有被宣诏觐见的大臣曾国藩。殿内先宣曾国藩入殿。曾又整了整衣冠,迈入了养心殿高高的门槛,随即跪下奏称“臣曾国藩恭请圣安。”里面传进去,曾立刻免冠叩头,奏称“臣曾国藩叩谢天恩。”然后,起身行数步进入东暖阁,跪在已摆在那里的垫子上。
明黄幕后坐在北侧的慈禧太后开始问话了。她的问话简洁、随和而又切中实质,在像拉家常的问答中把大局和人事情况都弄清楚了。而坐在她左侧的慈安太后大多只是静静地听着,很少插话。谈话大约十分钟左右,曾国藩叩头退出。
禊赏亭流杯赋诗
地点:宁寿宫区乾隆花园禊赏亭
乾隆皇帝的宁寿宫花园,尽显着这位太上皇的风雅和得意之情。花园的第一进院落中转过假山,首先迎人的便是石径旁的禊赏亭。亭外松竹围绕,亭前抱厦内地面凿出曲回宛转的石渠以做流杯之戏。
魏晋风雅,千古绝唱,为后代文人所神往。特别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修禊之事,在那篇天下第一法帖《兰亭集序》艺术光芒的映衬下,更显着格外的高逸清雅。在阳春三月的翠碧中,紫气东来,乾隆帝正邀几位声闻当世的文臣入宫,与他共尽“曲水流觞”、君臣唱和的雅兴。
点燃宫灯
地点:后三宫东侧长街
过去,北京的夜晚只有紫禁城后寝宫殿中有路灯,这些路灯是铜质小方亭形状,固定在将近肩高的石灯台上。以前,罩住灯烛的小铜亭四壁和小门都是用铜丝网编成的,到了清末,玻璃已普遍替代了铜网,更透亮,更防风,每面玻璃壁中央还贴着大红的圆寿字,四角分布四只红色小蝙蝠,透着吉祥喜兴。每日薄暮时分,便有太监一路来上灯。皇宫中的主子在宫院中往来依然有灯笼在前开道,但奴才们办事跑腿就靠宫中这些路灯啦。
乾清宫原状陈列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重建。
明代至清代康熙年间,此宫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雍正皇帝即位后将寝宫移至养心殿,这里就成为举行内廷典礼活动和引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的场所。自雍正以后采取秘密建储的方式,即将选定的皇位继承人名封存在建储匣内,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待皇帝死后,取下匣子由秘密指定的皇子即位。
现为清代原状陈列。
(神奇!)
慈宁宫花园原状陈列
慈宁宫花园在慈宁宫和寿康宫南,是明清两朝太后太妃们礼佛和游憩之处,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为满足笃信佛教并长年居住在寿康宫的乾隆皇帝的母亲孝圣宪皇太后礼佛、供佛的需要,对花园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遂成现制。花园南北长130米,东西宽50米,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园中现有咸若馆、慈荫楼、吉云楼、宝相楼、延寿堂、含清斋、临溪亭等9座建筑,主要集中于花园北部,其中咸若馆居中,为花园主体建筑。
慈宁宫花园修缮完成后,以原状陈列的形式进行开放,主要展示咸若馆佛堂内陈设的千余件宗教文物,并开放临溪亭供观众入内赏景、休憩。
咸若馆位于慈宁宫花园北部,正殿为黄琉璃瓦歇山顶,抱厦卷棚歇山顶,翘起的六个翼角各坠一个铜铃,原是供奉佛像及贮藏经文的处所。咸若馆以北为慈荫楼,东西两侧为宝相楼与吉云楼。花园南部有一方水池,横跨汉白玉石桥,桥上建有临溪亭,北与咸若馆相对。这些建筑也都已经修缮完成。慈宁宫花园空间开阔,环境宜人,开放后可以容纳较多观众参观和短暂休息。
慈宁宫花园由于受礼制、宗法、风水等多种因素制约,建筑按照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安排,布局规整严谨却略显单调,主要依靠内部精巧的装修和院落中的水池、山石以及品种繁多的花木来烘托浓厚的园林气氛。园中树木以松柏为主,间有梧桐、银杏、玉兰、丁香,集中分布在咸若馆前和临溪亭周围,花坛中则密植牡丹、芍药。其春华秋实,晨昏四季,各有不同的情趣。
珍宝馆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宫廷珍宝,大部分是出自紫禁城内掌管营造的机构——造办处奉旨制作的,还有一些则是逢年节庆典时地方官吏的朝贡品。这些珍宝大都选用金、银、玉、翠、珍珠及各种宝石等名贵材质,并征调各地著名匠师设计制造,竭尽巧思,不惜工本,一器之成往往经年累月,其工艺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在应用上,广泛涉及宫廷典章礼制、宗教祭祀、日用生活及休闲玩赏等各领域的活动,处处显示出皇权的至高无上与尊严,皇家的雍容华贵与典雅,具体细微地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貌。
钟表馆
我国的计时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代以前一直以圭表、日晷、漏壶计时。明末清初欧洲机械钟表开始传入我国,逐渐取代了传统计时器。十八世纪,清代宫廷即大量使用机械钟表。这些钟表以英国产品居多,亦有法国、瑞士等其它西方国家的,还有我国自行制造的。西方国家的钟表主要由粤海关监督从洋商手中购置,贡入皇宫。清代广州、苏州等地制造的钟表精品,也被贡入内廷。清宫内设置的做钟处亦奉旨制造钟表以供宫中之用。这些钟表除有打时打刻的计时功能外,还利用机械联动原理,使上面装饰的人物、鸟兽、花卉等玩艺系统不断变化,表现各种动作。它们以准确的报时、精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优美的音乐、逗人的演技、吉祥的寓意而博得帝后们的喜爱,成为宫中珍贵的陈设装饰。在当时既是有实用价值的计时器,又是取悦于人的娱乐用具,同时也是技艺精湛的工艺品。
清宫旧藏的钟表大部分留存至今,成为我院宫廷文物藏品中的重要门类。本馆遴选其中精品展出,从中可领略百余年前中外钟表的高超技艺。
感谢作者。 来源:https://www.dpm.org.cn/Visit.html
岱兮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散步 (2人喜欢)
- 一个幸福的星期五 (3人喜欢)
- 关于手机 (2人喜欢)
- 人生是一盒杏仁巧克力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