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Fall 社会学英美硕博申请全过程记录
以下为申请季期间按照时间顺序记录的内容(仅删除部分涉及隐私的内容,其他未做任何修改)(请不要将内容搬运至豆瓣以外的平台,谢谢):
本文缘起与目的:受到某友邻的启发,决定开篇日记记录本次申请英美社会学硕博项目的全流程。一是为了进一步督促自己,最大化遏制拖延症;二是之后压力最大的时候,看看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或许能得到一点安慰;三是当一切结束时,无论尽兴而归还是一无所获,整个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后来人都能有或多或少的帮助吧。
2021年5月7日
延续昨天的低效率,今天依然没能提起精神干正事。于是上午和下午在相关网站上看了大量社会学博士申请经验贴。的确得到许多重要信息,比如MAPSS的具体情况、材料提交系统可能存在很多疑问,需要提前试验然后发邮件给小蜜询问,不要自作主张。逛论坛遇到一位正在申社会学硕士的校友(写到这里突然意识到,阅读经验贴的时候也需要勤作笔记,不然白天读到的很多东西,现在到了晚上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
下午联系了口语老师,问他什么时候开始恢复上课。他说下周一开始。之前本来是打算报名0522的托福考试,但现在越来越担心只有两周准备时间太紧张了。但又不想拖到6月。等下周一和口语老师商量一下再决定吧。
明天先把导师要的Presentation PPT做完发给他,然后还有时间的话必须要开始作文练习。晚上开校内的博士申请互助会,看看大家的状态怎么样,然后激励一下自己。
2021年5月8日
晚上开了本月的博士申请互助小组会,效果比预想中的要好,果然不能闭门造车。今日会议得到的几个重要收获:
1. 出去调研时,晚上一定要花很多时间记详细的田野笔记,并且按照当天时间线的方式记录;
2. 依然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学博士劝退理由,但自己还是一如既往地坚定,相信不被劝退的才是真的合适的。希望不是自己的盲目乐观主义。另外想明白的一点是,自己之所以一直坚定读博,除了对学术理想的追求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截至目前为止,自己在学术之路之上的投入产出比(无论是精神享受上,还是研究成果上)是比较高的。这种高投入产出比,虽然有运气的成分在,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出自己适合走这条路吧;
3. 岳同学提到了一位哥大项目的在读硕士,之后可以联系一下,进一步了解哥大硕士项目的申请和内部情况;
4. 很多老师都劝退读博,或者说希望大家谨慎读博。老师们还提到说,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读博的一个好办法就是,看自己的硕士论文写得是否优秀,从而判断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够读博;
5. 今天的会议结束后,我还想到,从理想主义的角度看,另外一个判断适合自己道路的方法就是,看自己在讨论/投入到哪一件事情时最投入、最有激情、最享受。许多次的经历证明(包括几个重要节点:本科某深夜在隔壁寝室的畅谈,等等),对我来说这件事就是学术。
5月9日
下午开始,效率得到了提升。为了赶导师的ddl,把Profile一文的英文展示PPT做出来了,同时也是把这篇文章梳理了一遍(尤其是文献综述和理论部分)。之后申请前,还需要把这篇文章的所有细节准备得滚瓜烂熟,因为和潜在老师邮件沟通或者面试的时候必然会被问到。下午和晚上效率提升的直观感受就是进入了心流状态,不再被各种各样的焦虑情绪打扰。果然,第一推动力是最难的,后面保持惯性其实并不难。但是,如何得到第一推动力呢?这一点还没有很好地总结出来。
看了导师的博士后招聘信息,其中海外博士的待遇要比国内博士高出许多,看来到目前为止,海外博士还是有价值的。同时,晚上还看了几眼香港的社会学MA项目,费用似乎比自己当年的预想中要低一些。当初本科要升学时,我是没有查阅相关的信息便直接放弃了国外/境外的社会学项目,现在看来似乎有点武断了,其实有一些项目当初或许是可以报的。如果进入了那些项目,或许自己申请博士时的背景会好一些。但同时,那些项目大多是一年制的,其实学不到什么东西。还是现在这个三年的国内硕士项目学得更扎实。那么综合看来,自己当初的判断和决定是正确的。
5月10日
上午将昨天做完的Profile PPT发到群里了,B老师说太单调了,传播性不足,需要图文并貌。于是花了整个白天进行修改,加入了很多图片,精简了一些文字,划分了一些板块。之前我总觉得纯文字的PPT是最适合学术内容的,但看看改完之后的PPT,的确生动了许多。即使在学术界,人也是喜欢看图不喜欢看文字的。就像B老师说的一样,之后做PPT都要图文并茂。这也是为了最大化获取听众的注意力吧。
下午和口语老师进行了本月的第一次口语课程,复习了Task2和Task3的社会学与心理学类型。找回了练口语的感觉,希望明天上午在背完单词之后能再练一会儿口语。另外,和口语老师说了,觉得0522的考试太赶,报名的是0619的考试。还是给自己多一点准备时间吧,一举击破,争取将托福和雅思在暑假开始前终结掉。然后在9月初之前将Gre解决掉。
晚上21:23,跑完十公里,查到Profile一文正式Online。心情比预想中的平静许多。是一个里程碑,但同时也只是一个开始。写得文章越多,在学科内浸泡得越久,越觉得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允许自己开心一会儿(嘻嘻),然后就赶紧上路奔向下一个目标吧。
明天计划上午背完这几天积累的单词,然后练一会儿口语。下午把当前提醒事项里积累的小任务做完。晚上阅读叶启政老师《实证的迷思》一书中的一章。
5月11日
今天将之前几天积累下来的单词复习完,然后写了一份供学院用的Profile论文宣传稿。
发了Profile一文的朋友圈,得到了许多老师的点赞。的确有必要适当的宣传自己,让别人看到我,了解我研究的进展。同时,导师在朋友圈里夸了我,还在群里夸我做的PPT体现出了对精英文献的了解,希望我以后在精英研究领域能有好的发展。导师还是那么会夸人,吹爆!每次都能因导师的夸奖而开心好久。
下午阅读了叶启政老师《实证的迷思》的第五章,其中“它是所有可能的浓缩,一种意义感应的浓缩,用以笼罩一个假想的“整体”,让无限可能的时间与空间得以在当下此刻的“现在”产生了有限的辐辏”这句话简直惊为天人。叶老师通过对所谓社会规律的反驳,强调理想类型是社会学家对某种(或者几种)可能性的挖掘与记录,它不是全部,但在当下又等于全部,既包含全部的过去,又引出全部的未来。或许事件的可能性永远不能穷尽,只能在不同的分岔道路中选择一条走。但说不定,会有更高级的方法出现,实证主义会重新兴起。我希望是后者。
5月12日
上午到图书馆还是九点多了。练习了一小时口语,背了半小时单词。下午根据顾老师的意见修改了一下论文宣传稿。
下午开始写上纽大暑期班的Motivation Letter。第一次写此类文档,本以为需要花费很久的时间,没想到3个番茄钟便完成了,还算入了查阅资料的时间。写完之后突然意识到,长期的学术锻炼,的确使自己的资料查阅能力和文件写作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可以从容地完成一个未接触的新写作任务。但是,the bad news is,将写完的内容放到grammarly中,得分只有六十多。原因主要还是在于一些细节,比如硕士生不是“Master student”,而是“Master‘s student”,比如句子之间的and之前不需要加逗号,然后就是老生常谈的错别字(这点要尤其注意,努力改善)。
吃完饭的时候突然很想看Fringe,于是就点开了第一季第一集。看了十几分钟后,发现字幕可以调为纯英文。发现在纯英文字幕状态下,基本能看懂85%,比当初本科的时候似乎要好许多。但同时也觉得与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继续努力吧。
晚上听了Elite的讲座。相较于上次因为Piketty的口音而几乎没听懂,这次M老师和主讲人的内容能听懂60%。现实中的学术讲座还是比托福考试难了很多很多啊,尤其是线上的讲座更难听懂。
明天上午完成Jevon的口语练习(晚上可以问一下他周五上课的时间),然后背完当日单词。下午是李煜老师的讲座。晚上要阅读读书会的Readings,为周六上午的讨论做准备。如果当天有其他时间的话,可以将托福/雅思/Gre查位报名的任务完成。
5月13日
纠结了一会儿下午还是决定去学院听李煜老师关于代际流动的讲座。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没有做错。李煜老师的讲座是最近听过的讲座中最生动、启发最大的一场,而且李煜老师的人格魅力也十分突出。李老师梳理了代际流动的四个阶段,指出了一些未来方向。在听的过程中,不断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基础还十分薄弱,经典必读文献大部分还没有读过。接下去有空要补的先是Wright的Approaches to Class Analysis,李老师说这本小册子里把代价流动相关的主要论点都梳理清楚了。其次,想读一读Sorokin的东西,感觉他提出的社会流动的不规则波动很有启发性。
5月14日
今天背了点单词,读了点STS论文,别的没干什么。
5月15日
昨天晚上十点半的时候,收到了导师的邮件。打开阅读后,激动地愣了好一会儿。导师转发给我了他和M老师的邮件,邮件的最后导师问M老师,是否有兴趣招一位中国博士。M老师说,不确定现在是否有名额,但是让我把自我介绍和CV发给他,他会进一步考虑,然后最早可以在2022申请季进行招生。
有一点点措手不及,因为我现在手头只有做好的CV,还没有写Motivation Letter,因为本来计划七八月份才会开始陶瓷。但其实也还好,因为每位重要的老师的文书都是需要定制的,本来也就不能指望于现成的通用版本。
今天上午是技术社会学的读书会。下午把一月份的CV做了修改,增加了新内容,调整了排版布局。
晚上开始看Motivation Letter/Personal Statement相关的经验视频,发现可供参考的B站/Youtube视频其实很多。总结了许多写作要点。
明天上午仔细阅读L校的PS要求,然后阅读M老师最近发表的论文和专著。下午列出Motivation Letter的提纲。晚上写出初稿。
这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巨大的机会。要把握好。就像许多博主提到的那样,要让老师读了你的文书后能感受到一个有思想、有血有肉、有魅力的人。
5月16日
上午继续看了一些ML/PS相关的经验视频,然后看了L校官网上的PS要求。L校对PS写作的指导堪称良心,除了指出应该cover的主题,还列出了供你思考的问题,甚至还有一个15分钟的tutorial视频。这个视频提供了最有价值的信息:来自校方的对good PS和bad PS的详解。
看完所有这些教程后,回头看自己为暑期班写的Motivation,可以发现犯了许多错误。比如列举CV里已经存在的东西,只有Description没有Reflection,没有用细节支撑自己的优点(等写完手头这封ML后,要整理一下这几天的PS学习心得,把纸质笔记电子化、系统化,方便之后撰写PS时的参考)。
下午开始看M老师官网主页的个人介绍,非常详细,为我的ML的内容提供了方向。然后看了一下全系的博士生,里面似乎有两位是他的博士生,一位是2020年入学的,一位是更前一点入学的(之后check)。不知道他今年有没有学生入学。一个意外收获是,找到了M老师的Twitter,看了几条,非常幽默,非常有个人魅力。我的担心基本上消除了,感觉我可以完美匹配他的性格。
由此得到的另一个重要经验是,许多知名学校的老师都有在用Twitter,甚至是高强度的使用,之后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潜在导师的性格,甚至可以了解其师门内学生的情况和性格(今天就找到了M老师当前两位博士生的Twitter,直接搜名字就可以了)。另外,还可以看看博士生的Linklin,里面可能有一些他们官网上或者CV上没有的详细信息,尤其是工作经历。
晚上把ML的提纲给列出来了,然后一句话一句话地将第一段推敲出来了。在第一段的最后,用了一点点小心机,把Mills放进去了,不知道能不能加分。
明天白天写完ML全文,然后晚上修改。
5月17日
基本完成了ML初稿(还差一段方法的介绍,明天写)。今天越看越觉得自己的开头很差,很boring,很空洞。然后在某个瞬间突然有了灵感,用五分钟写出来新的开头。到目前为止,对新开头还是挺满意的。但可以预见,在之后的多轮修改中,会收到很多意见。努力吸收意见,不断修改。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5月18日
收到了胡同学关于ML的评阅意见,一针见血,鞭辟入里,把我行文中的大部分逻辑漏洞和思维局限都指出来了。感谢。
越来越意识到,智识之旅容不得半点模糊,所有逻辑上的漏洞都需要补上,没有就是没有,无聊就是无聊,毫无贡献就是毫无贡献。基本功扎不扎实,平时可能不知道,但关键时刻拿出来溜一溜就一清二楚了。这些直击痛处的评审意见让我难过了好一会儿,上午没有学习,干了点杂活,锻炼了将近一个小时。收拾好心情,下午开始修改吧。
来自晚上的我:下午没攒足斗志,没改。明天加油。开心的是今天跑了五公里,终于突破了五分半大关。
5月19日
今天彻底把Zotero搞定了。我宣布,Zotero是截至目前最好用的文献管理软件。它开源,可以安装各种插件。可以单独窗口写文献笔记(不足是无法完全自由地调字体),可以在写笔记时采用引用的格式;可以加彩色的标签;相较于Mendeley,文献条目布局更紧凑;相较于Endnote,可以从浏览器直接下载条目和PDF。之后就改成主用它管理我的文献了。
发现了CSV理论,感觉和我的毕业论文挺相关的,过几天再多阅读一些文献。
晚上听了第二场Elite讲座,Q&A环节有两个讨论挺有意思。一个是关于elite生活方式的互相影响,有学者提到伦敦一个什么铁人三项比赛中都是top20 company的人。另一个是关于top企业要靠精英文化让员工愿意做这些极其boring的工作。
5月20日
和导师一起吃了午饭,聊了很多。自己在全局意识和抓住问题重点上还有很长的路还要走。然后有了一条关于L老师的好消息,或许能够帮助陶瓷。希望吧。
晚上看了情书。电影很淡,但是感觉很足。突然意识到,这和写PS是一样的道理,不是要用语言把情感/能力说出来,那样会很生硬,而是要用语言,用细节,把那种情感/能力给间接传达出来。
5月21日
今日休息,整理房间
5月22日
保持效率和恢复效率都很难,打破效率却那么简单
5月23日
到达贵阳,准备开始一周的调研。
5月24-26日
调研的夜晚太过短暂,来不及记录太多东西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好好修改扶贫的那篇文章,做到“说服自己”
5月27-30日
继续调研
5月31日
今日结束调研。身体和精神都很疲惫,但这一周的确是最近一段时间内效率最高的日子。本次调研的几点收获:第一,带着问题去田野和漫无目的去田野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回第一次感受到每天的调研和讨论都能给自己带来新的启发,总结提炼旧的议题,开启新的话题。第二,定性研究可能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得靠师徒制才能真正习得相关的技艺,比如如何访谈、如何在田野中社交,很多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第三,再次再次强调,不能闭门造车。你的研究问题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独特,其实很多人都能给你带来启发。我们很有可能遇到与你研究议题相关甚至相同的研究者,这时候不用担心自己的工作白费,担心竞争,而是要深度讨论,互相启发。
刚刚发现开放时代发了一篇文章,提出的关键概念与我们的一篇working paper很接近。这也算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有一点点后悔,因为这篇文章拖了很久了;但其实也还好,因为之前的草稿还很不成熟,这次调研应该能带来突破性的进展。尽快修改完成吧。
6月1日
昨天忘记记录一点,在飞机上请林博士替我把关了一下Motivation Letter和CV,他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修改意见,提高了整个ML的内部逻辑关联。感恩。
本来今天准备改ML的。结果从昨晚起就感觉浑身无力,睡了一晚后也没有改善。今早和下午量体温都是正常,但就感觉自己是发烧的症状。下午去了医院,说了肠胃型感冒。晚上不适感继续加重,只能卧床休息了。之前一周的调研过程中精神高度集中,回来后一放松下来就生病了。希望能早日恢复吧。
6月2-6日
时间真的一不注意就溜走。用了四天把病养好。然后这两天一直没有找到学习节奏。昨天和今天读完了两本官场小说,对体制内的一些事情有了更具象的了解。“每天上班之前,他都要将这个小笔记本翻来看看。如果有什么进展和异常,就在栏目后面记上一笔。” 我也应该将这个申请笔记作为我的纲要,随时拿出来看看,时刻提醒自己。
明天必须把ML和CV给改出来。
6月7日
花一天时间又读完了一本官场小说。晚上开了第四次博士申请互助小组会,大家的进度相较于前几个月来看似乎都有些放缓,或许了进入了倦怠期。但大家也都在一步步向前走。只要不停止,就是进步。
6月8日
终于进入学习状态了。把林博士在飞机上给我的Motivation Letter修改建议梳理了一遍,然后修改了第一段和第二段。每次修改出新的版本后再看之前的版本,怎么看怎么不行。修改Motivation Letter一天还是完不成,明天继续。
晚上八点,一小时口语课结束后,发现上纽大暑期班的录取名单出来了。看了两遍,没有我。有点愣住了,之前有设想过这样的结果,但最多一闪而过,总还是觉得自己肯定会进的。看了录取名单,第一次深刻体会到的内卷的滋味。从我自己的角度说,当初报名时有一栏research proposal是optional的,我出于懒惰,就没有写。现在看来,这虽然可能不是导致失败的直接原因,但很可能是间接原因。哪怕它不构成影响因素,也说明我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一封不那么重要的暑期课程都收到了拒信,而且那么令人难受,可以想象之后收到博士项目的拒信时会多么痛苦。唯一的出路便是,现在努力再努力一点,尽人事才能不留遗憾。
感谢这份日记。让我在难过的时候有一个倾诉的渠道。继续加油。
6月9日
重拾番茄工作法,而且将写作时间改至早上,并采用任务分解的方式(尤其将每天的一个任务分解为小、中、大目标,小目标3分钟便可完成)。这三把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今天花了整整12个番茄,将第三个版本的Motivation Letter后四段给写完了。写完后回看这三个版本,提升十分明显。 第一稿到第二稿的改变:从申请本科生的开头,到申请博士生的开头;从散乱的研究问题,到聚焦的核心问题与子问题。第二稿到第三稿的改变:从机械的三个子问题,到内部有机衔接的三个子问题;从较为粗糙的逻辑,到相对严谨合扣到逻辑;从开头的突兀与结尾的粗糙,到开头平稳引入,结尾强调与导师的契合。期待导师提意见后的第四稿,以及润色语言后的第五稿。
写ML的过程中,读了一些M老师的新文献,发现他出了一本新书,十分有意思,主要论点是精英的复兴与不平等的扩大破坏了近代以来的民主成果,将人们带回政治上的黑暗时期。另外,他还和人合作发了一篇新文章,讨论为什么面对不断攀升的不平等,working class没有群起而攻之。啊,太喜欢他的研究了。
今天联系上一位本校的社会学本科生,得知她准备就读芝加哥的MAPSS项目,同时看到她也拿到哥大等其他一些top校的社会学硕士项目。得到了一点鼓舞。同时,再次开始考虑要不要读二硕,总担心以现在的背景没有办法申到好的博士项目。另外,她让我多和美国社会学在读博士进行networking。的确,在读博士能给我带来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再另外,得知她也申请了上纽大的暑期班,也没有入选,心里多了一点点释怀。毕竟,能申上芝加哥的大佬都没有进,那我没有进也是情有可原(手动滑稽)。
6月10日
根据林博士的建议修改完了新版本的简历,明天和Motivation Letter一起打印出来后过一遍就发给导师。
明天开始写扶贫论文的案例。
6月11日
凌晨0:45,本来已经躺下准备睡了,想起来今天的日记还没写,还是爬起来写一下。
今天把ML和CV最后做了一些小修改,然后发给导师了。然后干了一些零碎的杂活。
下午和晚上的大部分时间还是用来处理私人事情了。感觉自己可能又要进入一个迷茫蜕变期了。
6月12日
今天没有学习。但把自己生活的重要一环给想清楚、处理好了。
另外,沟通的过程中突然意识到一点,自己的思维过于二元化。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可能是长期的定量训练带来的变量思维。虽然说真正优秀的定量研究者应该不会陷入这种二元论的误区,但定量训练的确在这方面的指向性会更强一点。相比之下,定性训练更能培养人的一种整体性思维、复杂性思维,避免贴标签的思维方式,真正地把握人事物。
6月13-15日
把扶贫案例写完了。干活的速度永远追不上活累积的速度,时间管理(或者说精力管理)依然存在结构性的问题没有解决。
明天开始修改扶贫文章。
6月16日
帮B老师修改了Proposal的一点细节。
晚上听了一场elites的讲座:关注英国女性精英的成长路径,尤其是精英高中在其人生历程中的作用。采用了混合研究方法:who‘s who的data+访谈女性精英。初步研究发现比较杂,核心就是精英高中对女性成为精英也有帮助,但这种帮助相较于男性要更复杂、更不充分。
6月17日
把论坛投稿完成了。但论文还没改完,本月下旬继续修改。
6月18日
今天做了几道TPO的题,看了篇很不错的文献,路上读了点电子书。
明天托福考试,一如既往的hz考点,加油。
6月19日
完成托福考试。阅读听力涨了一分,口语可能会涨一点点,作文感觉有点悬。
6月20日
休息
6月21日
重新规划了一下6月份剩下来的时间要干的事。测试了明天讲座的直播间。开始正式了解GRE备考方式。恢复健身。
6月22日
顺利完成Z老师的讲座直播,听了一点讲座,有点高深,但感觉核心问题还是在讨论结构与能动的二元对立与融合。
下午晚上了解GRE考试要求和备考方式。资料很多,但好的介绍资料其实不多。晚上终于在B站找到一份好的,一份就把所有要求和资源梳理清楚了。
越来越意识到,解决问题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很多阻碍都是自己给自己设下的。
明天整天给GRE,整理今天的GRE学习笔记,继续学习GRE内容,制定备考计划,背单词(复习完所有待复习list),购买安装模考平台。如果还有时间的话,做点模考题。
6月23日
今天把GRE的注册和报名完成了(虽然还没有正式报上)。还是低估了大家抢考位的能力,8月份国内所有场次的GRE都已经满了。希望能捡到漏吧。看完了GRE入门介绍视频,购买了写作书籍(找到了一本感觉挺不错的,希望能提高我的学术写作能力),安装了GRE模考软件。
晚上恢复中断了一个月的跑步,2.5公里。
明天完成导师的一个小任务,做一套GRE题,制定GRE大致备考规划,背完旧单词。
6月24日
完成导师的任务,做完第一套GRE模拟题(V146 Q161)。背了大概300个旧单词。
6月25日
背了550个旧单词(含200错题本)和100个新单词。阅读《解密GRE:综合备考》至第162页,干货部分写得真的好,尤其是“词数和分数必然有数据上的相关性(correlation),但一定没有因果关系(causation)”这句话,体现出了作者高超的逻辑能力(此处的高超,是相对于同类型的低级教辅书而言),这样的人写出来的GRE教材,才能真正让你学有所获。
想起昨天《解密GRE:写作论证思维》万炜老师的序言带给我的感动,“他们想要真的学习学术写作...GRE写作考试给他们创造了第一个机会。抱有这种目的的同学想要看到更好的文章,我深感无能为力,也许我不能帮助他们了”“我不想只做一个功利的培训师,这不是我快乐的来源;我想真的能够让同学们提高能力。我个人能力也许不足了,所有这次要特别感谢高老师,能够帮我实现这个愿望”。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能够把感情传递得淋漓尽致。我看到了一个因自己能力不足,无法帮助学生而感到愧疚的老师,以及他觅得援助之后的喜悦。得此良师,何其有幸。
6月26日
背了400个旧单词,复习昨天100个单词,复习错词本100个单词,背100个新单词。
读完《解密GRE:综合备考》。是非常及时的一本书了。配合皇冠的GRE扫盲视频全集效果更佳。
皇冠GRE填空核心理论看了6小集,做了讲义中相应的题目。终于明白大家口中说的取同和取反是什么意思了。的确有奇效。但是同时需要注意,不能听信很多机构所谓无需看句子内容,只需看逻辑结构的说法。在许多情况下,如果只看逻辑结构,有好几个词是说的通的(比如同时存在三个正向词汇),此时必须要理解句子意思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下午还帮导师制作了一张小图片。
今天完成了15个番茄,为本月截止目前的最高峰。心情愉悦程度与番茄数量呈正比,但身体僵硬程度也与番茄数量呈正比。
哦对了,今天托福出分了。终于到达了之前觉得高不可攀的108,R30,L29,S23,W26。Writing的26的确是个惊喜,多亏了女朋友在考试前一天让我写一篇作文给她看。但很遗憾的是,口语和上次一样还是23。询问Jevon老师意见后申请了口语的复议,希望能加两分吧。如果实在不行,GRE结束后(或之前)再考一次吧。但要先在暑假期间把雅思考出来。
6月27日
GRE:复习昨天100个单词,背500个旧单词,背150个新单词,复习错词本200个单词 ;做填空1300套题001,错5个 ;看皇冠GRE填空核心理论视频5小节,做了讲义中相应题目。今天背单词有了一种进入状态的感觉,许多单词都变得眼熟起来,背起来也没有那么痛苦了。想想距离正式背单词也只过去了三天,很多时候真的是自己把问题想得过于困难了。
6月28日
GRE:复习昨天250个单词,背170个旧单词(累积的待复习旧单词终于背完啦),背200个新单词,复习错题本100个单词。
这几天学太久了,脖子很累。下午去跑了个五公里,三点五公里左右的清风是最快乐的。
整理了一点点新月份的规划,明天弄完。时间管理终于有恢复正轨的趋势,过几天有时间写篇日记总结一下这两年的经历。今天微博看到有位老师的时间管理第一原则:“优先主线任务”。“人会很容易先挑短平快的支线来做,其实是一种逃避。无论其他任务有多少,科研永远放在第一位。每天每周每月要自我评定到底做了多少科研”。明天整理完GRE总备考计划之后,要重新把每天的上午时间留给科研。
6月29日
GRE:复习昨天330个单词,背200个新单词,复习错题本200个单词。
早上去打印成绩单和在读证明,发现研究生的待遇真的是远远低于本科生。本科生可以在机器上自助打印中英文成绩单,而研究生要去研究生院的专门机器上打印,需要提前申请,只有中文版,而且一天只能打一张,还没有英文版,需要到档案馆翻译英文版。真的是制造了大量不需要的麻烦。上午还把接下来两个礼拜的计划给做了,之后要努力遵守“优先主线科研任务的原则”。
晚上粗略地看了一下L老师关于One percent的三篇论文,了解了一下SCF的数据。
6月30日
GRE:复习昨天410个单词,背250个新单词,复习错题本300个单词。另外还看了3集填空视频。这几天进入单词高峰期了,真的每天都背到头晕眼花、生理性厌恶,今天从坐着背,到站着背,到换个地方站着背,到不停走着背,再到最后躺在图书馆的地上背。接下来几天的日子还会更难。坚持住,翻过这座山就好了。
毕业论文:根据“科研第一”的原则,重新把毕业论文这件大事提上日程。今天把之前下载的数据核验了一遍。
其他:早上把正确版本的成绩单打出来了,然后去档案馆打了英文版的成绩单和在读证明。英文版成绩第一份90元,第二份10元,就离谱。
今天番茄时数创了新高:17个,开心。保持高强度学习的同时还做了一点小锻炼。
7月1日
GRE:复习昨天480个单词,背250个新单词,复习错题本400个单词。光是背单词这一项任务,就花去了整整12个番茄。
其他:为准备周六的读书会,看了两篇中文论文。
7月2日
GRE:复习昨天560个单词。
早上读了两篇英文文献。今天没有午睡,导致下午状态很差。再加上偷懒心理,就没有背新单词了,旧单词的背诵质量也比较差。
晚上陪女朋友做了一下模拟面试,发现自己的面试能力有所退化,有一些问题会卡住答不上来。提醒之后面试前要做好充足准备。
7月3日
今天又偷懒了,没背单词。就当是周六小休息一下吧。明天补上。
上午读书会,讨论了技术/互联网的社会意涵,其中延伸出的一个有意思的点是,导师提到“从社会分层的角度看,有两种学术方向,一种是研究社会分层的图式,探究社会分层的现状;另一种是研究社会分层的后果,比如对教育、心理等等方面的影响。”
晚上将政府官网的定点帮扶数据处理为excel结构化数据。基本完成(不得不说,excel真的很伤颈椎...)。明早还有一些收尾工作,然后需要仔细核校。
然后写了一下博士申请的六月份总结和七月份规划。每次做总结的时候,都感慨自己怎么那么能浪费时间。
7月4日
今天大部分时间还是用来处理定点帮扶数据了。用了整整9个番茄。背了一点点单词。
晚上开了第五次博士申请互助会。能明显感觉到,这次会议大家情绪都很低落。开会前,有两位小伙伴退出了群,说可能不打算读博了。群里现在还剩10人。不知道到最后还能有多少。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7月5日
今天背了220个旧单词。去学院把年会学生注册盖章的任务完成了。然后去医院给颈椎拍了个片子(一直想做的事哈哈哈),医生说问题不大,主要就是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多抬头,少看手机,电脑放高一点”。以后尽量走在路上不看手机,然后尽可能地缩短看手机时长&去尝试游泳。
晚上梳理了SCF和CHFS之间的差异,发现CHFS甚至比SCF还要详细。之后申请一下数据,可能可以从中挖掘出有意思的东西。
昨天下午走出图书馆的时候,被一位学生拦住,介绍说有一个为期一周的英语发音课。我报名参加了。今晚去上了第一堂课,比预想中还要好。老师是一位大三的英语专业学生,难以置信的优秀,上课时对内容/节奏/氛围/互动的把握非常好。今晚一个多小时的课收获很多,主要有这几个点:第一,r和l的发音。之前也在理论层面知道需要卷舌头,但是一直不太清楚舌头要怎么放,今天看了老师的现场演示,感觉更清楚地知道了要怎样发卷舌音(虽然还需要大量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第二,以u音结尾的词后面与元音连读时要加上w的音。这个知识点之前没有学到过,今天是第一次了解,终于知道该怎么连读“go on”了。第三,发th音时把食指竖着放在嘴唇前&发u音时把食指横着放在上嘴唇上,这两个技巧非常好用。
7月6日
今天背了250个左右旧单词。然后中午去学院和学长打了将近两个半小时乒乓球,然后和室友去海底捞吃了个饭庆祝他们毕业。晚上上了口语课。
7月7日
今天躺平。背了100个单词,上了口语课。
明后天估计也不能好好学习。
7月8日&7月9日
如预料的一样,这两天都没有学习。8号参加了副导师的谢师宴,看到学姐们都有了好的就业结果,回想到她们开题期间的痛苦,情不自禁地觉得努力还是有回报的。8号下午休息了一会儿,帮朋友处理了一下感情问题,然后陪女朋友逛了个街。8号晚上上了口语课。
9号上午去给校毕业典礼踩点,其余时间陪女朋友。最近越来越意识到,做一个工作狂虽然能在短期内让你感到很充实,并且得到很好的反馈与回报,但长期来看,很容易累积负面情绪,甚至导致难以解决的空虚。除了学术以外,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值得花时间的东西。还是要均衡发展。
7月10日
上午给校毕业典礼做志愿者(五点半就起了,救命;好几天没有睡足了)。下午把宿舍的东西搬到新的寝室。晚上做了一点导师的活(明天继续)。
结束这两天的混乱,重新回到学习的节奏中。前两天看到一句话非常认同,大致意思是说,自制不是指有强大的自我控制能力,而是指能够制定计划并按部就班地执行。效率来自于稳定的节奏。
7月11日
复习单词100个。参加英语口语公开课。听了B老师关于阶层变迁的讲座。
7月12日
帮导师修改一篇文章的格式。
7月13日
完成最后一节口语发音课。其他时间休息,没有学习。
7月14日
休息,没有学习。感觉自己始终没有掌握正确休息的方法,每次不学习的时候就非常焦虑,导致玩也没玩好。而且感觉自己一旦开始放松了,就很难再回到学习的节奏中,就会非常抗拒学习。苦恼。
焦虑地摸鱼,刷了会儿剧。看完了蛇灵案。小时候断断续续看一直没看明白,这次终于看明白了。感觉本剧最深刻的地方在于狄和皇帝的互动,信息量太大了。快乐一会儿(我知道错了,这就学这就学)。
7月15日
复盘了一下前几天的日程。准备了一下年会PPT的制作(明天正式制作)。把《解密GRE:写作》的理论部分基本看完了。然后晚上听了两个小时的皇冠GRE写作Issue直播课。
今天共8个番茄。算是恢复工作节奏。开心。
7月16日
在去机场的路上和飞机途中看完了《卡片笔记法》,非常mind-blowing。正在尝试在该方法论的指导下改造我的工作流程,感觉有望解决写作拖延的问题。今天8个番茄。
7月17日
参加社会学年会。比想象中还是要好玩一些哈哈哈。挺热闹的,也有许多有意思的研究。而且我越来越意识到一点,至少对于我来说,与团队一起交流学习,远比一个人闷在屋子里学习要效率高(从今天17个番茄就可以看出来)。以后还是要多出去走走,多参会,多学术交流。
今天在分层论坛上听到了学妹的一篇研究与我去年在该论坛上发言的文章十分类似,只不过她研究的是所有阶层人群的情况,而我更关注精英阶层内部的情况。再次有了别人赶在你前面把论文发表的紧迫感。
在参会途中和晚上把明天发言用的PPT做完了,希望明天一切顺利。
探索了半天zettelkasten的实践方法之后,还是决定放弃那些功能复杂的roam、obsidian,至少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这些工具只会阻碍我记笔记。最终决定,用flomo记fleeting notes,zetero(学术论文和专著)和evernote(非学术类书籍)记literature notes,用PPT记permanent notes。没错,就是PPT!看了那么多软件之后,感觉还是PPT最好用,简洁、调整卡片顺序方便、可以按排列顺序阅读笔记。今天时间有限,就只写了一条永久笔记(加上7条闪念笔记)。但这一条是关于我的小论文的笔记,将近400字,这放在过去可能会拖延一个礼拜甚至一个月。
7月18日
完成论文展示,还算顺利。下午逛了一下朝天门(就是看一眼长江...),晚上师门聚餐。
7月19日
在重庆逛了一下景点,和老师吃饭。洪崖洞虽然很商业化,但把这些楼叠在一起还挺好玩的。
7月20日
返回上海。休息。
7月21日
开了一个下周讲习班的助教任务布置会。然后把我负责小组的内容要求整理好通知下去了。
7月22日-23日
对不起,摸鱼两天。为什么不学习,因为心情不好;为什么心情不好,因为没学习。之前提到,破解此死循环的方法之一便是与其他人一起学习(更进一步看,在前25年,一般都是与其他人有一个共同目标,故而很少陷入这样的死循环)。但是,当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如何破除这种死循环,暂时还没有找到可靠的办法。
7月24日
写了一篇开幕式发言稿,处理了购买四本海外杂志的事情(处理了一半,等待对方进一步回应中),开了师门任务布置会。
今天发现一个不想干活/想要拖延时比较适合干的事:看一些优秀学习类up主的视频。今天学到的两个时间管理小技巧:第一,非社交不刷剧。的确刷剧很容易消磨时光。第二,时间设定的帕金森原则。即无论你为一个项目预留多少时间,最终你都会把它拖延到ddl前一刻。所以,与其在拖延中浪费时间,不如一开始就给任务设置最短的时间,进而提高工作效率。还有两个学习小技巧:第一,当你开始学习时,挺直腰板可以显著提高学习状态。第二,在娱乐和学习之间切换会消耗大量意志力,所以尽量在正式学习开始前,做一些和学习相关的事情(比如看公开课、练字等),避免看娱乐性视频。
7月25日
替同学给一篇论文提了修改意见。差不多完成一篇小论文的修改(拖了好久,昨天刚学到的“给任务设置最短时间”原则发挥了巨大作用),顺便泛读了两三篇文献。完成海外杂志购买的电话沟通事宜,比想象中顺利,开心。完成明天讲习班相关的任务布置和协调工作。
7月26日
再修改了一点小论文。听了B老师的一场讲座,然后完成新闻稿的写作。审核其他同学的新闻稿,布置协调任务。
7月27日
调整完小论文的细节和参考格式,正式发给导师,等待回复。
修改昨天自己的新闻稿,然后给闭门会议写两段总结文字,处理讲习班各类工作协调事宜。替导师算了一点数据。思考了一下自己数据的结构。
没有拖延症的感觉真的很好。很多工作其实真的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但拖延症总会让你在心里把它的难度不断放大,然后一直不愿意动手,甚至能拖延一个月。前几天读到一句话“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带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益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虽然这句话有点极端了,但总体上与我的感受相同。每当我找各种理由让自己放松的时候,总会陷入无聊消沉的状态。(冷知识:网上好多人说这句话是罗曼罗兰说的,我在英文世界查了半天也没找到原文。后来发现,这句话出自中国台湾作家罗兰的《罗兰小语》 #论互联网谣传是如何产生的)(一段防伪标识:如果您在豆瓣以外的平台看到这篇文章,那就说明我的这篇文章被未授权搬运了!这是我非常不愿意出现的情况。如您方便的话,可将侵权搬运文的链接发至我的邮箱:jacklondon24@163.com,我去进行维权。万分感激。)
7月28日
修改审核两篇稿子,给中国网写了一篇总结稿;帮导师处理了一些数据。
7月29日
改了几篇新闻稿。学习时长很短,越临近任务的ddl越焦虑,越焦虑越不想干活。
7月30日
听了一场文本分析的讲座,争取九月初师门汇报会的的时候讲一讲如何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中使用文本分析方法。写了一篇稿子。审核了一点稿子。
晚上正准备睡觉,收到了导师对我CV和ML的点评。CV需要做一些修改,删去一些不那么重要的内容。而ML则需要进行大改,现在这个版本写得有点散了,还是要再思考思考怎么聚焦。而且需要更关注the big picture,也即对方导师为什么要对你的研究问题感兴趣,你的研究对他来说有什么特别意义?虽然要大改还是有点累,但有了新的目标还是很开心的。
7月31日
修改了几篇新闻稿。整理了最新版的毕业论文截面数据。做出了草稿版的追踪数据。还有很多工作在前方。
8月1日
决定从今天开始,上午做毕业论文相关任务,下午做博士申请相关任务,晚上备考GRE。且今后的日记都按照这个三个板块进行记录。补充规则一:可以调换三个时间段的学习内容,比如早上学英语,下午搞申请。因为每天最想要学的东西可能不一样。先实验一下,看看是不是早上做最想学的内容效果最好。补充规则二:如果有别的临时任务插进来,则可以放弃当日的一个板块。补充规则三:每周可以放弃两至三个板块作为休息。
毕业论文:记录了昨天代码工作内容。昨天跑数据的时候突然意识到,需要把项目相关的所有关键处理步骤给记录下来,不然无论你的文件名多详细,时隔一年之后再回头看也会很没有头绪,分不清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哪个才是重要版本数据、不同版本数据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今天记录昨天下午和晚上的代码工作流程就花了两个番茄。
博士申请:
1.梳理了某俄罗斯研究团队的研究内容。该项任务是临时加进来的,但因为与自己的申请也算有一点点相关,所以就放在此块。
2.基本完成博士申请七月份总结与八月份规划,等待8号召开第六次申请互助会。
其他:完成一份小数据报告的错误纠正。写了一段新闻稿内容。和师兄对接了两项工作。
8月2日
今天只学了一个小时...
8月3日
今天只干了一件杂活...(救救孩子)
8月4日
今天学习时长还行(虽然实质性学习内容很少)。修改了微信推送,处理了录音,整理了任务管理体系。
8月5日
修改导师任务的报告第一章。
8月6日
无
8月7日
完成导师任务的报告修改。背了大概100个单词。
8月8日
完成数据与俄罗斯变量的比对。开了第六次博士申请互助会。
8月9日
其他:今天几乎全部时间用于修改导师的报告。处理数据还是挺费时间的。
花了一些时间整理任务。今天意识到番茄钟的逻辑体系似乎与心流是矛盾的。心流要求我们进入一种心无旁骛、感受不到时间流动的状态。而番茄钟要求我们强化自己对时间的感知,并且将工作时间切分为一个个较短的时间段。也就是说,番茄钟这种工作流程,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我们进入心流状态,或者说让我们难以长时间地保持在心流状态中。因此,番茄钟似乎不适合用于日常工作流程。可能更适合在实在无法静下心的时候使用。也就是说,我过去几个月将自己的工作流程转为番茄时钟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所以,今天下载了一个Mac app——Timemator Basic,用大块时间的记录替代番茄时钟。当天效果就很显著,学了7小时49分钟。
8月10日
GRE:看完皇冠的GRE填空视频(17个左右小视频),做两套填空题(每套各10题,下同)
其他:稍微修改了一下导师的报告。
换了新的时间记录软件后,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学习时间段和没学习的时间段,更清晰地画出了自己浪费的时间。今天学了4小时31分钟(上午花了许多时间挑礼物,中午玩了比较久手机...)。
8月11日
GRE:背200个新单词,做了一套填空题。看了9个阅读视频。
今日学习时长4个半小时。(大家是怎么做到一天9个小时的...)
以及,看到大家似乎都开始陶瓷了,我的进度拉下的有点多。
8月12日
GRE:读完《解密GRE:阅读逻辑线》(P15-P39) ;做《解密GRE:阅读逻辑线》前十篇短文章,并观看对应的讲解视频;看皇冠GRE阅读视频P10-P12
其他:完成雅思报名;与导师沟通一项任务。
今日学习时长6小时17分钟。
8月13日
开了个会。今日学习时长46分钟。
8月14日&15日
未学习
8月16日
其他:企业榜单数据匹配。
今日学习时长1小时15分。
8月17日
GRE:数学部分基础知识学习
其他:企业榜单数据匹配。
今日学习时长2小时35分。
8月18日&19日
GRE:模考一套,填空阅读题若干,单词若干。
其他:完成导师小任务一项。
8月20日
GRE:完成一次GRE线下考试。没有超常发挥,和模考成绩几乎一样。因为准备还是很不充分,所以没有达到目标分数。9月份得再来一次。
8月21日&22日
雅思:两套阅读和听力卷子,基本掌握题目套路。接下来一周的重点要放在写作和口语上。
听友邻提到,如果以12月1日为ddl,今天已经是倒计时100天了。加油
9月5日更新
抱歉,一不小心又消失了半个月。在此期间主要做了两件事情:备考GRE和雅思。但是突然遇到了从准备申请以来最强的焦虑,导致我甚至不敢打开这个日记。
虽然大家暂时应该看不到这段话,但还是写一下:我要暂时把这篇日记转为仅自己可见啦。刚开写这篇记录的时候,想着能够通过这篇日记认识一些同在申请的朋友。从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后来遇到了一些同好,也收获了很多鼓励。但现在,公开这篇日记给我带来太大的压力了。暂时将它转为仅自己可见,是我保持更新的唯一办法。等申请结束后,我会将它重新开放,供大家参考。
以下内容为根据记忆和时间管理软件补更的每日记录:
补8月23日
导师社科基金任务,备考雅思。如果没记错的话,当晚应该是进行了两套雅思口语模考。
补8月24日
雅思口语练习。导师社科基金任务。
补8月25日
如果没记错的话,今天找了一位雅思口语老师,上了第一节试课,感觉还不错,于是购买了正式课程。导师社科基金任务。
补8月26日
雅思口语上课和练习,老师教了回答task1的PREC方法,即Point+Reason+Explanation+Conclusion。晚上学习了雅思写作的基本形式。
补8月27日
雅思口语练习与雅思口语课。
补8月28日
雅思口语课程,因为临近考试,今天老师把task2和task3的理论内容都给上了,强度有点大。干了一些导师的社科基金任务和B老师的数据任务
补8月29日
前往酒店的地铁上阅读了半篇论文,提前看了考场。晚上做了一套听力题,练了一会儿口语,稍微瞄了几眼作文常用词句。
今天下午准备雅思考试的时候,GRE出分了,预料之中,没有达到目标。157+166+3.5。难过了一会儿。
补8月30日
当天进行了雅思考试。感觉口语发挥还行,作文不太好,写作速度特别慢,思路很卡。
补8月31日
填报奖学金(科研成果)申请系统。导师社科基金补充任务。
补9月1日
导师社科基金任务。阅读文献一篇。
补9月2日
雅思出成绩了。出成绩之前心情就很低落,想着要是成绩出来发现过了,这就能成为我重新整理心情并上路的转折点。没想到,成绩出来之后没有过,卡在写作上。这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感觉这半年来,总是使不上劲,不知道如何努力了,导致干什么事情都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拖拖拉拉,且总是以失败告终。
当天晚上陷入了极端的焦虑,睡不着觉。现在回想起来,心情的变差可能和最近一段时间的晚睡,以及9月1日的小熬夜有关。反正当时就觉得自己申请无望了,感觉自己不是这块料,甚至想要放弃了。
补9月3日
昨晚凌晨三点多睡着后,睡到十点多起,心态依然没有好转。中午和爸爸约了个电话,让他帮我分析了一下现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太关注于结果了,太想达到目标,把目标当作了整个人生的意义,从而忽视了过程的意义,以及更大的意义。同时,我的目标可能定的有点过大了。同时,这也是一种职业倦怠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主要有三:保持良好作息与健康饮食,重新梳理进度与任务,放过自己(不要对自己有那么严苛的要求,大不了就失败,那又怎样?)
中午聊完之后,便决定当天给自己完全放个假,不学习,而且也不要去想学习。中午边吃外卖边看了会儿《扪心问诊》,下了一会儿象棋&围棋,看了一下大众点评,决定晚上带女朋友吃饭/喝酒。下午吃完饭睡了一会儿,晚上出门。今晚的放松非常开心,整个人都舒服了很多。现在终于真正明白,女朋友说的“感觉你整个人都很焦虑”是什么意思了。以前觉得这种焦虑是保持我前进的动力,现在意识到这种错误的动力最终会反噬自己。
这次经历也让我真正意识到了王阳明那句话的意思,「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先生曰:“初学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着落。若只死死守着,恐于工夫上又发病。”——《薛侃录》」不能太执着于一件事情。这样做短期可能会带来成效,但长期来看,是有害的,是不可持续的。
补9月4日
和爸爸的谈话以及昨天的彻底放松效果很显著。3号晚上早睡,第二天起来吃了面包,然后到图书馆。那种焦虑感消失了一大半,恢复了一些斗志。将之前拖了近一个月的“理论志”留学申请讲座回放给看了。然后用思维导图梳理了自己申请的进度和任务,制定了9月规划。晚上稍微放松了一下自己,下了一会儿棋,读了一点王阳明,看了一些TED视频和萨古鲁相关视频,开始阅读萨古鲁的《内在工程》。今天很开心。
(至此,9月5日当天补写的日记结束,恢复每日更新正常时间线的日记)
9月5日
昨晚11点多上床,结果外面有点吵,可能要到12点左右才睡着(没看具体时间)。第二天7:45醒,8:15左右起。然后去食堂吃了早餐(一个茶叶蛋+一块酱香饼+一碗绿豆汤),感觉很好。
今天更新了豆瓣日记,开了9月份的博士申请互助会,然后干了一部分B老师的任务。恢复效率开心。
9月6日
慢慢恢复状态。早睡早起吃早餐非常重要。
今天上午处理了一些杂事。下午和晚上干B老师数据任务。
9月7日
完成B老师数据任务。
9月8日
完成一部分社科基金任务,开了师门年中总结会,确定了GRE报名事项。
11月28日
阅读《贫穷的终结》1-20页。根据女朋友意见修改Motivation Letter中文稿。明天根据中文稿撰写英文稿。
11月29日
阅读《贫困的终结》P21-60;《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级》P1-46
11月30日
今天把一部分中文ML转写为英文,写了三段英文,比想象中要费时间一点。因为有些内容在中文语境下感觉很正常,换一种语言看就会觉得逻辑不严密。今晚尝试恢复早睡。明天继续转写英文ML。
12月1日
完成ML转英文版。明天修改语言上的小问题。
12月2日
修改完英文版的ML(不及感叹,距离上一稿已经过去了好久好久好久呀),然后发给了导师。期待反馈意见。晚上查了曼大的申请要求,发现居然还没过ddl,开心。明天继续确定申请学校名单和DDL,如果还有时间多的话,开始思考proposal的问题。
12月3日
今天大部分时间用于确定申请学校名单,看了大概15所学校,其中一部分仔细看了老师情况,暂时梳理出5所特别想申请的,删除掉一些不需要再考虑的学校。明天还需要再了解15所左右学校。晚上花了一些时间准备明天的师门讨论会 。
今天一共学了10个番茄,很开心。最近几天的学习效率正在不断提升(见下图)。

相比于学习效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心态上的变化。3个多月(甚至更久)的迷茫和痛苦似乎快要迎来尽头了。这个过程虽然折磨人,但带来的思考也是无价的。今天意识到了自己想要读博的原因(之前当然也有理由。但是现在的理由会更深刻一些)。同时也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如果今年真的没申请上,明年一定会继续,而且有信心能够做得更好。
12月4日
今天学了17个番茄。上午开了师门的数据开发讨论会。下午和晚上继续确定申请学校名单。看了大概20多所,找到几个感兴趣的老师。明天再收个尾,差不多就看完了。错过了许多12.1截止的学校,还是会有一点点遗憾。但至少没有彻底放弃,还是有希望的。加油。
12月5日
今天学了14个番茄。上午差不多把英美的主要学校筛选完了。中午收到了导师对我新版本ML的点评。“比上一版好,但还是不够理想”。调整了一下心态,着手开始修改。
今天意识到,做学术的一个必备技能是,学会处理他人的评价,关注他们对你的促进作用,而不要觉得是对你个人的批评。希望明天修改能够顺利(还有好多情绪想记录,但得先洗漱睡觉啦)。
12月6日
11个番茄。全天都在修改ML。同时读了《The return of inequality》的部分章节。写出了比较关键的一段。明天争取修改完。
12月7日
11个番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修改ML。这一稿把目标导师的具体论文和专著结合进去,希望不会显得太生硬。然后小部分时间帮女朋友修改了她的毕业论文摘要和研究计划(主要是语言上)。
12月8日
这段关于PS撰写的建议太到位了,赶紧在这里记录一下,以免之后找不到出处。“Our Selectors look for students who can best reflect on the experiences and academic ideas they have encountered through the opportunities available to them, not those who have had the best opportunities.” Source: https://www.lse.ac.uk/study-at-lse/Undergraduate/Prospective-Students/How-to-Apply/Completing-the-UCAS-form/Personal-Statement#media
今天14个番茄。修改完了Motivation Letter,然后发给了导师。填写了港科申请系统。修改了CV。
12月9日
今天没进度。可能学得太猛的必然后果就是想倦怠一会儿吧。
12月10日
上午和下午没学。下午四点半开始填写美国高校的申请系统。
填了Michigan一部分个人信息。把Michigan的托福成绩递交了(不知道还来不来得及...拖延症终酿大祸)。把Emory和Duke的GRE和托福成绩递交了。
今天填写申请系统之前,还想着说之前不应该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考GRE的,明明很多学校不需要这个成绩。结果填系统的时候发现,Emory和Duke都需要,还是感到一丝开心。然后开始填报申请系统之后,收到了Emory的邮件,“We welcome your interest and hope you will complete and submit the application”。明明是很模版的一封自动回复邮件,却让我有点感动。可能是这个申请季得到的都是批评(大部分是自我批评),很少得到鼓励吧。
不过看到Emory的录取率只有10%不到,感觉自己希望还是不大。
明天要填完Michigan申请系统大部分内容。然后给老师发推荐信的邮件。然后开始转写Writing sample。争取11&12号改完Writing sample,13号改完给两所学校的PS,把系统大部分填完,14号写Personal Statement和催推荐信,然后14号晚上前全部提交。
12月11日
给两位老师发了要推荐信的邮件。然后填完了Michigan和Emory系统的大部分内容(成绩单、教育经历等)。
12月12日
上午收到了导师的回复,提到说我现在的选校名单中都是名校,需要有一定的梯队,然后建议我可以加申几所一年制的硕士。所以准备申请一下LSE的MS和Columbia的MS。然后,刚刚检索的时候,发现Bristol的社会学博士项目似乎也挺适合我。
下午收到了导师关于Academic Purpose的修改意见。
晚上至凌晨在三所学校的系统中提交一位老师的推荐信填写链接。根据导师意见修改了Academic Purpose,检查语病等问题。
明天还有好多事情要推进,加油。
12月13日
给B老师提交了三所学校的推荐信链接。review同学的一篇Research Proposal。
今天还收到了校长奖学金的通知,居然还要做PPT答辩。还好是在这一波DDL第二天(但PPT就放几张图吧)
明天提交导师的推荐信链接,翻译修改Writing Sample。修改CV。
12月14日
在系统中提交导师作为推荐人翻译一部分Writing sample。修改CV和PS。制作校长奖学金答辩PPT
12月15日
一共19个番茄。大部分时间用于翻译Writing sample,于晚上12点完成。(今晚通宵准备材料,具体见下面的16日)
12月16日
从凌晨干到早上七点半。写了两所学校的Why school段落,写了Diversty statement,给Writing sample加上了引用。给所有材料添加页眉。反复检查(担心发生在给一所学校的文书里写了另一所学校的名字)。然后填完了两所学校的系统。睡觉。
12月17日
11个番茄。写完了给K老师和S老师的陶瓷信草稿,改完了给两位老师的Statement of Purpose,然后发给了导师。
12月18日
今天6个番茄。下午花了一些时间查Master项目。越查越觉得,不行就读个硕士算了吧,硕士应该能申上的。就当是一种心理安慰吧。希望三四月份不要发现真的一个博士offer都没拿到...
然后填了一点Duke的申请系统。晚上把给K老师的陶瓷信发出去了。
12月19日
早上八点醒来就发现收到了K老师的回信(其实她在昨天中国时间凌晨一点半就回复了。也就是说,她在周六中午还回复学生邮件,真是太好啦)。邮件内容整体上还算积极,接下来的就看命运啦。
下午收到朋友关于Writing sample修改的回复,“I would say that the structure (and, generally, the syntax) are very clear. Indeed, I think this is a top quality writing sample, bound to impress anyone who reads it.” 虽然很可能是客套话。但还是非常非常开心。还是那句话,申请季在开动火力批判自己的同时,接受鼓励也非常有用!
晚上到第二天凌晨两点,撰写Why school,修改Personal statement,修改writing sample。然后提交了duke的申请材料。
12月20日
今天和女朋友一周年纪念日,出去玩啦。
12月21-22日
可能是因为交完duke的材料后精神有所松懈,这两天都没学习。窝在宿舍打饥荒(每当有自我批判的念头升起的时候,就努力告诉自己:这是你该有的放松,现在的放松是为之后的高效日做准备)。
12月23日
替孙同学看了一篇综述,提了一些修改建议。
12月24日
两个番茄。查了一下duke放offer的时间(顺便没忍住复习了一下往年的报录比)
12月25日
13个番茄。查了Michigan和Emory放offer的时间,以及往年报录比等信息。剩下大部分时间用来看美国博士项目。又发现了几所可能很适合的学校(今天先重点看了Stony Brook)。开心。圣诞节快乐!
12月26日
昨晚凌晨12点上床。一直到两点多才睡着。期间脑子在想各种有关申请的事情,然后甚至还在想申请上了之后如何给学弟学妹分享经验...拿到offer的人越来越多,说不焦虑是不可能的。
今天12个番茄。查了Johns Hopkins、SUNY Albany、Virginia、Pitsburgh、Arizona、UCSD、NYU、Boston的项目。今天看的项目大多出乎意料地不适合。然后把Johns Hopkins的部分申请系统给填了(主要是把GRE和托福寄送了)。明天确定12月底要申请的学校名单,然后给老师们发推荐信链接。
12月27日
15个番茄(含零点后6.5个番茄)。查了Kansas、Vanderbilt的情况,发现kansas的研究方向和我差得有点远,决定放弃;惊喜地发现Vanderbilt有Murray (而且他是研究生系的主任),但是系里其他老师都没有做这个方向的,而且Murray 2021-2022 on leave。但不管怎样,还是决定申请一下这所。然后把US news sociology Top 80都过了一遍,看了一些之前没看过的学校,主要看faculty中有没有研究方向相近的。
到晚上23:40,终于确定了第二批美国博士申请学校的名单。然后在凌晨三点之前,将相应学校给H老师的推荐信链接发送出去。
12月28日
9个番茄。上午找H老师要推荐信。然后用两个番茄的时间写了一下研究生人物评选的材料。下午提交了两所学校的GRE和托福寄送,然后给B老师编辑了邮件,之后把相应学校的推荐信链接都发给他了。
12月29日
11个番茄。给导师发送9所学校的推荐信链接。修改简历。
12月30日
13个番茄。修改完简历。下午花了五个小时准备优秀毕业生评选材料。然后填写Johns Hopkins系统。又完成一个学校。
12月31日
上午把优秀毕业生材料寄出去。然后就出发去跨年啦。
2022年1月1日
12个番茄。上午睡了个懒觉。下午四点多开始学习。写完了Washington和Vanderbilt的why school部分,然后填完了申请系统。又完成两所。
2022年1月2日
4个番茄。复习了一下HKUST的项目要求。由于昨天熬夜(凌晨两点左右干完,两点半左右睡),今天脑子有点发懵。再加上对HKUST有畏惧心理,就不是很想行动。
2022年1月3日
11个番茄。总算是翻译完给HKUST的Research Proposal,然后填写完系统。这个RP自己都不敢再看第二次。虽然知道肯定上不了,但交完材料(没有放弃)便是战胜了自己。
2022年1月4日
8个番茄。导师早上在群里发了Oxford的Social Data Science硕士项目。看了一下有点心动。但仔细想想,还是决定放弃了。因为这个项目对数学背景的要求比较高。决定转而申请Oxford的社会学硕士试试。然后复习了一下UCSD的项目要求。
晚上给女朋友出R校考试的模拟题,然后帮她分析答题模式,梳理了几个可能会考到的知识点。
2022年1月5日
12个番茄。写完UCSD的申请材料(UCSD要额外回答的问题也很多,堪比HKUST;而且申请费也是到目前为止最贵的!),然后到晚上终于把系统填完了。又完成一所。欧耶。希望送出去的这些材料,能给我带回一些offer。
晚上躺在床上,又失眠了。就是脑子里不受控制地想一些申请相关的问题,想自己3月份能不能收到offer,想如果没收到offer怎么办,想如果收到了offer能不能顺利读完。积极的一面是,虽然依然胡思乱想,但已不再是几个月前那种自我毁灭/全面自我否定的消极思维。
2022年1月6日
11个番茄。写完UCLA的材料,提交申请系统。然后把1.15截止的四所美国学校的TOEFL和GRE提交了。
1月7日(以下均为2022年)
今天没学习。果然没有ddl就没有动力。待在宿舍。把《沙丘》电影给看了,没有想象中好。
1月8日
6个番茄。今天白天不太想学习。晚上开了师门例会。
1月9日
5个番茄。白天依然没怎么学... 晚上写扶贫项目的台账建议。
1月10日
12个番茄。上午修改完扶贫项目的台账建议,发给导师。下午开始整理最后一大波申请的学校,一直到晚上十一点半才搞完。明天给H老师发推荐信链接。
女朋友的笔试成绩出来了,进面试啦。希望她能顺利通过面试,早日结束这痛苦的申请季。
朋友也发来了“新鲜出炉”的offer,真的开心。希望大家都能有好结果。自己也是。
其实今天晚上还挺难受的,就太累了,太累了,好想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不是比喻...就是觉得躺在地上是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
1月11日
12个番茄。填写了第三波的10个项目的申请系统,然后给H老师发送了推荐信。
1月12日
2个番茄。刚刚看到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的一份研究生申请指南中有一句说得很好(尤其是后半句),“ If the academic is interested in your idea, they are likely to provide you with feedback. Work on your proposal to improve it. Thi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search supervision experience, and gives you and your potential supervisor early experience in working together.” 最近也经常会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联系导师。看完这句话之后,我有点释然了。哪怕我当时提前联系导师了,如果导师给我批评,我大概率也不知道如何修改,不知道如何处理心态。当时的我,的的确确还不具备这种能力。(虽然现在的我也不完全具备,但至少知道这种能力的重要性了,而且正在刻意培养这种能力)。
1月13日
7个番茄。
申请季真的太痛苦了。睡前躺着时想哭,坐在图书馆也想哭。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这么脆弱。
我真的写不出研究计划。感觉自己仿佛一个对社会学研究模式完全不了解的人,不知道如何把问题组织成有张力的样子,不知道如何成体系地细化问题,不知道如何与理论对话(其实也不知道有哪些理论...),不知道如何包装想法。反正,就什么都不知道,什么有逻辑的话都写不出来。
然后刚刚又看了一眼自己已经完成申请的项目。越看越觉得要全聚德了。我不配这些项目...(sorry,今天是负能量的一天)
今天还是硬撑着写了一点RP。然后上传了导师给LSE的推荐信。
1月14日
7个番茄。搞完RP。虽然是真的烂... 真的搞不出不烂的了(好久没有这么无力过了)。但不管怎么样,把LSE交了。一年前的我,雄心壮志,立志要把最完美的材料交给LSE。现在的我,垂头丧气,仅是提交最烂的材料已经耗费了我所有的心力。
1月15日
15个番茄。把Cornell、Boston、Stony和Albany的材料提交了。至此,美国博士项目申请正式结束。英国还剩一所Bristol。然后还有一些硕士项目需要提交。但我需要先休息两天。
精疲力竭。
希望能有好一点的学校给我发offer。
然后,今天正在写一所学校的Why school时,突然发现之前看上的一位老师的院网主页被撤掉了。我大惊,以为他是跳槽了。结果google一查才发现,这位教授在21年末就去世了,只是当时院网没来得及将他撤下。RIP。然后感觉这所学校就没有特别想跟的老师了。然后这所学校的系统要交的乱七八糟的材料最多,甚至还要交疫苗证明... 突然就不喜欢这个学校了(OS:你配挑三拣四吗?)
晚安。
1月16日-1月27日
差不多就进入寒假啦。休息调整一段时间。这期间就干了一些小活,就不记录了。
1月28日
早上醒来就看到华盛顿的邮件,内容居然是说:申请结果出来了,请登陆系统查看。当时心里就觉得不妙,如果被录取了,肯定直接说录取情况了。登上系统一看,果然是拒信。2022年的第一封拒信,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不是)。还是有点难过的吧。但就像女朋友说,你能做的都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结果就不是我们能掌控的啦。
1月29日
和朋友出门吃饭。
1月30日-31日
准备过年
2月1日
昨天晚上看完难忘今宵,正在和女朋友视频,突然收到了一封邮件。我以为肯定又是和往常一样,是国外学校的广告推销,或者是催促提交材料。结果一看,居然标题是“Admission with funding”。吓得我顿时不淡定了,赶紧仔细看正文。反复确认了好多遍,才敢相信是真的收到offer了。“ Admission was very competitive this year, and your application stood out among a large pool.”,虽然这可能是一句模版套话,但整个申请季等待这句话真的太久太久了。虽然不是梦校,但能收到offer就非常开心啦。可能最后整个申请季就这一个offer。至少大概率不用再读一个硕士了,如果没有其他更好的offfer,那就去这所学校啦。(但还是希望能有别的好消息。)
2月2日
收到Albany的fuding offer了。$20000/Year的stipend + 免学费(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还是很不错的。
之前觉得Gradcafe有什么好刷的,耐心等邮件不就行了。现在:真香。每天恨不得刷十次,看看有没有人收到Albany的offer,看看其他人又收到了什么学校的offer。看到emory在1月底就发了面试了,估计是凉了。然后根据往年情况,duke似乎2月7日左右会出结果(稍微有点记不清了),感觉拒信就在路上了。
今天和爸爸一起看了李善友的《理念世界》,里面有一句话很赞同:大多数人的幸福总来源于未来,来源于对目标满足的期待,总觉得自己达成XXX目标之后就会幸福。然而实际情况是,当一个目标达成之后,我们马上就觉得没意思了,然后开始追求下一个目标,开始自己制造烦恼和痛苦(非原话,是我的转述)。现在就处在这种状态中,拿到了offer的确是开心的,但很快就开始不知足,希望能够拿到更好的学校的offer,开始期待梦校。
(申请的大部分工作已经做完了。接下来便是漫长的等offer/拒信的时候了。所以之后可能不会每日更新,而是在有新进展的时候更新本日记)
2022年2月4日
现在是凌晨两点。收到了duke的拒信。其实刚收到邮件时,心里隐隐还是有期待的,毕竟这是唯一一所联系了老师的学校。但点击系统之后,看到的就是“we cannot offer you admission”。非常崩溃、非常绝望、非常痛苦。原来这就是被梦校拒绝的感受。现在算是见识到啦。最想跟的老师,无缘啦。
虽然理性上知道其他学校的希望也不大,但感性上还是会继续期待。直到所有学校出结果。
2月8日
早上醒来就看到了LSE的拒信,和Boston的面试邀请。怎么说呢。LSE的拒信就是意料之中吧。看过S老师现在学生的简历,能够看出自己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而且也没有写出特别成熟的研究设计。陶瓷也没有套上。
Boston的面试倒是挺惊喜的。还挺想去跟着Mears女神做研究的(虽然她更偏向于研究文化)。
有面试还是挺紧张的。也有点抗拒。觉得自己不在状态,觉得自己没法表现好。
2月9日
现在每天早上都特别刺激。今天早上醒来又看到两封邮件。一封是Emory的拒信。一封是SUNY Stony Brook的面试邀请。Emory啊Emory啊,终究还是没有缘分。可能是因为今年那位中国老师不在committee中。而且总体上研究方向似乎也不是特别match。
SUNY Stony Brook的面试也挺出乎意料的。本来以为会直接收到结果,没想到还有面试环节。看了一下Gradcafe,似乎往年也是需要面试的。发来面试邀约的是Y老师。约在今天晚上。突然间就有两个面试了,更紧张了。
过去经常看到经验帖中说,博士申请是一件很看运气/随机的事情。现在越来越发现,这种随机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committee的成员组成中。如果committee中有喜欢你/和你match的老师,你就大概率能录取。但是如果系里有match的老师,但他不在今年的commitee中,那么你的录取概率就低了许多。
晚上和Y老师进行面试。Zoom中见到老师,互相打了招呼。然后他说要先问我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介绍一下你的研究兴趣。我回答了从研究生开始关注经济社会学,尤其是精英研究。讲了一下硕士论文关注的问题,然后讲了一下博士期间准备做的研究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选择SUNY Stony Brook。我说一是因为对您的研究主题很感兴趣,二是因为这里有计算社会科学中心。第三个问题是,现在有哪些offer了。我如实回答说,拿到了Albany的offer,以及Boston的面试。
然后老师开始向我介绍他主要在做的研究、可能能拿到的funding(不少于Albany)、系里其他可以合作的老师、手头拥有的数据、未来可以进行的项目。老师后面说的几句话我都非常喜欢。一个是说,要平衡好工作和生活。不能全是工作。第二个是说,他不会强求学生留在学术界,如果学生想要去工业界也是完全支持的。
最后老师问我有什么问题要问他。我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如果我有幸能被录取,老师对我有哪些期待?老师说,博士第一年主要是上课,但作为博士生,最主要的任务还是科研。所以他更倾向于把博士生当作自己的同事,而不是一种上下级关系。他说我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相应的项目。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按照正常情况,我几年可以毕业。因为我在官网项目介绍中了解到,Stony Brook的社会学系博士最多读不超过七年,一般是六年,如果之前有过社会学硕士学位,则可能可以压缩到五年。老师也说应该能够争取五年毕业。
总体上来看,今晚的面试非常惊喜,感觉和这个老师非常投缘。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就准备放弃其他的机会,去这所学校啦(不过这所学校还没有发offer,希望能够顺利)。
2月10日
刚刚结束了和BU老师的面试。来记录一下问题和感受。上来首先让我自己介绍。然后问了我的硕士毕业论文(但这个问题感觉回答得不是很好,有点同义重复刚刚自我介绍中说的)。然后问我想要做哪方面的研究(有点记不清了,大概是这方面吧)。然后问了一个有关B期刊的问题,好像是问我在用那个数据做什么program,是跨国的吗,是independent还是合作的,以后还准备继续做吗(我说博士期间可以继续做,但我当然也对别的新项目很open,并不把自己局限于此)。然后说看到我在Madison待过一个学期,问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说实话这个问题确实有点出乎意料,一下子差点没有反应过来;然后回答说之前偏定性,去了Madison后学了很多统计,回国后开始偏向于定量)。然后问题差不多就结束了。轮到我问他问题。我问了两个。第一个是,他最近一两三年准备做哪些研究。他回答的和网站上说的也差不多。就是大家对inequaltiy的perception,然后还准备做computational方向的研究(他说虽然自己也还在学习方法中)。第二个问题,我问他,如果我能录取,对我的期待是什么(Expectation)。他说,美国的学校都差不多,主要看学生自己想做什么,然后可以找老师提供支持。
本来昨天还觉得这个老师很合适。今天面试完,感觉不是很来电(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表现得没有特别好,有一两个问题回答完之后感觉老师有点点没有跟上思路/特别感兴趣)
(一段防伪标识:如果您在豆瓣以外的平台看到这篇文章,那就说明我的这篇文章被未授权搬运了!这是我非常不愿意出现的情况。如您方便的话,可将侵权搬运文的链接发至我的邮箱:jacklondon24@163.com,我去进行维权。万分感激。)
2月15日
今天凌晨(14号晚上过零点之后)大概12:30,以及关灯躺下而且闭上眼睛了,突然发现床头的手机屏幕亮了,凑过去一看,是美国学校的邮件。点开一看,是UCSD的offer。瞬间激动地睡不着觉了。爬起来,打开电脑,把邮件内容看了又看。打开UCSD Sociology官网,把老师和学生的信息看了又看。和女朋友聊到大概凌晨两点半,才逼自己躺下睡觉。另外有一个题外话,其实在收到UCSD邮件的时候,当时心里想:这大概是offer了。因为在Gradcafe上看到有好几位同学,已经在12号左右报了拒信,那么12号之后还没有收到拒信的同学很可能就是offer了(虽然因为没有任何经验,当时只是这样猜测)
结果早上醒来,又看到手机上有一封邮件提醒。一看,居然是BU的邮件。当时那一瞬间想的好像是:肯定是拒信。因为前几天的面试自我感觉并不是很完美。结果点开一看,居然是offer。而且直接发了五年的funding。说实话,确实有点心动。
然后今天一整天都在查资料、思考到底要去哪所学校。一会儿想去这所,过一会儿又想去那所了。每个学校都有利有弊吧。等UCSD funding信息和Stony Brook funding offer出来再继续纠结吧。
还剩下四所学校。Vanderbilt不是特别想去了。Michigan/Cornell/John Hopkins,无论哪一所给发offer,我都愿意去!
另外,今天才意识到自己在选校方面还是有点保守了。应该稍微再多申一些冲刺校的(当然,一开始那份只有Top校的选校名单也是不对的,如果只申Top校的话,我今年估计就全聚德了)。
2月17日
上午收到了Stony Brook的正式全奖offfer。奖学金的钱好像比BU少了许多,但可能是因为BU的生活成本比较高。给Y老师发了邮件,说明了情况:在现有offer中最倾向于Stony,但最终正式决定要等所有结果出来以后再说。
上午还收到了BU面试老师的邮件,恭喜我录取。我也回复了他,告诉他会在收到所有结果之后尽快回复决定。
昨天和今天看了好多UCSD的情况,越看越喜欢。尤其是今天看了那边的Writing Hub(就是Writing Center),每位研究生每周可以约两次一个小时的一对一写作辅导,非常心动了。而且还有工作日每天两小时的固定团体写作时间(虽然好像因为疫情改为线上了)。UCSD的环境也非常喜欢。总而言之,希望能够尽快收到funding offer。
中午吃饭的时候,收到了UCLA的邮件。Master项目没有录取,而是放到waitlist中了。不过现在已经无所谓了,无论如何会去读博士,不会读硕士了。
2月18日
每天睁眼都期待着UCSD的funding信息,以及其他几所学校的录取信息(哪怕是拒信也好)。UCSD,快发钱吧!!
BU真的太热情了吧。已经收到了四封祝贺的邮件了。一封是昨天收到的面试老师的邮件。一封是今天收到的来自DGS的祝贺邮件。一封是来自系主任的祝贺邮件。更神奇的是,居然还收到了一封系里老师的祝贺邮件,他说看了我的application材料,觉得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我的有一些相关,能够补充miji和mears,还介绍了自己的书。最后他还说“I saw you were a visiting student at UW-Madison. I also did my PhD there and am always happy to speak with a fellow Badger!”。真的泪目。说实话,离开UWM四年了,因为觉得自己发展得太差,一直不敢将自己认同为Madison的学生。没想到居然有校友能够主动相认。要是BU再派出女神给我发邮件,那真的是忍不住要从了它了(手动滑稽)。
2月19日
UCSD是真的离谱,别的学院(心理学院、化学学院)的博士项目都是五年guaranteed funding,就社会学项目里写着不一定能保证funding。然后刚刚在gradcafe上翻到一个2011年的帖子,当时的情况居然一模一样,也是一堆人收到了offer但是没有收到funding信息。然后看到当时有人提到说,在三月初的时候收到了funding信息,只是两年的funding,而且据说就这还是那一届中最好的package了。如果最后funding不满意的话,要尝试bargain一下。但如果最终真的只有两年guaranteed的话,可能还是会去BU或者Stony。
今天周五了(美国时间),接下来两天系里应该放假不会再有新动态了。这样说起来好像我可能休息两天,但实际上依然非常担惊受怕。
刚刚凌晨左右收到了来自UCSD Graduate Division的邮件,里面提到说“All entering academic doctoral students are guaranteed the opportunity for five years of financial support”。希望不是开玩笑的吧... 接下来就是等待学院的具体奖学金信息邮件。
2月22日
刚刚收到了Michigan的拒信。意料之中,情绪没有很大波动,反而有一种释然的感觉(终于不用天天期待、焦虑这所学校了)。感觉Michigan的拒信是这个申请季最走心的 “ You should not view this as a reflection on your ability, but rather as a comment on the limited size of our program and the number of applications we received this year.” “ I sincerely hope that you will receive a more favorable decision from another program, and that you will continue to pursue your interest in sociology.” 重要的不是拿到什么offer,而是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都不放弃社会学。
Cornell和JHU也不抱多大希望了(而且也不是特别想去了)。就等UCSD的奖学金信息吧。如果明晚还没收到的话,就给系里发封邮件问一下。
2月24日
收到了Michigan MIRS(Masters in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tudies)的offer。挺好的,可惜不打算再读硕士了。
2月27日
早上起来,一看手机发现居然没有邮件(过去一周每天都有),心里有点难过(没有消息意味着没有好消息)。然后上gradcafe看了一眼,心凉地发现cornell发了offer。我没戏了。
希望UCSD明天能遵守承诺把奖学金信息发过来吧。
2月28日
收到UCSD奖学金了。5年funding(1年fellowship+4年GTA)。还不错,了却一桩大心事。虽然租房花费可能有点多。今晚先把UCSD的见面会给开了,然后明天回复Stony的老师。
3月1日
参加了UCSD的录取学生见面会。有很多收获。虽然整体上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但UCSD应该是所有offer中最合适的。
3月2日
纠结了许久,还是决定放弃Stony Brook了。然后马上和意向导师说了这个情况。很遗憾。但还是希望未来有机会再见面吧。
同时也收到了Cornell的拒信。
参加了BU的一场录取学生见面会。没啥意思。还是期待7号能见到mears。遇到了一位BU的本科学生,从她口中得知,今年JHU几乎没有社会学系的名额(看来应该是凉啦)。
最后还剩Vanderbilt没出结果。但就算拿到了也不会去了(虽然我猜肯定不会录,因为研究方向最相关的老师今年on leave)
那么,申请季到这里就结束啦。不算完美,但也算是满载而归。差不多实现了现有条件下的最优解吧(虽然还是有很多很多遗憾,但那些是当初的我难以避免的)。等毕业论文盲审通过,就将这篇日记转为公开。
3月4日
JHU的拒信来啦。怎么莫名有点开心呢(手动滑稽)。现在只想Vanderbilt早日发拒信,早日正式结束申请季(港科的拒信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去了)
3月5日
收到了Vanderbilt的拒信。申请季正式结束啦。
3月27日
拖延许久。终于还是给UCSD发了funding argue letter。希望能收到好的回复。
没想到这么快就收到回复了。无情的UCSD...没有多给钱的可能(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本来的package就还挺不错的了)。更伤心的是,SHORE也没有位置了,不能免排队直接住研究生宿舍了。
不过招生主任回信中有句话还挺有意思的:“I also believe (compared to the other three programs you listed) that the UCSD program can give you the best chance to explore your interests in xxx, xxx, and xxx. The fit between your interests and our offerings is quite strong, which is what made you one of the few people we admitted from our set of 200 or so applications. We would love for you to join us here.”。由此可以看出,在美国博士申请过程中,fit的确非常重要。
4月16日
刚刚正式接下了UCSD的offer,那么这轮申请季到这里就真的结束啦!
4月26日
没想到居然还能有更新。刚刚收到了LSE的硕士offer。虽然已经很明确不会去读硕士了,但收到梦校的offer,还是会很心动啊。
感谢您看到此处。祝福申请季一切顺利!(如果不顺利的话,也一定可以坚持过去的!)
最后插播一条小广告。为了给毕业旅行赚一点经费,我计划提供少量社科博士申请的咨询服务。内容包括:个人定位与选校;选择导师与套瓷;规划申请时间线;CV、Research Proposal、Statement of Purpose等文书材料的修改。价格可商量(但肯定低于大部分申请中介)。有需要的朋友直接私信留言哦。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6-02 21:34:00
-
周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31 11:47:16
-
GingLam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31 09:27:58
-
金属外壳小美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19 23:38:42
-
麻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15 12:20:45
-
eyesickick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14 20:13:28
-
翻滚吧番茄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14 08:07:36
-
卡夫卡QAQ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7-27 17:53:29
-
丁光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7-01 11:28:09
-
金水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25 18:28:13
-
半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09 1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