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自我”——编辑是什么?
这边文章是去年写的,现在的我大概是能窥见“编辑”这份职业的一二了,也算记录下初心,也许有很多事情和情绪会因此变得清晰。
我想成为一名编辑。这是刚开始找工作不久的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
现在才开始考虑会不会太晚?
我一直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
当下看到一段文字,一幅画或者听到一首歌,我不会产生明显的共鸣,通常要等到日后在某些“关键”的时候,才突然能够把它们和现在发生的事联系起来,由此产生自己的的思考,并且这过程循环往复,渐渐地对世界、对他人,和对自我的看法就形成了。
所以,我开始从头分析自己为什么想成为编辑。
起初,大概是无意识的表达欲领着我,换句话说,就是生理反应。呼吸会不自觉地加重,脸颊开始发热,双手会微微颤抖,要是这些反应同时出现的话,我当时的心情该是“激动地想干些什么,想找到一个可供我表达的载体”。听起来很玄乎,但事实就是如此。
根据我的了解,编辑的身份严格来说并不是“创作者”,而更像是“代理人”。
《圈外编辑》和《编辑人的故事》是我最近在读的书。
前者的作者也是英语专业出身,最初入行仅仅凭借着对“滑板文化”的好奇,从未进入过编制,只是独自一人追着感兴趣或者鲜有出版的话题进行跟踪采访,再加工成报道。后者是一部文章总集,每篇文章都从不尽相同的角度描述了美国出版业从业者对业界的认知,虽然是1993年版本的再版,可读性依然很强。
编辑因为服务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身份。出版或发表的平台,受采访者或创作者,读者是三种不同的对象,编辑也因此需要从他们各自的角度出发“代理”他们的意图。这样的话,听起来有些麻烦呢。两个人讨论时遇到矛盾也是件棘手的事情。
两本书中都有这样的观点——编辑虽然要保持普遍意义上的好奇心和开放度,但真正开始工作的时候还是要选择更能激起自己“生理反应”,激起自己热情和兴趣的方向进行,这样才能形成自身的风格。
《圈外编辑》的作者都築響一认为编辑绝不能依赖上网查资料,听专家的演讲,看编辑课程之类的,这些是会妨害编辑成长的行为。如今互联网的发达程度有目共睹,无论千奇百怪还是严肃纪实的消息充斥着,还有许多专门整理分类信息的网站。任何人拥有一部智能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转发,点赞和评论多的就成了意见领袖。编辑课程呢?我还没听过,但不去考个出版资格证,跨不进出版社的门槛,也很鸡肋。
那么编辑到底该如何学习呢?
我也不知道,我连进入这个世界的门边都还没摸着。
那我怎么能信誓旦旦地说,我想成为一名编辑呢?凭借我没来由的热情和表达欲吗?
来说说我印象中自己做的第一本“书”吧。
家里总是会买纯牛奶,带塑料吸管的那种纸盒包装。起因可能是“环保意识”,上小学时觉得喝完把纸盒扔掉实在太浪费了,就把牛奶盒拆开,小心撕掉封皮,露出褐色的粗糙纸面,再用一根手提纸袋上的绳子穿过吸管孔,就凑成了一本一面土黄一面银色的册子,不记得写过什么,但很清楚上面有我对着照片临摹下来的我和弟弟妹妹。
你要说,它对除我之外的人有什么意义吗?大概是没有的,还因为晒纸壳子被母亲说了一顿。不过这段回忆正是我一口气读完《圈外编辑》时冲入脑海里的,在此之前它一次都没出现过,这么说也可以称之为“后知后觉”吧。
其实要是被人说生拉硬套我也没法反驳,这件事只对我想从事编辑这份工作有所影响。
好奇心也是编辑需要的品质之一吧。但拥有好奇心不一定要做编辑。编辑追着自己的好奇心把满足这股想法的素材都采访下来,写下来,组成稿子,发布在媒体上,之后这一段才是最重要的。比起纯文字,图片和文字的搭配也是编辑要关注的,字体大小,留白还有篇幅长度都要有一定的把控,但是这种把控是为内容服务的,还是为读者的阅读习惯服务的呢,其中还有商量的余地。
编辑也有分类,文字编辑,策划编辑,美术编辑等等,这就意味着一篇草稿打磨到最后有可能掺杂了许多人的想法,而原本直击现场去取材的人,最接近真实的人的意图会被弱化,诞生了没有一个编辑觉得“满意”的东西。都築響一说,要是你自己都不肯掏钱阅读这一本杂志,你为什么还要把它做出来呢?我想线上的文章也是一样的,自己都不想点赞转发的东西,为什么要拿给大家看呢?
起初的好奇,中途的耐心以及结尾的坚持或许就组成了一名编辑和他的风格。
从小看着吉卜力动画长大的我,在得知高畑勋监督去世之后,一直想用我的文字和画作来纪念他,也是纪念我的童年。即使是很简单的文字配上图片,也让我踌躇了一个月之久。现在想来,可能越难以表达出来的情感则越浓烈,因此造成一定的情绪延迟也说不定。在激情退却以后,仍然选择便是真正下了决心。编辑在面对很想报道的事件,很想发表的观点时,那股会袭来的犹豫到底代表了什么?这种心情不亚于兴冲冲提出的看法被大家否决掉吧。会害怕吗?得不到认同和肯定,工作了四十年的老编辑也害怕。回到那句话,作为一般读者,你愿意看到这样的内容吗?如果愿意的话,就停止犹豫,做下去,能够勇于承担后果或许才能遇上各种美好的意外。
自媒体编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两本关于编辑的书中也有提到,总体持乐观态度,因为“让更多人看到更多精彩的内容”似乎更容易实现了。说不清到底是出版物还是电子阅读的内容更有内容上的局限性,但互联网的联通性是一流的。数据对互联网媒体来说似乎尤为关键,每个读者都化为了一个个分析样本,到底有没有和读者进行沟通,沟通是否有效也需要考虑,面对面的交流也有可能造成对方的困扰,互联网生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就算在这个“人人都能当编辑”的时代,网线两端的我们还都是活生生的人。
编辑也要意识到这一点,不管有多少种圈子,多少个社群,总是会有被排斥在他们之外的Outsider, 小众不等于边缘化,大众也不一定就流行。拿宅文化来说,每年日本的Comic Market盛大到光看纪录片,那种“全民感”就席卷而来,可是日本综艺咖还是会在节目上吐槽宅男,腐女和cosplay爱好者还是会被贴上“奇怪”的标签。国内也有这种现象,大家追着这些被疯狂吐槽的所谓“小众”文化报道,挑刺,在生活中发现一个例子就迫不及待拍照取证批判,一股脑赞同和反对的声音都来了。他们被视为一种“符号”,就跟好莱坞大片里女人都“美艳撩人”“身材火辣”“被爱情冲昏头脑”一样。大部分的我们,大部分的活着的人,都不该被“符号化”。我一直认为社会的底色是在不断流动变化的,人也是,陌生可以变成了解,厌恶可以变成接受,能够享受到“变化”的自由也未尝不可。编辑要有自己的风格,却不是硬要把他人的表达扭曲成自己的,这就是“代理人”的职责。尽可能地做到真实,把看到的原原本本表达出来,也不畏他人的评价,成为人们当中的一员。
“人生虽然平凡但不无聊”,码字码到现在的感受就是如此,能不能成为编辑的一员我不清楚,但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要寻找的东西还要一直找下去。有个例子或许并不典型,《别对映像研出手》这部动画是今年上半年的新番,主要讲述的是三个高中女生怀揣着不同的目的一同制作动画的故事。印象最深的除了动画内容之外,是电视台在特别节目中对漫画原作者和动画监督的采访。漫画原作者想要表现出自己在学校做动画时那种层层愉悦的心情,就决定把它画下来,还在Comic Market摆摊。即使自己的漫画作品已经定档动画化了,和自己的读者交流,感谢他们的喜爱还是让他激动不已。动画监督(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则孜孜不倦地对照着漫画绘出动画分镜,分析情节的逻辑性,画面的颜色光线和物体比例,和工作室的大家商量进度和修改方案。节目结尾对动画的第一话初映进行了拍摄,漫画原作者也被邀请来见证这一时刻,“太感动了!”是他看完以后脱口而出的话,“原来我的作品还能够以这种方式呈现,我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原本漫画作者想分享给读者的就是“动画制作的趣味”这个主题,因此当作品真正地被制作成动画后,表现出来的效果不言而喻。动画监督在这个例子里就好比编辑的角色。况且“艺术这种蛛丝”都築響一说道,在被别人轻巧地评价前,是某人赖以生存并为之得救的东西也说不定啊。
我依然想成为一名编辑,尽管还没有看到通往那个世界的门,但我已经跃跃欲试了。
现在看来,仍是有不少感触,至于到底有没有迷失,有没有怀疑,到底要往哪走,也只能靠自己。最近看了扎克·施耐德导演剪辑版的《正义联盟》,里面的闪电侠说的话,也许也映照了寻找答案的过程:
Make your own future. Make your own past. It's all right now.
P.S. 附上提及的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