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土木之智化寺
今天出来玩挑了一个很冷门的景点
——东城的智化寺
从王府井出来,沿着禄米仓胡同走到尽头就是
山门就是正式入口
尽管在公众号上预约过了
还是要在现场付款买票
北京的很多景点都是这样
包括周三前200人可以免票
但鉴于给纸质门票 也就在可以接受的范围里了

拱券和题字的特写
“敕赐智化寺”——这便是皇家出品了
山门对面本来是有影壁的,但现已无存

山门的背部
来的时候刚好碰上一场讲解 蹭了几分钟
据讲解员说这个山门非常不一般
它不是后面殿堂的木结构,而是砖石
还采用了非常高的烧制和砌筑工艺
虽然我没听太明白
但既然是皇家规格 应该比金砖低不了多少吧


右边钟楼里是当时所铸的钟
为了保护古钟和楼梯建筑 上面就没有开放
里面的钟声也是提前录好循环播放

展板上的是钟鼓的介绍


对面的鼓楼改成了商店
但现在没开
(我怎么就想不出文创品展示厅这种名字)
至于鼓去了哪里 我们先卖个关子

正面是智化门
两边有记载智化寺建立的记事碑

里面是智化寺的历史简介
建于1444年
最早是宦官王振的家庙
后来被明英宗赐名、题字
规格、用材都是顶尖
他永乐年间入宫 历经四朝
自小就陪着朱祁镇
所以很受宠信
《明史》中对修建智化寺用的词是“穷极土木”

土木堡之变以后 王振被抄家
但这座寺却保留了下来
夺门之变以后,明英宗给王振平反
还给他建了一座祠堂
这里又重得圣恩
而清代的监察御史路过这里
发现香火缭绕 里面还有王振的塑像和记功碑
认真读了史书之后,发现他是个败乱朝纲祸国殃民的人
于是上书乾隆皇帝废去塑像石碑
这座寺也逐渐归于沉寂

后面是智化殿的正殿

智化殿三字和前面山门上的字迹相同
应该也是明英宗的手笔了
工整圆润但总觉得有些肥大笨拙
不够刚劲有力
匾额上看起来像是被涂抹过
其实不然 这是长期风化剥脱造成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修复后的情况

我们来的时间很巧
刚好赶上了下午三点的京音乐演奏

奏乐表演不长 十分钟左右
我不懂音乐 但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和美与大气
这个表演我真的没查攻略
但在古建筑里的古乐演奏
效果非常震撼
这样的体验也是很难得了

上面那个十片的敲击乐器叫云锣

以下内容摘自展板:
“智化寺京音乐是明清时期流传在北京地区的传统音乐,相传发源于民间,来自于宫廷,传承于智化寺,经智化寺艺僧按代传承,至今已500多年,传至第二十七代传人。其曲调庄重典雅,曲谱珍贵神秘,曲牌古老丰富,传承严谨有序,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2006年,智化寺京音乐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前面讲解员说
前些年维修的时候把鼓取了出来
修复后放不回去了
这才意识到当时修建时是先把钟鼓放进楼里 然后才封顶的
现在就把它放在正殿里面了

整面鼓直径有一米多
鼓面是整张牛皮制成
两面各有两条龙
鼓身采用了贴金工艺 上面有八条金龙
一共十二条龙 象征一年十二个月的风调雨顺

看了一下他们演奏用的鼓
也是它的小号复刻

正殿里面的三尊佛像“三世佛”
似乎是代表过去现世和未来
这种须弥座的造型感觉很奇怪 我的印象中好像没有这么方正的
感觉更像是非宗教建筑里的基座
颜色也是繁复华丽
后面的屏风听路过的人说
不知道是给搞到美国还是日本去了
所以这里只用一块纯色的背景

屏风后面是佛陀和两位弟子
还有一些金刚(没拍)的塑像
没有特别标注 似乎都是文物

这里的台子上写着“本馆为非宗教场所不接受捐款”
事实上它也是按照类似博物馆的模式来运营
顶部的内面观
看起来很空
因为以前是有藻井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被拆下卖掉
现在存放在美国的博物馆里

智化寺好像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木制结构建筑群
和北京别的宫殿庙宇不同 没有受清代建筑风格的影响
甚至还有点汉唐的影子 (我不是专业的,只是直觉)

正殿很有意思的布局 后方和两侧都有延伸出的小房屋 (似乎是叫耳房?)

来到后面的如来殿
门口的两块碑看起来非常不和谐
正面都是无字的 还有大涂大改的印记
连最上面的字都被铲掉了
可见是人为的蓄意破坏
——这可能就是给王振歌功颂德的碑吧

背身的宽度和赑屃严重不匹配
看起来十分诡异
赑屃整身的颜色分成了三段
不禁让人怀疑它过去的完整性

这两块匾和前面的字体一样


里面有皇帝的御赐碑
释迦佛像 两尊护法神 还有藏经柜和9999尊佛像 我不知道佛教里“万佛”是个什么意象
我感觉一般和捐赠人有关
但这里并没有这种需求
也许是为了展示皇家的威仪?
两尊护法神分别是印度教的两位高阶神
帝释天和大梵天
下面的须弥座也是长方形

上层似乎是一座千手观音像
但是并没有开放
外墙上是一些展板
似乎是当年营造学社做的测绘
这些对我一个外行来说还是太复杂了


院子的最后面是大悲堂 并没有开放
在智化寺的巅峰时期
两边也都是它的附属建筑
甚至有关帝庙
现在都没有保留下来





大智殿里面原是文殊普贤观音
现已无存 里面的藻井也被卖掉
现在是常设展览
大概讲述了智化寺修复的前前后后
梁思成先生和营造学社在其中做了很多努力


据说当时石狮子和山门都在埋在土里的
可见其无人问津 也从侧面反映了它的悠久历史

本来以为快看完了 没想到这个偏殿里有着最大的惊喜
藏殿 因殿内有一座八角形转轮藏而得名 (此处为容纳收藏之意 应念作cang)

依然是“不接受捐款”

八面 每面的一座佛都是一个抽屉(藏经柜)

最顶上是大鹏金翅鸟和龙女

立柱上端 是菩萨和金刚
(其实我觉得更像天王)

下端是狮子和白象

上面的编号系统是《千字文》 从右到左

顶部是一尊毗卢遮那佛
站到最边上才看得到

上面还有着寺里唯一现存的藻井
有很多的彩绘和符画
但是限于观察角度能看到的不多




只能从边边角角看到一部分 但也非常精彩了


出来的时候我在想
如果当年有机会看到这个
我估计头也不回就去学建筑了吧

智化门的背部
有一些现代的靠背椅供游人休息
非常安逸

回到前面
又发现了一些细节
比如落款处被刮掉的字刻(两边都有)
大概率是王振了

出来的时候扭头看到了石狮子
想到它曾经半截入土
一份历史的沧海桑田感便油然而生

今日小结:这是为数不多我想给全五星好评的景点 ——价格便宜(半票10块) ——交通便利,离商场地铁站都不远,门口就有共享单车 ——人少,除了一个旅游团,都是三三两两的年轻人(能来这种地方的旅游团应该特别特别良心吧)——各种意义上的超出惊喜,完整的建筑群,精美的内部构造,历史,古乐表演——充分的人文关怀,把它作为古建筑的一面发扬光大,对我这种不烧香拜佛的人特别友好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愿意来很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