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4
康德
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总结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观点,从而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哲学,开创了德国的古典哲学,其学说也影响了后代无数的哲学家。
批判时期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批判时期则主要研究哲学,主要成就是他的“三大批判理论”,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因此他把自己的哲学又叫作“批判哲学”,即对人类的理性能力的全面考察。
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
康德同意理性主义者的某种观点,认为我们的理性中确有若干倾向会左右我们获得的经验。他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事物首先会被看成是时间与空间里的一个现象,康德将“时间”与“空间”称为两种“直观形式”,并且强调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在我们还没感知事物前,我们就知道我们将要感知的是一个发生在时间、空间里的现象。时间与空间不是存在于我们本身之外的事物,是属于人类的条件,是人类感知的方式,而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另一方面,康德又认为,人类的理性不止纯粹接受外界的感官刺激,也同时主动影响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就像我们把水倒在一个凹陷的脚印形状时,水立刻就变成了脚印的形状,同样,我们的感官认知也会顺应我们的“直观形式”。
总的来说,康德认为不仅理性(心灵)会顺应事物的形状,同样事物也会顺应理性。他在心灵与其对象的关系上采用了一个新假说,取代以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认知方式。他把自己的这个理论或者说发现称为人类认知问题上的“哥白尼革命”。
因果律
康德对因果律的看法与休谟截然不同,在康德的因果律中,因果律是属于人类心灵的部分。
康德的因果律认为,人势必会追寻每一件事物的原因,因果律的存在正是人类理性的特色,它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它不是物质世界的法则,而是根植于我们的内心。
关于上帝
上帝是否存在?人类死后灵魂是否不朽……”等,然后说起康德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康德认为我们不可能得到这些问题的确实答案。
认为这些大问题应该交由信仰决定,并且为了维护道德,我们应该假定认为上帝确实存在、人类有不朽的灵魂以及人有自由意志等,他把对这些的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用信仰填补宗教的真空
康德的伦理学
康德还指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关于这一点,康德也将人分为身体和心灵两部分,我们的身体受因果律的支配,是没有自由意志的;但我们同时也在大自然本身中占有一席之地,当我们追随“实践理性”时,我们做事的普遍原则透过人类的意志会成为普遍的道德法则,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因此只有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有自由意志而言。而如果我们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就没有自由了,我们会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康德的伦理观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在克服自己的情况下,纯粹基于责任所做的事。因此康德的伦理学有时也被称为“义务伦理观”。
康德的伦理观还认为,只要人的行为是出自善意为之,动机是好的。即使你的行为并没有达到好的预期的效果,也是遵守道德法则的表现。因此康德的伦理学有时也被称为“善意伦理学”。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一个涵盖诗、哲学、艺术、科学与音乐的文化纪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浪漫主义从德国开始,从18世纪末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期。浪漫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学现象,而是一个时代的文化风气,各个领域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结成了一个统一的浪漫主义文化环境,展示了浪漫主义的时代风貌。
它的发生一方面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另一方面,浪漫主义运动正是为了反对启蒙运动时期社会各阶层过于强调理性的做法。浪漫主义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同时也是当时人们对“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
浪漫主义者歌颂艺术和天才,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人一旦沉浸于艺术品时,就会忘记一切,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一样,艺术家创造自己的世界。可以说,浪漫主义者通过各种方式如诗、音乐、小说等来抒发内心情感,个性色彩鲜明。
向往大自然、歌颂大自然是浪漫主义的第二个特征,他们标举卢梭的“回归自然”的口号,把大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
渴望遥不可及的事物也是浪漫主义者的特征。他们重新估量中世纪的价值,对神秘的遥远的东方文化也怀有憧憬。浪漫主义者重视民间文学。他们认为历史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每一个历史纪元、每一个国家都各自有其价值和“灵魂”,都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这加强了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由此采集人民的故事蔚然成风。
浪漫主义是由欧洲许多艺术家、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政治家、哲学家等各种人物所组成,与“理性”相对立,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
典型的浪漫主义者通常是一些年轻人和不爱读书的大学生,很多死于肺结核和自杀,活得久的在后来也成为了彻底的中产阶级保守者。


谢林
物质乃是沉睡中的智性
谢林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浪漫主义时期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认为人的灵魂与物质世界都是一个“绝对存在”。
受斯宾诺莎泛神论的影响,谢林的自然哲学主张将心灵与物质合而为一。他认为全部的大自然,包括人的灵魂与物质世界,在本质上应该是一个更高本原的两个方面。他认为这个最高本原就是绝对存在或世界精神,它有两种含义:一是认识论层面上的(精神);二是本体论层面上的(自然)。
在认识论上,绝对存在就是事物的客观存在与人的主观意识达到一致,即主体和客体、精神和自然、思想和存在这种对立的同一性。在本体论上,绝对存在概念就是康德所描述的物自体的存在状态。自然在谢林那里被描述成一种盲目而又无意识的理智,这种理智在同一与差别的矛盾推动下发展,最终产生精神。自然是可见的精神,精神是不可见的自然,而自然本身的表象则体现某种最根本的理智,自然科学的目的就是从表象中总结出其中的理智,最终使这种理智精神化。
谢林的绝对概念在宗教哲学中就成了上帝的代名词,上帝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具有无限的创造性,自然和精神两方面最后归于具有绝对同一性的上帝。


从泥土到人类心灵,谢林认为大自然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其内在潜能的有机体。
黑格尔
站得住脚的就是有道理的
黑格尔哲学思想及其辩证法理论,象征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他几乎统一了所有曾在浪漫主义时期出现的理念并加以发展,对后世哲学流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谢林的“世界精神”是一种盲目的精神力量,在宗教哲学上即指上帝。黑格尔也强调“世界精神”,但在黑格尔的哲学里,他所说的“世界精神”乃是人类理念的总和,是一种逻辑思维的精神,是指人类的生命、思想与文化,一切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现象都可以看作“世界精神”的外部表现。
黑格尔认为真理是主观的,所有的知识或真理都是人类的知识,在人类理性之外不可能有真理存在。因此也没有永恒的真理和永久的理性。他说,哲学能够确切掌握的定点就是历史。黑格尔所说的历史是指人类思想或理性的历史。他把历史比作河流,如同河水的流动是受上游河水的涨落和漩涡以及观察之处的岩石和河湾的影响,人类的思考方式同样受传统思潮和当时物质条件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因此,我们永远无法宣称任何一种思想永远是对的,只要跳出它所在的历史阶段,就没有外在的标准来判定它是合理或不合理的。
那么,这条历史的河流将要流向哪里呢?黑格尔说,“世界精神”正朝着越来越了解自己的方向发展,正在逐渐实现自己并意识到它固有的价值,并且,这并不是预言,而是历史事实,人类正迈向更多的理性和自由,历史是不断前进发展的。
辩证法
黑格尔的历史就是一长串的思维,他说,每一种新思潮都是在前人原有思潮的基础上加工而来的,一旦出现一个新的思想(正),立刻就会有另一个与之相对立的思想出现(反),然后二者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直到最后有人提出了一种融合了二者思想长处的思想(合),这种紧张的状态才消除。例如巴门尼德认为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而赫拉克里特斯却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最后恩培窦克里斯认为他们两人各有一点是对的,也各有一点是错的。黑格尔把这种现象称为辩证的过程。这3个阶段他称为“正”“反”“合”,但是融合了“正”“反”观点的“合”也会有另外一个“反”与之相抵触,就这样所有的现象以此类推。黑格尔并认为历史本身就展现了这种辩证模式,而不是人为的某种架构。
祁克果
欧洲正迈向破产的地步
个人存在与主观真理
祁克果对黑格尔的世界精神与他的广阔的历史观非常不满,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扭曲了人们对实在的了解,把关注的焦点从具体个人转移到普遍概念上,只要求人们去思想而不是考虑自己的存在,完全抹杀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和自己也是一个人。
对于祁克果而言,人生短暂,因此他认为“个人的存在”是唯一重要的事,他所说的存在就是自己有意识地参与到行动中做决定和承担责任。
祁克果还认为真理是“主观的”,真正重要的真理都来自个人。他批评理性知识,认为那些我们经由理性得知的知识或事情都不重要。祁克果强调信仰,他认为信仰非常重要。
你的存在是世间唯一重要的事。祁克果认为人生苦短,描绘人或人性的面貌是完全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人的存在。他的哲学是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的。
主观真理
祁克果认为那些经由理性得知的客观的真理对人的存在来说完全不重要。因为它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并无要紧关系。
人生三个阶段
祁克果把人的生命从低到高分为三个阶段,即感性阶段(美感阶段),理性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
感性阶段就是从维持生命到享乐方面的存在,为了现在而活。追求美的、令人满足和令人愉悦的东西,完全活在感官世界,成为欲望与情绪的奴隶。这样的人很容易焦虑和害怕,祁克果肯定这种“焦虑和害怕”,一旦他做出某种发自内心的决定,就会从感性阶段飞跃到伦理阶段。
伦理阶段就是一种比较严肃的、尽责的人生,在意事情的是非对错,对生命认真,始终做出符合道德的抉择,并以理性、哲学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当再经历伴随选择而来的痛苦和恐惧时,就上升到宗教的阶段。
宗教阶段就是选择信仰,信奉基督,人变成了“信仰的骑士”,背离人类和社会,开始踏上对内心信仰的朝圣之路,也是得到救赎的唯一途径。
人首先活在较低的阶段,然后跃升到另一个较高的阶段。从低到高的过程就是祁克果所谓“飞跃”,它完全发自个人内心的决定,没有任何人能够帮助你,这个选择的过程必然包含痛苦和恐惧。
马克思
资产阶级的丧钟敲响马克思将哲学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最终导致了唯物史观的产生;马克思分析和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
经济基础反映上层构造
他认为黑格尔的理论本末倒置,物质的变化才是推动历史的力量。马克思说,不是世界精神造成物质的改变,进而改变历史,而是物质的改变造成新的世界精神,推动社会和历史进步的其实是社会的经济力量。
马克思把物质、经济和其他社会方面的条件称为社会的基础,将社会思想、政治制度、宗教、道德、艺术、哲学等称为社会的上层构造,社会的基础支撑着社会的上层构造,而社会的上层构造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基础。
马克思还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辩证关系。他将社会基础分为3个阶层,最底下是生产条件,它决定这个社会的性质与整体文化。例如一个国家草原遍布,那么它肯定是以畜牧业为主;其次是生产工具;最后一个阶层则是拥有生产工具的人。马克思把人们的分工方式和财产的分配称为“生产关系”。
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政治情况和意识形态,他否认上层结构有独立的历史,人们的想法和观念不能造成历史的改变,只能经由社会基础改变。
由此可见,一个社会的政治情况与意识形态由它的生产模式决定,是非对错的观念也是社会基础的产物。但由于统治阶级掌控着生产工具,在生产关系中处于决定地位,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一个社会的道德规范是由统治阶级决定的。
资产阶级的丧钟敲响
马克思说,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阶级斗争就是阶级利益冲突的两个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资产阶级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当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则唯有通过革命的手段改变社会现状。
为了说明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马克思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家将一部分利润拿出来作为资本,购买机器和将工厂加以现代化,这意味着工厂不需要这么多工人,工厂需要的工人越来越少,意味着失业的人越来越多,社会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而且,伴随工人的失业,人们的购买力自然就降低了,那么资本家的商品就会供过于求,商品的供过于求就又会削减工资,如此恶性循环,那么“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已经响了”。
马克思相信资本主义的内在因素也会迫使它走上灭亡的道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本身是一种自我毁灭式的经济制度,它没有理性的监控,注定走向灭亡。
阶级斗争
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阶级的反抗,最终导致了阶级斗争,因此马克思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是为别人工作,是属于外在的事物而不是他本身,因此工人与工作之间就有了隔阂。同时,工人阶级的悲惨处境和他们身上的枷锁,都迫使工人阶级开始觉醒,寻找自己的出路。之后,在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工人阶级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建立新的制度。
弗洛伊德
潜意识论
深藏在水面之下并占据主体地位
弗洛伊德对当代思潮贡献最显著者,就是对潜意识的发现。他的潜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学的主体,同时也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
冰山模型人的精神是一座冰山,那露出海面的极小的一部分冰山顶端是意识;介于水面的那部分,随着海水的起落忽隐忽现的是前意识;深藏于水面之下并承载着整座冰山主体的那部分则是潜意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者分别处于人的心理的表层、中层和深层,处于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状态。
心理防御机制
习以为常的潜意识的应变
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包括说漏了嘴、使之合理化和投射。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或半意识地采取的非理性的、歪曲显示的应对焦虑、心理冲突或者挫折的方法,是自我的机能。它主要包括说溜了嘴、使之合理化和投射。
说溜了嘴,即我们无意中说出或做出一些我们原本想要压抑的事情。例如你非常想吃糖醋鱼,但母亲却做了水煮鱼,在吃饭的过程中你一直想着糖醋鱼的美味,当母亲问你水煮鱼好吃不好吃的时候,你可能顺嘴就说到糖醋鱼好好吃啊!
使之合理化,指用一种自己能接受的理由代替原来的理由。例如一个人在有暖气的办公室里仍然穿得很厚,但很害羞不好意思脱衣服,当别人问她为什么不把外套脱下来时,她可能会说自己感冒了或者不热,等等。
投射,就是把我们内心试图压抑的特点转移到别人身上。例如一个很吝啬的人会说别人斤斤计较。一个不认真工作的人可能觉得大家都一样懒散。
弗洛伊德宣称,我们每天的生活里都充满了这类潜意识的机转,这些举动事实上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是意外或者无心的,可能正泄露我们内心最深处的秘密。我们应该要做的不是逃避潜意识的冲动,而是让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门半遮半掩,否则人就很可能得精神病,因为精神病患者就是太努力把“不愉快”的记忆排除在意识之外的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无法逃避自己的潜意识冲动,你愈努力忘记,结果就愈容易想起,其实让潜意识偶尔出现也很正常。
本我 自我 超我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属于满足需求的思绪。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例如婴儿就几乎只有一个“本我”,饿了、渴了就会大哭,直接表达自身的需求,没有任何顾虑。
自我是调整自己的需求以适应环境,属于意识的结构部分,它按照现实原则行事。我们发展出了一个具有这种调节功能的“自我”,例如即使很想要某样东西,也会压抑自己的欲望,不可能像婴儿那样一直哭到得到为止。
超我是我们接受的已经成为我们一部分的道德要求和价值判断,是人格中的最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即使我们有一些不好的念头时,“超我”就会提醒我们。
弗洛伊德认为人与环境之间有一种紧张的关系,人类的行动不一定根据理性,非理性经常左右我们的思想、梦境和行动,而且非理性可能会反映我们的基本需要。例如,人类对性的冲动,由于我们从小开始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每一件和性有关的事情都是罪恶的,因此这种罪恶感会一直停留在超我之中,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活在欲望与罪恶感之间的冲突中。
精神分析方法
愈努力忘记,愈容易想起
你愈努力去忘掉一件事,它在你的潜意识里就愈容易被想起,而洞悉潜意识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我们的梦境。
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是一种不给予任何思想限制或指引的联想。精神分析者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的情况下,进入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即脑子里出现什么就说什么,不给患者的思路提供任何有意识的引导,但是患者必须如实报告自己所想到的一切。
精神分析者对患者想到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直到双方都认为找到患者发病的最初原因为止。
梦的解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做的梦并不是偶然的,我们的潜意识试图通过梦和我们的意识沟通。他认为梦的本质是潜意识愿望的曲折表达,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伪装的、象征性的满足,因此洞悉我们潜意识的最佳途径就是透过我们的梦境。他把我们的梦境分为“显梦”和“隐梦”两部分。显梦是指人们真正体验到的梦;隐梦则指梦的真正含义,即梦象征性表现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这种隐藏的意念可能来自很久以前甚至是童年时代。
对梦进行分析就是从显梦中破译出隐梦来,弗洛伊德将这个过程称为“梦的运作”。在解释梦境时,弗洛伊德认为我们必须经由相反的程序来揭开或解密梦的主题,以找出它的要旨。
20世纪存在哲学:我们这个时代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属于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
尼采
上帝已死
尼采建立的哲学,是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他要求杀死上帝,让人们在上帝已死的情况下建立新的价值观。
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
尼采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他认为,欧洲几千年来的思想被基督教教义所束缚,人生的价值及其一切都寄托于上帝,人的本能受到极度压抑,而要使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
尼采的哲学观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关注人生,重视生命的意义问题。他要求建立新的哲学,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赋予人的生命本能,建立以人的意志为中心的价值观。


萨特
人的存在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萨特是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他是法国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声名显赫而除了在中学执过教却从未进入高等学府正式任教的哲学家。
到20世纪50—60年代,萨特的存在主义成为全欧最流行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跨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当代存在主义哲学。
萨特曾说过“存在主义就是人文主义”,都以人类为出发点。但不同的是,萨特信仰的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他的哲学是在尼采的“上帝已死”的情况下对人类处境所作出的分析。
萨特认为,存在并不等于活着。动物的存在只是在己,与动物不同,人类是唯一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生物,是为己而活,并能够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人的存在并不等同于东西的存在。
萨特认为,与植物和动物相比,人是会思考、唯一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生物,而且,人的存在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是一切的基础。本质是组成某种事物的东西,也是某些事物的本性,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本性。萨特说,人的本性不是一生下来就固定的,人没有一种不变的“本性”,人的本性是自己创造的,我们自己决定自己怎么活。因此,人只有先存在,然后才能决定自己有什么样的“本性”。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指出人类的本性是后天形成。其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可看出其悲观色彩。其三是“自由选择”。萨特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可以自由选择面对的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等。
自由和责任
萨特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是在“上帝已死”的情况下,以人类为出发点对人类处境所做的分析。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
但萨特又说“人的自由是一种诅咒”,“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正因为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这就意味着世上没有我们必须遵守的永恒价值或规范,我们一生都注定要不断地做选择,并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
存在的意义
我们的人生没有所谓的范本,选择当然也没有。我们不知道这些选择最后产生好的或坏的结果,也不知道自己将要收获的是眼泪还是喜悦、成功或是失败。但是,每一种选择,最后买单的都是我们自己,任何人都替代不了。正因为世上没有我们必须遵守的永恒的价值或规范,我们生而自由,所以我们的选择注定要受自由之苦。但是,在自由之苦之外,我们的自由可以让我们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为自己的生命创造富有意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