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自渡
仔细想想,身边最亲密的,除了父母,就是自己的猫了。父母已接近耄耋之年。猫,按照猫界的记龄也已是三十而立了。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的十几年内的某些时刻,会陆续收到他们离世的消息。看似现在已经做好准备的自己,不知那一刻真的到来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境。曾经我有一个老婆,本该是有了可以互相依靠携手共渡的人。有一次,养的狗死了,我摊在家里一整天,滴水未进,心痛的几近昏厥。她下班回来,只是坐在离我几米远的地方看着我,后来叫我起来一起出去把狗埋到了我们单位后面的树林里。整个过程没有什么对话,冷漠。如果换做是我,我想我回到家会给我爱的人一个拥抱告诉他狗子只是彻底离开病痛回汪星了。在最脆弱的时刻,往往你认为最亲密的人最该撑你一下的人,可能也就是最令你失望的人。永远记不起的生日,工作不顺情绪低落时迟到的关心,日积月累,失望攒够了,就主动分开了,觉得既然不能共渡不如自渡的好。被年纪不大的学生爱慕过,我问她我大你十几岁,我七八十了你才五六十,我死了,你怎么办?你家又有长寿的基因,余下的四五十年你一个人怎么过想过吗?小姑娘赌气说她最多活到五十岁就去死。赌气归赌气,终归不能看着人家跳火坑,还是规劝一下让找个跟自己年纪相仿的比较合适。冒哥最近拉我锻炼拉的比较勤。问其原因,他说三三比他小十岁,怕自己先挂了留她一人独活,担心她。这种顾虑,很多年前,我也有过。去了的人终归是去了,最难的是还独留在世上的那个。
我的感情观在我刚刚进入社会二十多岁的时候有过一次重大变化。倒不是遭遇了什么不得了的感情挫折,是我的外婆去世了。我外公和外婆一直都很恩爱,六十多岁的时候还能因为外婆跟邻居老头多讲了几句话外公吃飞醋闹别扭,儿女们上门规劝,被外孙我笑话。外婆走了,外公十分悲痛,葬礼的当天昏厥在出殡现场。之后的三年郁郁寡欢,终于,在外婆三周年祭奠过后没多久,外公也走了。外婆走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是十分恩爱的伴侣,也不能陪伴彼此到最后,总有一个人要先走。所以那些即使没有在一起的爱人,只不过是分开的早一点,因为就算你们在一起了,也有死别的那一天。谁也不能一直陪着谁。而留下的那个人,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度日如年,也许死亡才是真正的解脱。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很多的事。有些只是匆匆照面各奔东西,有些可以稍微走的远一点。从时间尺度来看,这匆匆的照面和稍长的陪伴并无什么不同,都是一段经过而已。
想起季羡林老先生的一句话: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这世间最大的事,除了生离,就是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