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汪曾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昆明的雨的特点以及体会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培养学生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养成热爱美、热爱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昆明的雨的特点。
2.难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圈点勾画批注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我们学习过很多的诗句里面都又雨,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你来说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大学对学习过的知识印象可还真牢固啊,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雨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一起去看看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
2.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明确:鲜腴(yú) 篱笆(líbɑ) 鸡土从(zōng) 缅桂花(miǎn)绿釉(yòu)密匝匝(zā)
(2)再次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昆明的雨的特点 ,以及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 。雨的特点:雨季长,明亮的、丰满的, 使人动情的,浓绿的 。(板书:雨季长,明亮的、丰满的, 使人动情的,浓绿的)
3.深入研读
(1) 作者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哪些与“昆明的雨”有关的内容? 小组讨论合作
明确: 雨中的景,雨中的仙人掌,菌子,果子,缅桂花及雨中的昆明人 。这些人、事、物都是昆明雨季特有的。
(2)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确: ①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
②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
(读一读这几句关于果、花的相关语句)
③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3)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明确:课文中出现了两次“我想念昆明的”。 第2段处点明了文章中心,表达了笼罩全文的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起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 。 第11段处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 , 照应第2段内容 ,使结构显得完整。
(4)你体会到作者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 ?
明确: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5)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小组交流后明确:①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③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