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黄金屋210~《熬:极地求生700天》
2021.05.12

惊人的意志创造奇迹。
## 2020.02.17(周一)
### 《熬:极地求生700天》- 01
第一部分
船正在解体,不是一下子,而是一点一点地分崩离析。上千万吨重的冰块正向船的前后左右挤压过来,命悬一线的船在痛苦中发出悲鸣。船的框架、铺板,还有硕大的龙骨大梁,大多足有一英尺厚,也扛不住急速增高的毁灭性压力而发出阵阵尖啸。那些横梁再也经受不住巨大张力的撕扯,一根根地崩断,发出大炮开火似的轰响。
船前部的横梁早在白天就已经不见了踪影,前甲板向上拱起,随着压力不断变化而缓慢地忽上忽下。
船被周围的冰挤碎
晚上7时,所有必需的物资设备都转移到了浮冰上,船员们还在距离船右舷不远的一块结实的浮冰上搭起了一片帐篷。救生筏前一天晚上就从船上放下去了。当队员们顺着船帮下到冰面时,大多数人都有死里逃生般的巨大解脱感,因为他们终于逃离了那必沉无疑的船。而且,恐怕也没有一个人会自愿再返回船上去。
队员弃船
他的名字就是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那二十七位眼瞅着从受了重创的船上极不光彩地撤离的人,都是他所率领的大英帝国穿越南极探险队的队员。
沙克尔顿爵士
当时,他们没有无线电发报机,没办法及时通知潜在的营救者,而且,就算他们用无线电发出了紧急求救信号,最后能否有人及时赶来救援也还是问题。那是1915年,没有直升机,没有小型登陆车,没有履带式雪地车,也没有合用的救援飞机。
1915年,什么也没有
沙克尔顿的弃船命令,不仅标志着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南极历险的真正开始,也注定了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的一次南极探险计划的最终命运。大英帝国穿越南极探险队的目标,一如其名所示,就是要由西向东横越整个南极大陆。
此次探险的规模空前绝后,有件事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那就是自沙克尔顿失败之后,整整四十三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人尝试过横越南极大陆。
要横穿南极大陆
“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再不可能有比这更伟大的极地之旅了,它将远比仅仅抵达极点就折返要伟大得多。我们已经在征服北极和第一次征服南极的行动中被别人打败,所以我认为,这一伟大使命必须由我们英国人来完成。这就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宏大也最激动人心的极地之旅——穿越南极大陆之行!”
宣传书
沙克尔顿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是一位饶有成就的内科医生的儿子。他十六岁时就加入了英国商船队,后来又稳定地逐级晋职,不过这种按部就班的升迁已经越来越不符合他那风风火火的性格了。
后来发生了两件对他至关重要的事,一件是1901年他和司各特一起到南极探险,另一件就是他娶了一位有钱律师的女儿。第一件事使他接触了南极大陆,从此他丰富的想象力一发不可收拾。而第二件事则大大增加了他对财富的渴望。
他感到自己有责任为妻子提供她早已习以为常的那种富裕生活。“南极”与“多赚钱”在沙克尔顿的思维里或多或少成了同义词。
喜欢冒险和赚钱
出于习惯,沙克尔顿在某种意义上将此次探险做了抵押,方法是提前预售探险所能带来的各种商业收益的权利。他允诺日后撰写一本关于此行的书。他出售了电影和摄影作品的拍摄权,并同意归来后做一系列讲座。但是,所有这些安排都基于这样一个假设,那就是沙克尔顿最终能活着回来。
要活着回来
“坚忍号”的外观无论用何种标准来衡量都堪称漂亮。这是一艘典型的三桅船,三根桅杆中的前桅挂横帆,后面的两根则挂纵帆,就好像双桅纵帆船。“坚忍号”的动力来自三百五十匹马力的燃煤蒸汽发动机,使其航速最高达到十点二节;船围共长一百四十四英尺,一根主梁长二十五英尺,虽说不上超大,但也足够大了。
坚忍号是最先进的船
威德尔海基本上是圆弧形的,环绕它的是三大块陆地:南极大陆、帕默半岛以及南桑威奇群岛。因此,威德尔海里的浮冰大都待在原地不动,环伺左右的陆地阻挡它们进入到外面的大洋,假如能到大洋里也许早就融化了。依南极的标准,这里的风很轻,不仅吹不跑威德尔海里已有的浮冰,而且还造成一年无论什么季节都有新冰出现,即使在夏季也一样。
威德尔海的浮冰
“坚忍号”贴着南乔治亚岛的海岸线航行,身后是白浪逐天高的一片汪洋,船本身也构成一幅令人生畏的图景。六十九条狂吠不已的雪橇狗被锁链拴在船的前端,船中部堆积着数吨的煤,伸展在半空中的一道道绳索上挂满了一吨重的鲸鱼肉,是用来喂雪橇狗的。鲸鱼肉不断地往下淌着血,滴滴答答溅落在甲板上,惹得那些狗近乎抓狂,巴不得能从上面掉下一块肉来。
恐怖的场景
“坚忍号”被困住了。正如仓库保管员奥德-利兹所说:“冻住了,就好像一粒杏仁被裹在巧克力当中。”
太形象了
真正要紧的工作就是储藏大量的肉和海豹油。整个冬天,人们和狗都得靠这些肉过日子,而海豹油则是用来弥补当时向南航行时超额使用燃煤所造成的燃料亏空。
到4月10日,整个探险队已经囤积了五千磅的肉和海豹油。沙克尔顿计算过,这些东西可供全队维持九十天之需,所以一直到南极的极夜中期之前,都完全不需要动用他们的罐头及其他干粮储备。极夜很快就会来临。在零下的温度里,人们不用担心食物变质,新鲜的肉都会自动冷冻起来。
抓海豹
2月份,也就是“坚忍号”刚刚被困住不久,冰坂以几乎无法察觉的速度移动,与大陆海岸线齐平。3月初,冰坂转向西北偏西方向,速度有所加快。4月份,它转向正西北,以每天二点五英里的当月平均速度移动。5月2日,从他们的方位可以看出,自2月底以来,冰坂向西北方向整整漂移了一百三十英里。“坚忍号”就像是茫茫微观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一百四十四英尺长,二十五英尺宽,被困在一百万平方英里的冰雪世界里,而这巨大的冰坂又被顺时针方向劲吹的无法抗拒的大风和汹涌的威德尔海洋流共同推着漂移。
5月初,太阳最后一次出现在地平线上,然后慢慢地在人们的视野中沉下去,南极的极夜开始了。
极夜来了
在这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能比极夜更能让人感到彻底地孤寂。极夜简直就是回到冰河时代,没有温暖,没有生命,也没有运动。只有那些亲身经历过极夜的人们,才能真正理解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生活在没有阳光的环境里意味着什么。很少有不习惯极夜的人能够战胜那些负面的影响,极夜令很多人发疯。
但是在“坚忍号”上,几乎没有什么人有抑郁的情绪。极夜的到来反倒使船上的人们更加团结。
不再有人把布莱克波罗看成偷渡者,这个健壮的黑发威尔士青年已经成为团队中的正式成员。布莱克波罗绝对是那种不善言辞的人,但其实他又是那样地机智灵敏,人缘也极好,因此他就是那个在厨房里帮格林打下手,整天乐乐呵呵,随时随地愿意帮助别人的队友。
队员们很团结,读过极夜
## 2020.02.18(周二)
### 《熬:极地求生700天》- 02
探险队员对他们的船所抱定的信心又一次得到了加强。正如格林斯特里特在9月1日的日记中所写的那样:“这船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坚固,要是没有更大的浮冰压力来袭……我们肯定能顺利渡过难关。”不过,在格林斯特里特的话里,谈不上有什么真正的信心。有谁敢说以后不会有更大的浮冰压力来袭呢?
不知道是否有更大的浮冰
第二部分
他们全都明白,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向保利特岛进发。那个岛位于西北方向,距离这儿有三百四十六英里,1902年留在岛上的救急物资应该还在。这个距离比纽约到宾州的匹茨堡更远一些。他们还得拖着三艘救生艇中的两艘一起走,因为大家都觉得,他们最终还是会走到无冰的开阔海域的。
拖着救生艇前进
麦克奈什和麦克劳德开始把小艇和小帆船安放到雪橇上。这两条船,再加上分别运输它们的雪橇,每对组合都超过一吨重。没有人会天真地以为拖着它们在情况复杂的冰面上行进是件容易的事,况且有的冰脊还达到两层楼那么高。
拖着救生艇爬楼
九个月来犹疑不决、胡乱猜测、随着冰坂漫无目标漂移的日子终于结束了。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把自己从困局中解救出来,不管这会有多么艰难困苦。
总比困在船上好
眼下性命攸关的是要把所有的负重减到不能再少的极限。每个人,他说,只允许带能背在背上的衣服,外加两双连指手套、六双袜子、两双靴子、一条睡袋、一磅烟叶和两磅个人必需品。沙克尔顿以斩钉截铁的口吻指出,与能够活着逃出生天相比,任何东西都一文不值。他劝他们狠下心来放弃任何一盎司非必需品,哪怕它价值连城。
沙克尔顿说完之后,就伸手到自己的派克大衣里,取出一只金的香烟盒和几枚金币,然后把它们都扔进了脚下的积雪里。
扔东西要做表率
沙克尔顿很英明地指挥大家采用分批接力的办法,即每隔四分之一英里的距离就换一批人上去。他担心冰面上的那些裂痕会逐渐加宽,而一旦行进路线拉得过长,整个队伍就有可能被分割开来。
轮换
我有生以来从未像现在这样对食物有如此强烈的兴趣,而且人人都一样……我们随时都能吃掉任何东西,尤其是煮过的海豹油,那玩意儿我们以前碰也不会碰。也许,因为完全生活在露天,要靠摄取食物热量而非钻木取火来保持体温,这才使得我们如此思恋食物……”
开始吃海豹油
营地的每一天都始于早晨6点30分,因为此时值夜班的人会从厨房的汽油桶里舀一小勺汽油,倒进炉子底部的一只小铁碟里。他点燃汽油,接着汽油又烧着了排放在小铁碟上方炉架上的一条条鲸油。
等到炉子一生好,值夜班的人就会把格林叫起来做早饭。7点钟,人们开始陆陆续续从各自的帐篷中走出来,去附近的冰丘后面解手方便。许多人还带了已经磨得不像样的牙刷,以便在回来的路上用雪刷牙。睡得很死的家伙要到7点45分才会被值夜班的人叫醒,他一顶顶帐篷地叫过去:“起床吃饭喽!”人们卷起自己的睡袋,然后坐在上面等着吃早饭——有时是海豹肉排,有时是罐头鱼,有时是粥或干肉饼,还有茶。
午餐通常是每人一到两张燕麦大饼,外加果酱和茶。
队员们的晚餐时间是下午五点半,最常见的内容就是海豹胡什汤、燕麦大饼,还有一大杯开水冲的可可。
一日三餐
在营地里,人们为了吃这件事而分成节约派和反对节约派。沃斯利是反对节约派的领头人,他们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是能搞到手的东西,都会狼吞虎咽地吃个精光。奥德-利兹则是节约派的主要倡导者,他对于饿死的恐惧压倒一切。几乎每一顿饭,他都不会把自己分到的那一份吃光。相反,他会把从口中省下的一小片奶酪或一小块燕麦饼揣进衣服里,以备后来再吃或等到更加缺吃少穿的日子再吃。
节约和浪费的两种人
“坚忍号”终于没入冰海让人感到震惊,从此他们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最后一缕联系被扯断了。这是不可逆转的最终结局。这艘船曾经作为一种象征,一种将他们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象征。她曾经载着他们走过将近半个地球,抑或用沃斯利的话来说,“……载着我们走过如此漫长的航程,而且表现得如此之好,从未有任何船只能像她那样如此勇敢地奋起反击,直到冷酷无情的冰坂将她击败”。现在,她永远地离去了。
坚忍号终于沉了
船员签署的合同条款通常会随着船舶沉没而自动终止,同时其薪酬也会终止。然而,一项特殊条款已经加进了“坚忍号”船员们签署的法律文本中,即“按照船东及船长(也就是沙克尔顿)的指令,在(探险)船上、小艇上或在岸上履行任何义务”。按照沙克尔顿的解释,他们现在就是“在岸上”。
船员合同
第三部分
格林斯特里特记录下他的观察:“现在的食物相当不错,全都是肉。海豹肉排,炖煮的海豹、企鹅肉排,炖煮的企鹅,企鹅肝,这玩意儿可真是美味呢。可可已经吃完一段时间了,茶叶也很快就会用完,要不了多久我们唯一的饮料就会是(奶粉冲泡的)牛奶了。面粉也所剩无几,现在只能在做狗干肉的燕麦大饼的时候才拿出来用一些。这些燕麦大饼好吃得很呢。我们现在距离保利特岛九十四英里,意味着自从我们来到这块浮冰之后,已经完成了四分之三的路程。我担心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到达那里。”
捕捉海豹和企鹅补充粮食
## 2020.02.19(周三)
### 《熬:极地求生700天》- 03
茶叶和咖啡现在已经全部用完,再加上作为燃料用来融化雪水的海豹油也极度匮乏,他们现在每人每天只有一份“非常稀释的”奶粉牛奶。牛奶只在早餐时供应,此外另搭配每人五盎司的海豹肉排。午餐吃冷的,一夸脱罐的冷粥和一块罐头饼干。晚餐是一份海豹肉或企鹅肉做的胡什汤。
只有奶粉
剩下的海豹油维持不了一个星期。因此,在3月26日这天,早餐时每人五盎司一份的海豹肉排被取消了。作为弥补,队员们通常会领到半磅冷的狗粮干肉饼和半份奶粉冲的牛奶;天气特别冷的话,还会多加几块方糖。午餐是一块饼干和三块方糖,晚餐则是一天里的所谓热餐,用海豹或企鹅做的胡什汤,“但都是用尽可能短的时间烹制的”。这里任何时间都不供应水。
如果有谁想要喝水的话,就得自己把雪塞进一个罐子里,通常都是香烟盒,然后将铁盒贴在自己的胸口,或者睡觉时把铁盒放到睡袋里,以此来捂化盒里的雪。但是,就算是满满一盒雪,最后也只能得到一到两汤匙的水。
喝水要靠体温
他们将海豹开膛破肚之后才发现,海豹的胃里还有五十多条没有消化的鱼,于是就把鱼小心地放在另一边,留到第二天再吃。
海豹胃里的鱼也要吃
第四部分
正当他们的船横对冰山的时候,他们听到了来自海水深处沉闷的响声,而且那响声以迅疾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响。他们往左舷望去,只见一股犹如岩浆似的碎冰流,其中翻滚倒立的冰块至少两英尺之高,整个宽度好似一条小河,从东南偏东方向朝他们铺天盖地压过来。这是一波激潮,也就是自海洋底部海床升腾而来的一种洋流现象,激潮撞入大量的浮冰堆里,并以约三节的时速推着浮冰堆向前冲去。
恐怖的洋流
沙克尔顿坚信,始终不离不弃地聚在一起是他们能够保证自身安全的唯一机会。
不离不弃
片刻之后,这条船迎头撞上一个未被发现的巨浪,接着海面在船底裂开,船瞬间跌入黑暗的深渊。
沃斯利决定再次冒险升帆。他将“多克尔号”左冲右突地带进了风口之中,并尽量使船且行且贴近风口附近,这样他们在多多少少向前进的同时,也受到惊涛骇浪的夹击。他凭着在大海上闯荡了二十八年的所有本事,终于将“多克尔号”推到目前这种相对有利的位置,但是船却几乎马上就要失控了。更为严重的是,船身由于越来越多的进水而变得运动迟缓。本来躺在船底的奥德-利兹,此时也一下子坐了起来。他似乎猛然意识到,船正在下沉,于是抓起一只罐子就开始往外舀水。齐汉姆也跟了过来,他们俩一起发了疯似的从船里往外舀水泼出。随着时间推移,“多克尔号”重新轻装浮上海面。
他们在船上已经连续待了足足五天半了,这期间几乎所有人都对沃斯利刮目相看。过去,大家都认为他好激动,性情不羁,甚至没有责任心。但是,现在这一切都彻底改变了。在过去的这些天里,无论是作为整个船队的领航,还是实际指挥驾驭一条小船,他都展现了惊人的超凡能力。全队上下无一人能出其右,他也因此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崭新的形象。
通往大象岛的航程
第五部分
就在这时,太阳出来了。他们的脸在阳光里显得死一般惨白,那是因为他们都已筋疲力尽,而且还有冻伤,更不用说每个人一直都是浑身湿透。他们眼睛周边的黑圈是那么深,以至于看上去就好像眼睛有点塌陷进去似的。格林以最快的速度备好了一些牛奶,每个人的马克杯里都倒得满满的。他们几乎都是在牛奶还滚烫的时候就一饮而尽,那牛奶的热传遍全身上下,使他们的神经感到酣畅淋漓,仿佛周身的血脉瞬间被暖化,重新开始在血管中奔流。
终于到了大象岛
这一天是4月20日,一个唯一的原因使之变得不寻常,那就是沙克尔顿终于正式宣布了人们长久以来一直梦寐以求的一件事。他将带领一个五人小组,乘“凯尔德号”前往南乔治亚岛寻求救援。
等沙克尔顿正式宣布他的决定之后,麦克奈什和马斯顿就立刻开始拆除加钉在“多克尔号”上的船板,以便用来为“凯尔德号”打造甲板。
准备排小分队去南乔治亚岛求救
沙克尔顿和王尔德彻夜交谈,所涉及的话题总有近百个之多,从如果救援队不能在合理的时间里赶到该怎么办,一直到如何分配烟叶。等到再也没有更多的事可讨论时,沙克尔顿在自己的日志本里写了一封信,并把这封信留给了王尔德
安排留下的人
早餐的大部分时间,队员们都站在那儿讲着笑话。前艏楼船员们提醒麦卡锡在航行途中千万别把脚弄湿了。沃斯利得到的警告是,等重返文明之后不要一口气吃得太多;而克林则被大伙逼着表态,要为探险队其他人在被救之后留下一些姑娘。其实,空气中弥漫着的紧张是显而易见的。两组人员都明白,这也许就是他们最后的诀别了。
仿佛是最后的诀别
5月25日,即“凯尔德号”出发后的一个月零一天,赫尔利这样写道:“天气:飘雪,风从东方来。我们周遭尽是冬天般的环境,这预示着我们所能想象的极端恶劣和悲凉的前景。所有人都只能逆来顺受,眼巴巴地看着冬天逼近。”
夜里起来到茅屋外方便一下这档子事儿,也许就是他们生存中最不和谐的一面。一个人不得不借助那一小盏海豹油灯的微光,在睡了一地的人当中摸索出去的路,而那盏油灯也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才一直点着的。从物理学上说,要想不踩到别人的身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接下来,就是钻出茅屋的小门了,然后迎接你的或许就是几近暴风雪等级的恶劣天气。通常情况下,几乎没有人肯涉足屋外。外面石子儿和冰碴在黑暗中狂飞暴走,看也看不清。与其面对如此境况,队员们倒宁肯最大限度地控制自己的膀胱。
王尔德再也受不了这巨大的压力了,于是他就用一个两加仑的汽油罐做成了晚上起夜用的夜壶。使用夜壶有个规矩,那就是谁最后将夜壶里的尿液高度提升到离罐口不足两英寸,他就得拎着夜壶到外面去倒掉。所以,现在如果有人内急,而外面的天气又不好,他就会睁着眼睛躺在那儿等,直到另有别人走过去用夜壶,他就可以听声音来确定夜壶里到底还有多少空间。
留下来的人,上厕所都很痛苦
第六部分
船舱里的水间隔不久就必须抽干,通常是每班值守两到三次,每次抽水还得两个人才行,即由一个人操控抽水的压杆,另一个人则把住水中那一直插到船底的冰冷的黄铜管。即使戴着手套,紧紧把住铜管的那个人的双手也会在五分钟之内就被冻得发麻,于是两个人就频繁地相互调换位置。
但是,无论他们采取何种姿势,不管是坐着、倚着还是躺进睡袋里去,同船的颠簸相抗争是永远也不会停止的。放在船底的两千磅重的压舱石,使“凯尔德号”的任何动作都特别剧烈,一有海浪涌来就会猛地往上跃起。沃斯利认为,船的压舱石装得太多了,他提议沙克尔顿扔掉一些石头。但沙克尔顿却持一种显而易见的谨慎看法。要想检验沃斯利是否正确,唯一的办法就是扔掉一些石头,但扔了就永远也捡不回来了。沙克尔顿觉得,与其冒将船减得过轻的风险,还不如继续忍受船的剧烈颠簸。
去南乔治亚岛的航程
第七部分
沙克尔顿一边坐在岩石上等待天亮,一边努力思索,终于得出结论,与其航行到利思港,倒不如就留在岛的南面,然后派三个人从陆路去北边搬救兵。如果是走海路的话,大概要先绕过岛的西端,再沿着北边的海岸航行,总里程要超过一百三十海里。要是走陆路,直线仅区区二十九英里的距离。这两种方案之间的唯一不同就是,在四分之三个世纪里,尽管一直有很多人来到南乔治亚岛,但迄今还未有一人横穿过这个岛,理由很简单,因为这根本办不到。
南乔治亚岛上的山峰高度都不到一万英尺,按照登山的标准来看这算不上高。但是,岛的内陆则被专家这样形容:“锯齿状的逆断层横贯整个崎岖嶙峋的山脉隆起,并且错综凌乱地一直伸向北海的冰川。”一句话,根本无法通行。
最后他们决定轻装上路,甚至连睡袋都不带。陆路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将带上自己那份三天定量的配给和饼干。另外,他们还要带上一只满装的汽化煤油炉,其中的煤油足够他们做六顿饭之用,还要带一只煮东西的小锅和半盒火柴。他们还带有两个指南针、一副双筒望远镜和五十英尺连接在一起的绳子,以及木匠的那把可能会当冰镐派用场的手斧。唯一经过沙克尔顿特许的奢侈物件就是沃斯利的日记本。
到了南乔治亚岛,还要横穿整个岛
他们已经累得到了崩溃的边缘。他们在岩石后面找了一小块可暂且栖身的地方坐了下来,三人伸出臂膀紧紧搂在一起取暖。沃斯利和克林几乎立刻就睡着了,沙克尔顿自己也一个劲儿地点头打瞌睡。突然,他猛然抬起头来。常年在南极探险的经验告诉他,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如果就这样睡过去,很有可能就被冻死了。他挣扎着硬挺了漫长的五分钟没睡,然后又叫醒另两人,告诉他们说,你们已经睡了半个小时了。
不能睡着
他们来到瀑布的边沿,俯身探望。这里的落差大约有二十五英尺。但这却是唯一的出路。那道沟壑来到这里就已然有了峡谷的宽度,两则也是直上直下,根本不可能有路径可以下去。现在唯一可行的就是从这道岭上翻过去。他们费了一番功夫,找到了一块巨大的砾岩,足以吃得住他们三人的重量。于是,他们将绳子的一头拴在巨石上。三个人全都脱掉了巴宝莉外衣,然后用这些衣服分别将手斧、烧饭锅以及沃斯利的日记本包裹起来,然后朝旁边掷落。
跳下瀑布
当他看见这三个人,他倒退了一步,脸上现出不可思议的表情。他完全惊呆了,沉默了好一阵儿才开口说话。“你们到底是谁?”瑟勒终于问道。中间那个人往前走了一步。“我名叫沙克尔顿。”他用极平静的声音说。
又是一阵沉默。有人说,瑟勒转过头去,哭了。
终于到达
尾声
“我们今天的跋涉要容易得多,也从容得多。我们个个身体健壮,还有雪橇、帐篷、充足的食物和大把的时间。我们当然也会另辟蹊径,但总是从容不迫且肯定有机会向前突进。我们对路上的危险也是择其轻者而从之,只接受可以分析应对的风险。我们成功与否都不承载任何人的生命之托,除了我们自己的。我们走的是高路。”“而他们,沙克尔顿、沃斯利和克林……却走了低路。”“我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但也许他们别无选择:三位生逢南极大探险英雄时代的男子汉,仅凭维系他们的一根五十英尺长的绳索和一把手斧就横越了南乔治亚岛。”
难以想象靠一根绳子和手斧横穿南乔治亚岛
当天晚上,举办了一场非常简陋的招待会,被沃斯利描写为“大房间里挤满了船长、大副和水手们,人们抽烟弄得满屋子烟雾腾腾”。四位白发苍苍的挪威老船长走上前来。他们的代表用诺尔斯语发言,由瑟勒翻译。他说,他们在南极海域已经航行了四十多年,他们一定要和仅凭一条二十二英尺长的小船就穿过了德雷克海峡,从大象岛来到南乔治亚岛的这几位好汉握握手。
都要来看看用小船穿越德雷克海峡的英雄
此时是8月3日,自从“凯尔德号”驶向南乔治亚岛以来,已经差不多有三个半月了。随着之后一系列营救行动的接连失败,沙克尔顿的心情变得益发焦急起来,就连沃斯利也说,他从来也没有看到过沙克尔顿如此心急如焚。他锲而不舍地坚持向远在英国的政府呼吁,希望能派出一艘合适的破冰船来冲破冰坂的封锁。现在英国政府的回应来了,1901年曾载着司各特前往南极大陆的“发现号”终于从英国起航了。但是,还得等好几个星期这船才能抵达,沙克尔顿可没有那个心情在这儿什么也不做地干等。
于是,他又向智利政府申请租用一艘古老的海上拖船——“叶尔秋湖号”。他承诺绝不会将此船驶入任何冰区,因为此船的船体是钢结构的,而且其适应海上气候变化的能力值得怀疑,从而更别提冰坂什么的了。他的请求获得批准,“叶尔秋湖号”于8月25日启航上路。这一次,一切都顺风顺水。
终于有船回去救人
麦克林回到茅屋,把布莱克波罗拉起来靠在自己的肩膀上,然后将他背到王尔德附近的一块大石头上,让他也能亲眼看到这扣人心弦的场景。船越开越近,在离岸只有几百码的地方停下了。岸上的人们看到,从小轮船上卸下了一条小船。先是有四个人下到小船上,紧接着的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那个强壮而方正的身影——沙克尔顿。刹那间,欢呼声响成一片。是啊,岸上的人们太激动了,许多人咯咯地傻笑着。
王尔德力劝沙克尔顿上岸,别的不说,至少也该来看看他们把那茅屋加固得有多好,他们可是在里面度过了漫长的整整四个月呢。但是,尽管笑容可掬,一脸轻松,沙克尔顿却还是显然十分心急,只想赶紧离开这里。他拒绝了王尔德的请求,督促大家以最快的速度抓紧上船。
其实,根本无需任何催促,他们个个争先恐后地从岩石上跳进小船里去,想也不想就把所有的私人物品全都留在身后,而一个小时前那些东西还是那样不可或缺。
大家着急上传
麦克林写道:“我待在甲板上,看着大象岛渐渐远去……我还能看见我那巴宝莉[大衣]依然飘扬在清风中的山坡上,毫无疑问,它还将继续在海燕和企鹅的惊叹中翻飞下去,直到哪一天被我们所熟悉的暴风撕成碎片。”
所有物品都留下来
****
最近喜欢的诗文
《熬:极地求生700天》
船正在解体,不是一下子,而是一点一点地分崩离析。上千万吨重的冰块正向船的前后左右挤压过来,命悬一线的船在痛苦中发出悲鸣。船的框架、铺板,还有硕大的龙骨大梁,大多足有一英尺厚,也扛不住急速增高的毁灭性压力而发出阵阵尖啸。那些横梁再也经受不住巨大张力的撕扯,一根根地崩断,发出大炮开火似的轰响。
沙克尔顿的弃船命令,不仅标志着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南极历险的真正开始,也注定了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的一次南极探险计划的最终命运。大英帝国穿越南极探险队的目标,一如其名所示,就是要由西向东横越整个南极大陆。
此次探险的规模空前绝后,有件事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那就是自沙克尔顿失败之后,整整四十三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人尝试过横越南极大陆。
麦克林回到茅屋,把布莱克波罗拉起来靠在自己的肩膀上,然后将他背到王尔德附近的一块大石头上,让他也能亲眼看到这扣人心弦的场景。船越开越近,在离岸只有几百码的地方停下了。岸上的人们看到,从小轮船上卸下了一条小船。先是有四个人下到小船上,紧接着的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那个强壮而方正的身影——沙克尔顿。刹那间,欢呼声响成一片。是啊,岸上的人们太激动了,许多人咯咯地傻笑着。
****
个人微信公众号,请搜索:摹喵居士(momiaoj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