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色·戒》: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张爱玲的小说有很多情节,可以直接拿来拍电影。
《金锁记》里有这样一段:镜子里反映着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
再定眼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成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岁。
从一个情景不留痕迹地过渡到另一个画面。这转换之中,又暗藏时光和情节的变化。
《色戒》这部电影很还原原著,剧情开始的情节和易太太麻将桌周围的环境都是小说里的描写。我建议大家看看原著,篇幅很短,回味很远。
《色戒》简单来说就是一群大学生用美人计刺杀汉奸,但最后美人爱上了汉奸丢掉性命的故事。
没看过原著小说的观众会奇怪,王佳芝为什么在最后关头放走了易先生?同时也忍不住细想:她是什么时候爱上易先生的?否则怎么可能为了他连国家大义和性命都不要。
故事采用倒叙的方式,依照在咖啡店等易先生一块去买戒指的王佳芝的回忆,串联起一个个片段。
此时的易先生差不多对王佳芝卸下了防备,走进早就埋伏好的首饰店,等于羊入虎口,就差那么一丁点。
一念之间,王佳芝说:“快走。”

刀尖上行走多年的易先生立刻明白是什么意思,几乎来不及反应就逃了出去。电影镜头再现了书里的描写:一推门,炮弹似的直射出去。
王佳芝不知道放走易先生是什么后果吗?她知道。
即使易先生再有权利保下几个人,但以他的处境:本身就是做特务的,却让一个线人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活动了两年,甚至成为了枕边人。
这在职场上还怎么混?以后的工作还怎么做?所以,王佳芝这些人的结局只有一个。
既然如此,王佳芝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突然就不忍心了?
原著里写道,王佳芝在易先生盯着她手上的钻戒时突然意识到:“这个男人是爱我的。”
她在一瞬间决定放走这个给了她爱的男人,同时断了自己的路。此时的易先生在她眼里不再是卖国贼大汉奸,只是一个爱她的男人。
仅仅因为被爱,就为一个男人舍弃一切?这不像是张爱玲笔下的女人。她笔下的女人,是会有私心的。
王佳芝为什么会爱上这么一个看上去只是对她的身体感兴趣、又矮又胖的老男人(原著小说中易先生的形象)?
有分析说《色戒》电影里易先生和王佳芝的几处动作戏,是两人感情变化的外现。从一开始的戒备到彻底地接受。
易先生在后来,对王佳芝也是有真情在的。

虽然小说里没有特别描写,但电影有一个画面提到王佳芝在兄弟姐妹众多的家庭中是没有地位的。
这样的成长环境下,不可能有多被重视,顶多作为一个念几年书、嫁个差不多人家,还能帮衬母家的女孩培养。
童年时期比较缺爱的人,遇到一点温暖和爱便很容易破防。王佳芝就这样被易先生一点一滴的好打动。
其次是社团几个同学的冷漠和背叛,让她灰了心。
作为戏剧社的台柱子王佳芝,暗恋着学长邝裕民。邝裕民他们提出这个美人计的时候,王佳芝没有拒绝,甚至很高兴。
王佳芝可以说是为了邝裕民才参加的这次行动。在她的价值观排序里,情在义前面。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越来越失控。
王佳芝被设定以一个已婚主妇的身份去接近、勾引易先生,但当时的王佳芝没有过性经验。小组内部背着她推出一个人,说就他有经验。因为这个人出去嫖过。
失落和愤恨,她想着哪怕是跟邝裕民也好啊,但是邝裕民什么话都没说。事情已经走到这一步,只能继续。
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切都是无常且没有定数,王佳芝也随波逐流。好像生活唯一的目标和意义就是扮演麦太太,做易先生的情妇。

虽然明知道是扮演,却多少收获了一点真实感,甚至一点真情。
一边是完全不在乎她,甚至只把她当工具的旁观者。一边是一个实实在在讨好她需要她的男人,虽然这讨好只是他惯用的方式,虽然她只是他的其中之一。
《色戒》原著中提到美人计最初定人选的时候,首选是生意人家的少奶奶,但是如果真找这么一个少奶奶来,担心她没有国家思想,参与不了这类报国行为。所以一清二白长得又好看的大学生王佳芝就是最佳人选。
但是没想到,王佳芝最终却成为了那个没有国家思想、眼中只有、只剩情爱的小女人。
她要的,不过是乱世中的一点慰藉和真心。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十七亚,欢迎关注。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