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版书精读连载】【精读连载】减法哲学 抛开阻碍成功的41种想法 第1期
上下关系忍耐
完美主义
安定感
利益得失
付出与回报
・・・・・・
看似正确,理所当然的道理,或许正是阻碍成功的绊脚石。
那些能力和自己并无太大差距的人,为什么可以步步高升,进入一个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世界呢?
・日本一位屋顶修理公司的精英社长具有恐高症。
・在夏威夷拥有最大免费报纸发行商的知名社长,自己却没有英语洽谈的能力。
・某大企业传奇王牌销售员,自述自己患有无法解读他人情绪的学习障碍。
但是,这些并不阻挡他们的成功。
那是因为他们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放弃他们不擅长的事。
想要让人生更加顺遂,重要的并非「增加什么」,而是「清理自己」。
很多人都会藉著获取证照、增进自己的技能等方式来试图改变自我。可就算不转职、不特意增强能力,只要抛下一些「固定观念」,无论是谁都能乘著眼前的上升气流,轻盈地抵达另一个世界。
这本书主要从6个方面,给出了41个该抛弃的想法。
一,抛弃“无益的做法”
二,抛弃“理所当然”
三,抛弃“固定观念”
四,抛弃“扮好人”
五,抛弃“得失”
六,抛弃“心理坏习惯”
今天我们为大家拆书,解说第一章 抛弃“无益的做法”中的4个该抛弃的想法。
- 照章行事以免挨骂的“聪明选择”
- 顺手的做法,管理的做法
- 别人怎么交代就直接照做的态度
- 从奋力投入得到的充实感

01
作者简介
伊庭正康
●──1969年生于京都。1991年进入人力银行瑞可利(Recruit)集团,从超过4万次的登门销售中学习到「别做多馀的事,全心投入能创造成果的部分」,运用此一策略在销售岗位上大展身手。在销售及管理两部门四度荣获年度全国顶尖员工奖,总计受公司表扬超过40次,升任营销经理。后来在30多岁就任FROM A CAREER公司总裁职位,年纪轻轻便担任过各项要职。
●──2011年,成立经营企业培训课程的RASISA LAB公司。为提倡彻底找出
工作上的多馀行动、成见及心理障碍并加以抛弃,是想在短时间内创造压倒性成果的重要关键,亲自向各种行业举办一年超过200次的集会(营销培训、营销领导者培训、谘询、演讲),并担任压力因应训练师协助商务人士强化心理韧性。
●──诸如「由于是划掉多馀事项而非增加处理事项,可轻鬆做出成果」、「具体地解说技术知识,效果将直接反应在成果上」、「仅靠参与就能提升动机」等等,他所提倡的观点获得各行各业莫大的支持,培训课程的顾客回头率高达95%。
02
该抛弃的事1--照章行事以免挨骂的“聪明选择”
有些人为了免于受到责难,因此选择“照章行事”,绝不会做得比上司交代的更多。
刻意不去挑战缺乏自信的事,如此一来就不会失败,也不会挨骂。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聪明的选择”。
坦白说,这样的态度落在旁人眼中会解读成“消极”。而社会的环境并未轻松到连消极的人也得到回报的程度。
哪怕很可能被打回票,能够积极提方案的人更受欢迎。
所以要学会“一公分的多管闲事”。
我们会发现,那些只是对客户的要求唯命是从的策划或销售,并不会做出惊人的方案,有时候甚至因为太中规中矩导致客户流失。
然而,那些明明客户没有要求,也明知会被打回票,依然不断的为客户提供个人真心认为良好的方案的人,更容易受到客户赏识,争取到合作的机会。
其实我们应该害怕的并非是“受到责难”。
我们应该恐惧的是,被他人贴上消极的“标签”。
要相信,机会总会是在“那一公分以外的地方”。

03
该抛弃的事2--顺手的做法,惯例的做法
时代的变化快的近乎残酷。无论做任何事,不断淘汰过习惯的方法更能换得大幅的进步。
司马辽太郎的名作《龙马行》中描述的龙马,见风转舵的速度之快,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比如,书中有这样一幕场面。
幕末,在土佐藩流行佩戴长刀。身为剑术高手的龙马,如此建议一位佩戴长刀的朋友:
“比起长刀,短刀更加实用。”
经过一段时日,龙马与那位朋友再次相会,他将长刀换成了短刀。不过龙马断言到:
在手枪面前,连短刀都排不上用场了。以后是手枪的时代。
又经过一段这日子,再和朋友相逢,朋友把武器换成了手枪。结果,龙马再次说道:
现在不是拿手枪战斗的时候,以后必须对世界有所认识。
这本书中描述的龙马,其实就是以在日本被称为维新前三杰之一的坂本龙马为原型的。而坂本龙马对后来的明治政府产生重要影响力的政治人物,正是因为他不拘泥于自己的成功模式,持续断然抛弃旧方法吸收新知,才能在短短10年内成长为足以撼动日本的存在。
所以,回归到我们自己身上,如果近1,2年完全没变更过工作方式,只用习惯的老方法做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在做无用功。
隔壁部门业绩出色的同事的工作方式,其他公司成功人物的做事方法,书上记载的做法,什么都可以,尝试新的工作方法。
只需稍微尝试,模仿那些人,然后调整成符合自己个人风格的方式。
想得到成果,就别拘泥于过往的成功模式。

04
该抛弃的事3--别人怎么交代就直接照做的态度
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销售额是顾客感谢的总和,这句话套用在自己身上,也同样适用。
用年薪来比拟的话,可以将年薪当做是这一年来所获得的“感谢总和”。
如果想将同一个工作的年收提高,就必须在现在的工作中,从客户或者认知公司这里收到更多的“新的感谢”。
所以,即使工作很认真,倘若别人交代什么就直接照做的话,是无法啊啊啊提升年薪的。
如何做呢?
在每一个任务里加入“令对方心怀感谢的因素。”
美国组织心理学家亚当・格蘭特(Adam M. Grant)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著作《给予:华顿商学院最启发人心的一堂课》中如此写道:
一心只想着“索取(个人利益)的人,收入有逐渐减少的倾向。”
另一方面,注重双方互利互惠的人,收入则有主见增加的倾向。
至于那些时间“给予”的人(当然是在适当的持续“给予”的情况下),有许多人都成为了富豪。
听起来似乎很难,但是落实到工作中的细节,其实并非那么那么难。
比如,比截止日期提前3天送出资料,让对方有更多时间核对内容。
开会的时候,比别人提早几分钟,看看会议室缺点什么。
这些小地方累积起来,旁人对你的感谢总量将会增多。接受到的那些感谢心意的上司就会考虑给与你新的机会,你的收入也会逐渐增加。
工作时随时以“增添附加价值”为目标,收入就会自然增加。

05
该抛弃的事4--从奋力投入得到的充实感
有一门学问成为正向心理学,其主旨是研究该怎么做,才能令人过着朝气蓬勃的生活。
在正向心理学中有一项有趣的见解,有些人越是努力投入繁重的工作,变越发精神亢奋。越铆足全力奋斗,当事人就产生越多的充实感,看似进入了一个正向循环,但是实际带来的成果却不成正比。
如果想要脱离这种“沉醉于忙碌中”的状态,需要转换模式。
要努力,但不奋力去拼。
“努力”和“奋力投入”两者之间有着重大的差异。
努力的目的,毋庸置疑是“获得成果”。
可奋力投入的目的却非如此,其实只是“想要得到安心感”而已。
所以那些人才会忍不住去做,因为一停手就会感到不安。
人们很难脱离这种沉醉状态,其最具代表性的行为便是加班。
有一个好方法能帮助我们从沉醉的状态中清醒,那就是从“不同的观点审视自我”。
比如,在下班后去上英语会话课,和补习班里的外教交谈,你就会发现,跨越国境工作比想象中简单的多。
或者阅读也是个方法。走到你平时不逛的区域,拿起一本你不熟悉的书翻一翻。
当你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交流,或者通过阅读,了解到世界之大,就会发现自己感觉不安的事是多么的渺小。
这样,你就不会因为不安和焦虑而无法脱离沉醉状态了。
认清奋力投入与努力的差异,即可获得压倒性的自由。

05
下一期
下一期,我们将为大家继续拆书,继续学习更多减法哲学哦!
如果你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也别忘了分享给你的好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