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念那个抑郁症女孩》
谨以此文,送给曾经温暖过我的女孩。 如果还能重逢,我想对你说:“快乐没那么重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就好。" 2020年9月12日晚,央视网设置的话题#抑郁症成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成为了微博热搜第一位,阅读3.8亿次,讨论4.3万,隔天阅读数达到4.4亿。
微博话题#抑郁症#阅读5.9亿次,讨论52.5万。 世卫组织估算,全球共约3.5亿名抑郁症患者,作为一种常见病,抑郁症已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 从前觉得“抑郁症”离我们很远,现在离得近,却发现“抑郁情绪”和“抑郁症”不是同一个概念。 不管如何混淆,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唉,你就是想太多,不要胡思乱想了。” “你真的太悲观了,难道就不能快乐一点?” “你不要总是跟自己过不去。” “抑郁症”好像是一个见不得光的词汇, 谁碰上它就必定是一副丧气,绝望的模样。 大一那年,我遇到了一个很善良的女孩。那晚我被室友的小仓鼠吓哭,一个人跑到了宿舍门外偷偷抹眼泪,平复情绪。 她从对面的宿舍走出来,湿漉漉的长发搭在她的肩上,她拿着一块白色毛巾轻轻地擦干头发。与她眼神交汇时,她安静地看着我流泪,沉默不语。后来,她小心翼翼地走到我身旁。 “你还好吗,遇到什么事情了?” “我被一只小仓鼠吓到了,有些害怕。” “你好可爱啊,竟然会被小小的仓鼠吓哭, 没关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害怕的东西。” 随后,她便笑着跟我谈论起她害怕的事物。 我们谈论了许久,后来她走进了房间,再次出现时,她递给了我好看的花束和甜甜的糖果。 我们就这样认识了。 随后的日子里,我们遇见彼此会笑着打招呼。 我们一起泡书店,一起分享趣事和烦恼。 后来,当我忙着奔走于书店,培训班或是做兼职。我发现,我的世界不再有她的身影。 长大后,发现世界上最容易的事就是和人失去联系。 我向她室友询问她的近况。 得到的却是一句冷冷的回答:她转学了。 我失落地站在原地。“转学为什么不告诉我?连招呼也不打一声。” 我有些生气,也十分担心,心情很复杂。 直到大三,我参加学院新校区搬迁志愿者活动。有一个夜晚,我听见对床室友和其他女孩在谈论班上一个已转学的“抑郁症”女孩。 “她会暴躁地冲进人群,超着那些对她指指点点的人挥舞,然后再疯了似地逃离。” “你们看到她脸上满脸愤恨的表情了吗,超级吓人。” “听说她还有自杀的念头,之前辅导员把她爸妈叫到学校了。” 出于好奇,我询问了她的名字。 当她们念出她的名字时,我震惊了,为什么会是她? “她很善良,也很温暖,一定不是她。” 忽然间脑海里全是有关她的记忆。有一天,她无意间跟我提及,她每天要吃很多的药才能睡得安稳。没等我细问,她便笑着说:“我没事的,只是身体不太好。” 如果我当时敏感一些,进一步询问她的药物或是近期的烦恼,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在我心里,她始终是那个温暖阳光的女孩。 究竟遇到了什么事呢?难道她只愿意独自承受痛苦吗? 那晚我失眠了,躲在被子里偷偷地给她打电话。一遍又一遍拨打,依然无人接听。 我们终究还是失散在彼此的世界里。 但愿,在我看不见的地方, 有人能够对她温柔以待。 她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 至于快乐,真的没那么重要。 写在最后, 或许那些温暖,柔和的脸庞之下藏着悲观与消沉。或许你身旁那个温暖爱笑的男孩/女孩,被一条叫做“抑郁症”的黑狗缠着不放。 TA努力挣脱,却无法获救,就像一瓶摇晃了无数次的香槟,却始终无法打开那个瓶塞。 当我阅读完BBC心理健康专栏评论员瑞秋·凯莉的著作《我的抑郁症好了》,我找到许多方法帮助身边情绪陷入低迷或是抑郁的朋友。 缓解压力的方法,是在忙碌的间隙做一项“专注活动。” 1.坚持每天写下【幸福日记】,记录每个温暖的日常瞬间。 2.寻找“彩虹色食物”,开启一种食物带动情绪的新疗法,用亮色食物去填满餐盘。 3.每天花三十到四十分钟做冥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关掉手机,允许任何想法进入大脑,不加批判,只留意每次呼吸。 喜欢运动的朋友可以在跑步,游泳,健身等活动中释放压力。喜欢音乐,绘画、摄影的朋友也可以通过各种爱好去丰富生活。我不知道你喜欢哪一种方式,但请记住:学会放松真的很重要。 我想念那个“抑郁症”女孩,也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和挫败,都能好好爱自己。 “小小的、默默的善行不会得到世俗意义上的荣耀,但对那些感受过的人来说,却意味着整个世界。” 你看,太阳会照常升起。 希望会留下,抑郁会消失的。

© 本文版权归 Serendipit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