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想法有意义吗
我想每个人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多多少少的体验与感悟,我就是这样一人。然而每当我思绪万千想要写一点东西甚至挥斥方遒的时候反而有种兴之所起又不知所言的感觉。况且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我这样的文化沙漠也实在是不能给我写的东西增色多少,纵使心中万千沟壑也最后还是汇成两个词:WOC,NB。有时候还得好好想想用词对不对,毕竟有些词用今天的视角来看其实不是它原来的那个用法,就比如高考语文里边那些折磨人的词语分析。非得想要准确的描绘心中的那个混沌的想法也总感觉免不了有种扭曲变形还强行附庸风雅的感觉。今天蓦然回首突然发现上次能够从没有功利性的写点东西的冲动一直贯彻到能够真的写点东西出来还是初中的时候。还记得那是一场比以往来得更晚一些的初雪,作为一个陕北人时隔一年终于又迎来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时节,精神的愉悦激发了未来的大文豪的创作灵感,很快一篇咏雪大作就完成了。虽然那篇作文现在都不知道撂倒哪个角落里去了,但是当时那种写作的满足感和所有室外东西的表面都因为有一层蓬松的雪而导致的那种就像超大室外录音室的感觉深深刻在了我的记忆里。后来再也没有写过哪怕稍微能够称得上“有点东西”的东西当然也不能全部甩锅给高考体系。归根结底还是要归结到自己的自卑和惰性吧,认真一点写东西输出一点内容确实还是要消耗一点精力的。作为一个从小到大性格中等,外貌中等,成绩中等,家庭条件中等的来自西北小县城的一个小学生,我也不觉得自己的见识能比谁深刻到哪,文笔就更不用提了。我写的东西没什么用吧,观点有什么见地吗,人家谁谁谁都还没有发表看法,哪轮得到你高谈阔论指指点点?我总是这么想。

但是现在这么一想吧为什么写的东西就要有用?本来大家生活就够累了,你自己以为你站到天安门前的广场上给来来往往的人观摩,其实对大家来说那就是随便在任意一个广场上偶遇到的罢了,能多瞟一眼那就已经算是安迪沃霍尔的“成名十五分钟”的亚种了。社恐不能带入到方方面面!而且往大了说一个(也许)“平均”的视角也是一个时代浪潮的切片,往小了说某一时刻哪怕不成熟的观点也能代表自己在当时特定情景下的所思所想。我们往往说当时要是怎样怎样就好了,要是时光倒流我肯定不会那样。但是受限于当时自己的见识、心胸,如果真再来一遍真的会有不一样的抉择吗,恐怕也不尽然吧。很多人都说男人是活在过去的生物,也有人说我是个非典型理工科。我一直是反对标签化的,正如哈利波特里面斯内普所说,人的思维不是一本本固定的书,而是一种更复杂的多的飘渺的存在,地藏经中的说法是“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在现在的我看来每个人都是航行在社会大潮中的一叶忒修斯之船,那即便是刻舟求剑那也是没有意义的吗。就算是当时选取了一个失败的坐标系,那对于我们自己本身这条”船“在不同的时间跨度下也是有参考意义的,更何况即便是仅仅就字面理解的对于”找剑的方法论“的探索那也算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很多时候大家翻起小时候的日记都感觉特别有意思哪怕当时记得仅仅是流水账罢了。那既然我现在也有点时间,也有点写一些想法的冲动,那为啥不现在开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有一点点就写一点点。如果总是拘泥于我写的结构怎么样,观点好不好,有没有暴露我的无知,那永远都不会有一个书面的经过稍微整理的观点想法的记录,当然也不会有将来的我嘲笑现在的我的浅薄的机会了。我也就那么一说那么一写,管他呢,走一步算一步,先整上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