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贾宏声,垮掉的理想
1956年,金斯堡的诗集《嚎叫》在旧金山出版。第二年,凯鲁亚克发表了他的小说《在路上》;再过了两年,伯罗斯的《裸体午餐》问世……
就这样,垮掉的一代形成了一种流派,并受到无数后世热血青年们的膜拜及尊敬。
他们愤世嫉俗,但又无可奈何;他们心存幻境,却总被现实击毙;他们相信理想,最后通常用毁灭完成殉道——毁灭自己或毁灭理想。
陌生的贾宏声
对那些喝着可乐看着好莱坞电影长大的一代,贾宏声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的跳楼可能换来的更多是好奇或点击率,甚至连媒体也要在贾宏声名字的前面加上“周迅前男友”这个头衔,来吸引读者的关注。
这是个娱乐压倒一切的时代,贾宏声哪怕用最极端的方式,都无法唤醒人们心里一点点的善意,何况理想这么容易遭人嘲笑的词语,只适合出现在《猜火车》这样的电影里,被当做马桶。
在贾宏声死后,大家开始集体围观吸毒带来的坏处,搬出专家学者谈论精神问题引发的后果,并再次确认摇滚青年和文艺青年是多么的不靠谱。
但这些跟贾宏声现在的死,有多少直接关系?
看过电影《昨天》的人应该知道,贾宏声不需要依靠毒品,也照样比世间大多数人活得有劲。哪怕如今死去,他仅活的43年,和大部分活到七老八十就泡在机关疗养院享受公费太阳的老干部们相比,他的灵魂至少能以每秒钟三十万公里的速度飞向宇宙深处,得以永久保存。
当然,熟悉贾宏声这个名字的人还是少得可怜,他是周迅前男友这个身份也没什么可避讳的,哪怕有人说他是个过气明星都不用觉得羞愧。
贾宏声活着的时候没在乎过这些,死了以后同样无所谓。
总有一天,当有人问起,中国当代有哪些人物活得特别牛逼特别闪亮,贾宏声是个绕不开的名字。
熟悉的贾宏声
如果要列举贾宏声的生平简历,只需要一点点资料就可以完成。
1967年生于吉林四平,1985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1987年凭借电影《夏日的期待》一举成名。之后连续主演了《银蛇谋杀案》《黑火》《周末情人》《极度寒冷》等影片,成为上世纪末内地最受欢迎的男演员之一。
1995年拍摄电影《日蚀》期间,贾宏声因为吸毒过量,出现幻视幻听等症状,被送往精神病院治疗。1998年接拍电影《苏州河》,他和周迅合作并展开一段恋情。2000年,导演张扬根据贾宏声的生活经历完成电影《昨天》,轰动一时。
只有对待生活的每个细节,才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贾宏声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比较敏感,有时会变得有点神经质,但我喜欢由此带来的痛苦。因为我不喜欢麻木,麻木是挺可惜的事情。”
我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贾宏声,但每次想到这个名字就觉得柔软并且温暖,虽然这么说真是够矫情的。
那么多油光满面的富人,手腕上戴着价格昂贵的佛珠玉器,满口的玄学妙论,以为自己可以从此心安理得高枕无忧。而贾宏声的存在,证明了这些道貌岸然的大傻逼们有多可耻——宗教有多高尚,这些人就有多猥琐。
“我在精神追求方面特别贪婪,有点过了。”这是贾宏声对自己的评价,就像他在电影《昨天》里表现出的——令人敬佩的偏执,还有对待家人的残酷。
痴迷的贾宏声
在贾宏声演过的众多电影中,确实像他自己所认为的那样,缺少一部代表作。在他死之前,最好的状态还没来得及呈现给大家看。虽然《昨天》是一部经典的作品,但这跟贾宏声的演技没多大关系,所以他始终在等待。
我们经常会从一些艺人口里听到艺术家这个名词,但事实上艺术家是一个动词,或者是一个形容词,它已经是一种公认的商业模式。
我从来没听过贾宏声自封为艺术家,艺术也没让他赚到什么钱,但他对艺术的痴迷,足够让那些艺术家们自惭形秽。当然我知道艺术家们脸皮都很厚,他们忙着套上艺术家的帽子四处赚钱,没有时间去觉得难为情。
岩井俊二在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有这么一句台词——是谁创造了摇滚乐?约翰·列侬!而在电影《昨天》里,贾宏声坚持认定自己是约翰·列侬的儿子吗,还有他模仿罗伯特·德·尼罗对镜拔枪的造型,现在想起来这是一个艺术疯子才会做的事情。适合出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或者八十年代的中国。
伯罗斯在去世的前一天,写下毕生最后几行诗:爱?什么是爱?纯天然的止痛剂。世间有什么?爱。
垮掉的一代早就在西方结束了,而后知后觉的我们,等到贾宏声死掉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曾经被我们推崇过的理想主义,也跟着他一起死掉了。
就这样,垮掉的一代形成了一种流派,并受到无数后世热血青年们的膜拜及尊敬。
他们愤世嫉俗,但又无可奈何;他们心存幻境,却总被现实击毙;他们相信理想,最后通常用毁灭完成殉道——毁灭自己或毁灭理想。
陌生的贾宏声
对那些喝着可乐看着好莱坞电影长大的一代,贾宏声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的跳楼可能换来的更多是好奇或点击率,甚至连媒体也要在贾宏声名字的前面加上“周迅前男友”这个头衔,来吸引读者的关注。
这是个娱乐压倒一切的时代,贾宏声哪怕用最极端的方式,都无法唤醒人们心里一点点的善意,何况理想这么容易遭人嘲笑的词语,只适合出现在《猜火车》这样的电影里,被当做马桶。
在贾宏声死后,大家开始集体围观吸毒带来的坏处,搬出专家学者谈论精神问题引发的后果,并再次确认摇滚青年和文艺青年是多么的不靠谱。
但这些跟贾宏声现在的死,有多少直接关系?
看过电影《昨天》的人应该知道,贾宏声不需要依靠毒品,也照样比世间大多数人活得有劲。哪怕如今死去,他仅活的43年,和大部分活到七老八十就泡在机关疗养院享受公费太阳的老干部们相比,他的灵魂至少能以每秒钟三十万公里的速度飞向宇宙深处,得以永久保存。
当然,熟悉贾宏声这个名字的人还是少得可怜,他是周迅前男友这个身份也没什么可避讳的,哪怕有人说他是个过气明星都不用觉得羞愧。
贾宏声活着的时候没在乎过这些,死了以后同样无所谓。
总有一天,当有人问起,中国当代有哪些人物活得特别牛逼特别闪亮,贾宏声是个绕不开的名字。
熟悉的贾宏声
如果要列举贾宏声的生平简历,只需要一点点资料就可以完成。
1967年生于吉林四平,1985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1987年凭借电影《夏日的期待》一举成名。之后连续主演了《银蛇谋杀案》《黑火》《周末情人》《极度寒冷》等影片,成为上世纪末内地最受欢迎的男演员之一。
1995年拍摄电影《日蚀》期间,贾宏声因为吸毒过量,出现幻视幻听等症状,被送往精神病院治疗。1998年接拍电影《苏州河》,他和周迅合作并展开一段恋情。2000年,导演张扬根据贾宏声的生活经历完成电影《昨天》,轰动一时。
只有对待生活的每个细节,才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贾宏声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比较敏感,有时会变得有点神经质,但我喜欢由此带来的痛苦。因为我不喜欢麻木,麻木是挺可惜的事情。”
我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贾宏声,但每次想到这个名字就觉得柔软并且温暖,虽然这么说真是够矫情的。
那么多油光满面的富人,手腕上戴着价格昂贵的佛珠玉器,满口的玄学妙论,以为自己可以从此心安理得高枕无忧。而贾宏声的存在,证明了这些道貌岸然的大傻逼们有多可耻——宗教有多高尚,这些人就有多猥琐。
“我在精神追求方面特别贪婪,有点过了。”这是贾宏声对自己的评价,就像他在电影《昨天》里表现出的——令人敬佩的偏执,还有对待家人的残酷。
痴迷的贾宏声
在贾宏声演过的众多电影中,确实像他自己所认为的那样,缺少一部代表作。在他死之前,最好的状态还没来得及呈现给大家看。虽然《昨天》是一部经典的作品,但这跟贾宏声的演技没多大关系,所以他始终在等待。
我们经常会从一些艺人口里听到艺术家这个名词,但事实上艺术家是一个动词,或者是一个形容词,它已经是一种公认的商业模式。
我从来没听过贾宏声自封为艺术家,艺术也没让他赚到什么钱,但他对艺术的痴迷,足够让那些艺术家们自惭形秽。当然我知道艺术家们脸皮都很厚,他们忙着套上艺术家的帽子四处赚钱,没有时间去觉得难为情。
岩井俊二在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有这么一句台词——是谁创造了摇滚乐?约翰·列侬!而在电影《昨天》里,贾宏声坚持认定自己是约翰·列侬的儿子吗,还有他模仿罗伯特·德·尼罗对镜拔枪的造型,现在想起来这是一个艺术疯子才会做的事情。适合出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或者八十年代的中国。
伯罗斯在去世的前一天,写下毕生最后几行诗:爱?什么是爱?纯天然的止痛剂。世间有什么?爱。
垮掉的一代早就在西方结束了,而后知后觉的我们,等到贾宏声死掉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曾经被我们推崇过的理想主义,也跟着他一起死掉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