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消失
他者的消失
韩炳哲
66个笔记
>>为原文,其他为感想,只记录一部分因为后部分开始看纸质书。
◆ 同质化的恐怖
后文:不是压制而是抑郁,但抑郁也可以是压制的后果。
>> 使其害病的不是退隐和禁令,而是过度交际与过度消费,不是压迫和否定,而是迁就与赞同。如今的病态时代标志不是压制,而是抑郁(Depression)。具有毁灭性的压力并非来自他人,而是来自内心。
>> 作为一种内部压力,抑郁引发自残行为动向。
>> 同质化的暴力因其肯定性而不可见。同质化的扩散日渐严重。自某一特定的点开始,生产不再是创造性的,而是破坏性的;信息不再是有启发性的,而是扭曲变形的;交流不再是沟通,而仅仅是言语的堆积而已。
>> 如今,感知(die Wahrnehmung)本身呈现出一种“狂看”(Binge Watching)的形式,即“毫无节制的呆视”(Komaglotzen)。它指的是无时间限制地消费视频和电影。人们持续不断地为消费者提供完全符合他们欣赏品位的、讨他们喜欢的电影和连续剧。消费者像牲畜一样,被饲以看似花样翻新实则完全相同的东西。如今社会的感知模式完全可以用这种“毫无节制的呆视”来概括。同质化的扩散不是癌症性质的,而是昏睡性质的。它并未遭遇免疫系统的抵抗。人们就这样呆视着,直至失去意识。
>> 虽然他者可介入同一者(das Selbe),促使抗体的形成。与此相反,梗死则源于过多同质化的东西,源于系统的臃肿不堪。
事实上社交媒体展现的从来不是双向的“社交”,是趋和,是站队或是贴标签,没有交流。
>> 同质化的恐怖(Terror des Gleichen)席卷当今社会各个生活领域。人们踏遍千山,却未总结任何经验。人们纵览万物,却未形成任何洞见。人们堆积信息和数据,却未获得任何知识。人们渴望冒险、渴望兴奋,而在这冒险与兴奋之中,人们自己却一成不变。人们积累着朋友和粉丝(Follower),却连一个他者都未曾遭遇。社交媒体呈现的恰恰是最低级别的社交。
>> 同质化的恐怖(Terror des Gleichen)席卷当今社会各个生活领域。人们踏遍千山,却未总结任何经验。人们纵览万物,却未形成任何洞见。人们堆积信息和数据,却未获得任何知识。人们渴望冒险、渴望兴奋,而在这冒险与兴奋之中,人们自己却一成不变。人们积累着朋友和粉丝(Follower),却连一个他者都未曾遭遇。社交媒体呈现的恰恰是最低级别的社交。
>> 数字化的全联网(Totalvernetzung)和全交际(Totalkommunikation)并未使人们更容易遇见他者。相反,它恰恰更便于人们从陌生者和他者身边经过,无视他们的存在,寻找到同者、志同道合者,从而导致我们的经验视野日渐狭窄。它使我们陷入无尽的自我循环之中,并最终导致我们“被自我想象洗脑”。
>> “某些事情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碰见了它,遭遇了它,被它推翻,被它改变。”其本质是痛楚。然而同者却不让人感到痛楚。
>> 时间性。
>> 知识是慢慢生长成熟的。
>> 打破时间上稳定的结构。
>> 即便是最大规模的信息积累——大数据,所包含的知识也十分有限。
>> “被人类注视着,就好像被爱引导着,认识到了它们的存在,并由此得到了救赎一般。”
>> 如果一朵花内心充满存在感,它就不会有被注视的需求。可见它其实是缺乏存在感的。
>> 全球化交际只允许相同的他者(gleiche Andere)或其他的同者(andere Gleiche)存在。
>> 切近(Nähe)和疏远(Ferne)是辩证对立的。消除了远并不等于产生了近,相反,这恰恰摧毁了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完全的无差别性。切近和疏远彼此渗透交织,一种辩证的对立将二者紧密相连。
>> 所谓辩证的对立在于,事物恰恰是被其对立面、被不同于它本身的他者赋予生机与活力。如无差别性这般全然的肯定则缺少这种活力。
>> 数字化的无差别性消除了切近与疏远的所有表现形式。一切都是同等的近或同等的远:“痕迹与光芒。痕迹是近的现象,留下多少痕迹就表明可能到达多远。光芒是远的现象,造成多大影响就表明可能离你多近。”
>> 数字化的透明社会使世界失去其光芒和神秘属性。
>> 色情片的视觉效果那样,超近距离和过度感光破坏了所有能散发光芒的距离感,然而,正是这种距离感才造就情欲本身。
>> 满屏满眼皆是荒淫。
故事性
>> 人们无法用赤裸的肉体去嬉戏(spielen)。嬉戏需要一种幻想、一种非真实性。
>> 色情片画面中赤裸裸的真实没有给嬉戏、给诱惑留下一丝余地
>> 同质化的滋长是一个“充盈着空虚的膨胀体”。他者的消失营造出充盈的空虚。
>> 在空洞、单调而昏钝的消费与功利型社会中,他显得孤独、迷茫、百无聊赖。他失去幻想,他毫无方向。
大潮流就是“每个人都想与众不同,要做出自己的选择”,但最后ta们所做的其实是为随大流行为戴上一个“我自己的决定”的帽子,我们难以分辨ta们究竟是在随大流还是真的遵守了自己的内心向往,已经很难方便,真真假假。但也行这些话语就不重要,更重要的事你的行为。
>> 克隆人遍布整个世界,而矛盾的是,每个人又都想与众不同。
>> 克隆人遍布整个世界,而矛盾的是,每个人又都想与众不同。
>> 她是作为爱欲而存在的他者。
>> “我们就是被不知名的力量操纵的牵线木偶,没有一丝一毫是我们自己!”
◆ 全球化与恐怖主义的暴力
>> 有一些恐怖主义事件,除了反映行事者的直接意图外,还指向了系统性的抗拒(systemische Verwerfungen)。
>> 驱敌行为掩盖之下的是有着系统性根源的真正问题。正是全球化的恐怖本身一手造成了恐怖主义。
>> 恐怖主义是独特性的恐怖对抗全球化的恐怖。
象征
>> 洛克菲勒中心的摩天大厦以其玻璃和钢结构外立面映射出城市和天空,而双子塔则不同,它们完全没有外侧覆盖层,没有与他者的关联。两座一模一样、彼此呼应的双子大楼形成了一个完全封闭的体系,将他者隔绝在外,将同者贯彻到底。恐怖袭击则将这一同质化的全球体系劈开一道裂缝。
>> 洛克菲勒中心的摩天大厦以其玻璃和钢结构外立面映射出城市和天空,而双子塔则不同,它们完全没有外侧覆盖层,没有与他者的关联。两座一模一样、彼此呼应的双子大楼形成了一个完全封闭的体系,将他者隔绝在外,将同者贯彻到底。恐怖袭击则将这一同质化的全球体系劈开一道裂缝。
>> 新自由主义这一概念的发明者亚历山大·吕斯托夫(Alexander Rüstow)
>> 金钱是一个很糟糕的身份授予者,虽然它能代替身份,让拥有金钱的人至少获得安全感和平静。然而,那些一文不名的人是真的一无所有,既无身份也无安全。因此,没钱的人就只好走进虚幻之境,比如成为民族主义者,这会很快给他一个身份。
>> 人们通过假想来构建免疫力,以获得有意义的身份。
>> 其实移民和难民也并非他者,并非会让人们真正感受到威胁和恐惧的外来者。这些都只是想象。移民和难民更多地是让人感觉到负担。
>> 新自由主义所表现出来的自由是一种广告宣传。如今,全球化甚至将普遍价值(universelle Werte)也拿来为自己所用。因而,自由本身也成为被榨取的对象。人们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供人剥削,还幻想着是在自我实现。使生产率与效率达到最大化的不是对自由的压制,而是对自由的充分利用。这是新自由主义最为奸险的基本逻辑。
热爱与忠诚变成榨取者与剥削者的借口,话术的精明
>> 全球化甚至将普遍价值(universelle Werte)也拿来为自己所用。因而,自由本身也成为被榨取的对象。人们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供人剥削,还幻想着是在自我实现。使生产率与效率达到最大化的不是对自由的压制,而是对自由的充分利用。这是新自由主义最为奸险的基本逻辑。
独特性与恐怖主义
>> 面对全球化的恐怖,当务之急就是保护普遍价值免受全球化所用。因此,我们须得创造出一种愿意接纳独特性的通用秩序(universelle Ordnung)。暴力入侵全球化体系的独特性都是不愿与人对话的他者。拒绝对话正是恐怖主义的特色,是其恶魔本性所在。只有在和解的状态下,即在安全的距离内保持其疏离和与众不同时,独特性才有可能放弃它的魔性。
>> 在和解的状态下,即在安全的距离内保持其疏离和与众不同时,独特性才有可能放弃它的魔性。
>> 全球商贸不过是手持别样武器的战争。歌德在《浮士德》中早已言明:“我何须懂得航海:战争、贸易和海盗行为,本就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 相信,贸易精神会带来“长期的”和平。然而,这样的和平只是表象。这种贸易精神只是精于算计,却缺乏理性。
>> 公共人权
◆ 真实性的恐怖
>> 真实意味着自由,不被预设的、被外界事先规定好的表达和行为模式所囿。它强迫人们只像自己,只通过自己来定义自己、书写自己、创造自己。真实性的律令对自己施以强制手段,迫使自己不断地拷问、窃听、窥探、包围自己。通过此种方式,加剧自恋式的自我关涉(narzisstischer Selbstbezug)。
>> 努力追求真实,努力只做自己,引发与他者的持续比较。比较的逻辑使异质(Anderssein)转化为同质(Gleichsein)。如此一来,他者的真实性更加强了社会的一致性(Konformität)。
>> 多样性是一种可以被充分榨取的资源,
>> 长期耽于比较的文化不接受不可名状的否定内涵。
>> 自恋者不断地揉搓、扭曲他者,直至在他者身上再度辨认出自己的模样。自恋的主体只是在自己的影子中领悟这个世界,由此导致灾难性后果:他者消失了。自我与他者的界线渐渐模糊。自我扩散开来,漫无边界。“我”沉溺在自我之中。只有面对他者时才能形成一个稳固的自我。相反,过度自恋式的自我关涉所产生的是一种空虚之感。
>> 我自己无法生产自我价值感。这方面我依赖于作为独立奖赏机构的他者,它喜爱我、褒奖我、承认我且看重我。
>> 只能依赖于想象着我对他人来说很重要,想象着我被他人爱着,来获取稳定的自我价值感。这种想象或许散漫、模糊,但对于价值感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正是这种缺失的存在感成为自残行为的元凶。自残不仅是自我惩罚的仪式,痛恨自己在面对如今功利的、追求完美的社会时和多数人一样力不从心,同时也是对爱的呼唤。
>> 空虚感是抑郁和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基本症状。边缘人通常无法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在自残的时候他们才终于有所感觉。
>> 抑郁的功能主体视自身为沉重负担。他厌倦自己,又沉湎于自己,完全无力从自身当中走出来,这一切都矛盾地导致自身的虚无和空洞。自我封闭、自我关押,失去一切与他者的关联。我触摸自己,却只能通过他者的触摸而感受到自己。他者是塑造稳定自我的根本途径。
>> 自拍瘾(Selfie-Sucht)实际上跟虚荣心关系也不大,它无非就是孤独、自恋的自我在瞎忙。
>> 恐怖分子之所以有这样的想象,是因为这充满歧视和绝望的现实,不值得再为之生活下去。现实不给他们任何奖赏。因此,他们把上帝引为负责奖赏的独立机构,
>> 卡尔—海因茨·博尔(Karl-Heinz Bohrer)曾在他的杂文《真实性与恐怖》(Authentizität und Terror)中断言,恐怖主义是真实性的最后一幕,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 恐惧
>> 在海德格尔的理论中,恐惧与死亡有着紧密的关涉。死亡并不意味着存在的彻底终结,而是“一种存在的方式”,可以说是一种极为独特的做自己的可能性。死去意味着:“‘我是’,或者说我将是最本己的我。”面对死亡时,一种达到本真的自我存在的决心觉醒了,这是一种缄默的、渴盼自己能生出恐惧的决心。死亡是(属于)我的死亡
>> 拼命追求健康最终不过是拼命追求生产。它摧毁了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活力。
>> 如今,我们生活在新自由主义体系中,它打破时间上稳定的结构,将人一生的时间碎片化,让连接我们、团结我们的东西冰消瓦解,目的皆是提高生产率。该体系的时间策略制造恐惧和不安。新自由主义把人类分隔成一个个孤立的经营者,经营的对象就是人们自己。这种单子化(Vereinzelung)伴随去团结化和完全竞争而来,亦使恐惧渐生。新自由主义的恶魔逻辑就是:恐惧提高生产率。
◆ 门槛
>> 作为新兴生产方式,数字化交际彻底打破所有距离,以加速自身运行,所有保护性的距离也就此消失了。在超交际中万事万物皆熔于一炉,内在和外在之间的壁垒也愈发脆弱。如今,我们完全被外化为一个“纯粹的平面”,暴露在无孔不入的网络中。
>> 强制性的透明化克服了一切视觉与信息缺口,世间万物清晰可见。
◆ 异化
>> 关系(Beziehungen)被连接(Verbindungen)所代替。
>> 他越是劳心劳力,就越深地陷入剥削者的统治之中。
>> 马克思把这种导致异化、去现实化的统治关系拿来与宗教做对比:“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因此这种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凡是成为他的劳动的产品,就不再是他自身的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自身的东西就越少。”由于劳动关系中的异化,劳动者不可能实现自我。他的劳动不过是持续的自我非现实化(Sich-Entwirkli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