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荒原狼》
专为狂人而设!
我不是,所以我并没有读懂这本书。尽管不甚解,但是我还是有很多话可以说。
黑塞声名远播,我早就想拜读这部经典,可是真到手,放下一切准备沉浸其中的时候,却老是被虚幻、超现实的文字扰得我如坐针毡,我有几页甚至是咬紧牙关、捏紧拳头强迫自己读完的。这种感觉一旦过了,就很难描述,我现在也感觉我的文字苍白无力,与其他人写的东西毫无区别。我读完这本书,对我的书品有了阶段性认识,也对自己更坦诚了。一直以来,我装作爱阅读的样子,读国内外大家的名著,希望能把我改造成一个高尚的有内涵的人。我印象最深的是我读泰戈尔、读加缪、陀思妥耶夫斯基,现在又加了个黑塞,我几乎都是不做调查的,一猛子扎进去读,完全不考虑我是否能接受他们的大餐。我读了下一行忘了上一行,走马观花,我试图把自己的感情插进去,深入体会作者营造的世界,但都没怎么成功,很明显,这都是为狂人而作。我开始思考读书的意义,我读这么多书,到底获得了什么……现在我坦诚了,不再自我欺骗了,我努力丢掉自视清高的矫情。我还是很无知,还是很愚蠢,我读不了这些大家的高尚文学,适合我的,不过是普罗大众津津乐道的小说。我只能读小说,如果这本书里半天没有几个人物,没有几段对话,没有跌宕的情节,我都会读不下去,我会认为“文学性”不够,贴上“垃圾”的标签。所以我会觉得《白夜行》《动物庄园》这些书很有趣,因为你不知道下一段这些人将会做什么,你期待。而像《荒原狼》,一页一页的内心戏,一页一页的哲学、歌德、莫扎特,一页一页无穷尽。
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的主人公,哈里,认为自己身体里有只荒原狼,总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我和他没有什么共同点,我时刻感觉到孤单,我试图享受孤独,但常常只能无力地哀叹,我不认为我与众不同,我知道自己只是普通人,甚至是平庸的一个人。哈里刚刚还在妒世,突然被教授、女人打断,就马上转变态度,笑脸相迎,十分乐意地做出原先厌恶的事。我有同感,对于别人的请求,我很难拒绝,这样说明在别人眼里我是还有点作用,这个世界或许不能没有我。这不就是人的多面性?一个人是由千百层皮组成的葱头,由无数线条组成的织物。每个人的灵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是混沌王国。但每个人都力求把这王国看成单一的整体,谈起自我时的语气给人一种印象,似乎这是简单的、固定不变的、轮廓清晰的现象。我们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总是说他是一个什么样什么样的人,企图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概括,但这样的描述总是不准确,不负责任的。
我也很困惑,人的多面性和人的精神分裂到底有什么区别?一切智慧属于疯癫,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切艺术、一切想象始于精神分裂。
他在闲逛时发现一支出殡队伍,他抨击牧师和那些工作人员:“他们竭力使他们的活动显得庄严悲哀,他们那样逢场作戏,矫揉造作,显得十分卖力去的样子,不免流于滑稽。”在我的家乡,这种场合我都见惯不惊了。在我们那里,死了人就应该大搞排场,让死者死的时候也热闹一番。摆上十几桌,一席又一席,一顿又一顿,还会请多支锣鼓队,有条件的还要请表演乐队来唱唱跳跳。我就是要说这些乐队人员,就是哈里说的这些人。每次接到这种生意,那些演员们第一个节目就是去灵堂哭,拿着麦克风,哭天喊地,外人甚至都会以为是他们死了亲妈一样,哭完,第二个节目就换上戏服开始唱歌跳舞,好不欢乐。气氛转换快得连观众都适应不过来。
译者应该达到了信达雅的水准,很多场景都有一种唯美、真实的感觉。哈里在描绘石墙上的霓虹灯广告时说的:“各个字母出现的间歇长短不等,淡而无力,片刻之间又熄灭了。用这种广告做生意的人算不上精明强干,他只能算是个荒原狼,可怜虫。”这种霓虹灯的样子太写实了,很塞博朋克,很后现代,明显和当时的建筑不是同一个时代的,这就是后来的魔剧院。
黑老鹰酒馆里的女人,赫尔米娜,对哈里的照顾可谓让人嫉妒。“可是回家也没有妈妈安慰或者数落你这个傻孩子。哎,哈里,我几乎为你感到难过,你真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多么温柔的话语,我很羡慕哈里能遇见这么懂他的女人。尽管他懂很多诗歌、文学,但他不懂成为正常人的一切,所以他在她面前就是一个温顺的孩子,多么甜蜜的感情。处于人类本来的邪恶,我开始找为什么哈里能遇见这么好的女人。他说自己活着没有意义,但他有过恋情,结过婚,有情人,在证劵交易所有很多股票,金钱是他最不需要考虑的事情,他物质上不匮乏,精神上也比别人丰富。我看他就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不愁吃穿了,发现作陪的人和他思想不是一个级别,竟然说起自己很孤独,世间万人皆是普通人,自己没有同类,然后想自杀了。
我们在肉体层面上很多不是形单影只,但在脑子里,在思想层面上,几乎没有人是不孤独的。
孤独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