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人物:魏士能 | 设计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因为职业的天然责任,我们平凡的生命被赋予了使命——要做怎样的人,如何向世界交托自己的分秒流逝的生命,才不负设计者之名?是否也偶尔有人向你问起:最近似乎鲜见你的作品了呢?总是一时难以找到完美的会回答,一个“忙”字背后,总有局外人不能感同身受的甘苦。想起朱秀海在历史文学《乔家大院》中一段描写:清末乱世,著名晋商乔致庸放弃了自己的生意,在为灾民放粮煮粥,师爷提醒要为以后打算,为事业留路,乔淡然道,或许这就是我一生中要做的最大一件事呢?在我们,是否亦如是?此刻,将心交付于承载与人的信任、与生命的价值相系的使命更重要,还是其他?总是那一句,“在止于至善”,一直警醒着他,使他勤勉于设计者的使命,做好自己的本分。

魏士能,这个名字也许至今让很多人还感觉比较陌生。然而这位深沉内敛的南京设计师,目前已拥有20多项国际专利和版权,而这些殊荣正来自十多年来他所专注于研究的整装设计系统。其实创作与研发的过程总是孤独的,从一个随性、诗意漫卷的少年到一名不负使命的设计者,修身的路如同修行,是要一刀刀切去性情里的恣意与自我。只有经过这一番磨砺,最终才能真正有所沉淀——

十数年来,魏士能和他的团队在坚持全案设计的基础上,凭借丰富的全案设计执行、全案施工执行、客户管家经验,首创“3|8|24住宅EPC体系”,以此服务于以南京为核心向全国辐射的EPC项目,主要从事商业空间策划与设计、别墅私宅的全案设计,服务过酒店、会所、展厅、办公空间以及累积十数万方的商业综合体等。作品在国内外各项设计大赛上屡获殊荣;在别墅私宅领域,服务了众多政商界名流的私人府邸,案例遍布全国。以实现高端业主的一站式拎包入住为服务理念,为用户提供设计、施工、陈设、家具的全流程极致体。这位从业15年的设计人,正用自己的方式在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设计理想,并期望携手更多设计同行共同推进EPC全案设计在中国的发展与迭代……
止于至善:3|8|24全案设计服务系统
“止于至善”,一则百年校训 ,被铭刻在东南大学银质的校徽上,意在激励东大学子为实现个人目标不断地学习、革新、完善自我,服务人类以立业,坚持真理以立信,追求卓越以立境。刘敦桢、童寯、杨廷宝……百年来,这所传统名校走出太多的建筑、艺术英才。“‘止于至善’在我的理解中要么别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同样作为东南大学学子的魏士能,将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可能正是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才会有人花费了十余年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EPC别墅整装系统标准的研发。“其实说实话就是很单纯地想要把客户服务好,设计的方法论,施工的方法论,就是希望有一套标准。”

彼时走出校园的魏士能,惨绿少年,意气风发,名校毕业进入装饰行业,却出乎意料地,遇到每个客户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不断地猜忌与对抗中,双方失去了之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这非常可惜,”他说,“如果说做一单砸一单,那不如不做了。”这样的过程当中,魏士能发现客户也好,工程方也好,跟设计者之所以存在天然的博弈,就因为一个问题——行业没有一个标准去统一大家的认知:“通过调研我发现这个行业设计层面、施工层面、包括选材采购、产品造价都是没有标准的,一系列的事都在缺乏标准的情况下运行。整个行业仿佛还在刀耕火种的‘农耕文明’阶段。”魏士能慨然,“这种时候,也许应该停下来,看一看我们这个行业发展到底有哪些病痛。这个行业的标准是不是该由我们这一代人去做一点东西出来了?”


“常有设计者认为施工者看不懂图纸,不能理解设计,但是真的开始沉浸工地以后呢,发现真正不愚不可及的人可能是我们设计者。我们要做的其实是去创建一套完整的标准,去落地我们的设计体系。”寻找标准的过程当中,魏士能浸泡在工地,跟工人一起做研发,寻找关于体系化的施工节点,找到方法去跟协同单位能够完美配合。最终通过多年沉淀,慢慢组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有关解决客户的痛点,有三点是大家公认的:预知装修效果、预知装修品质,预知装修造价,而这是最不可控的三个点。”三个痛点,后面发散出相应对的八大模式和24个解决方案,魏士能的“3|8|24”全案服务系统在施工现场逐渐生成,此后由此又衍生出“3段4步标准化施工体系”,“五步放线法”,等多项国际专利技术。


在此期间,除沉浸工地外,魏士能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经常会走出去,去学习标准化水平较高的其他行业的标准化经验,开拓自己的设计思维。这一阶段他参加了诸多类似于大型互联网公司中层联盟的会议,在各行业大佬发起的组织中、活动中,聆听他们的标准化见解:“比如滴滴迭代了出租车招手停车、打表计价的落后模式,也就解决了我们为满足从家到新街口(南京市区地名)这点愿望,还要为抢车、讨价还价这种事伤脑筋,这种基于用户思维的标准化建设就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用户思维就是“3|8|24”的原点,当大部分讲全案的设计师一厢情愿地在表达自己,过程中其实并没有关注到那并不是客户想听的。“我根本搞不清楚我未来的装修效果到底怎么样,品质到底怎么样,到底要花多少钱.....你就要我开始付钱了?不能这样要求我们的客户吧?”在魏士能看来针对设计的消费应该就像买一瓶矿泉水一样放心。“装修动工之前,我必须让客户知道效果是怎样的。一比一呈现。装修的标准、暴利的建材的标准更是讨论高地。嗯,水太深了,那我们做的这的目的就是让客户真正在装修之前,通过这个体系迅速感知和掌控装修的效果、品质和造价。”


十几年来,魏士能和他的团队为行业贡献了20多项专利和版权,“这个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特别差,所以在生成一些理论、技术、产品时,我会申请专利,”他直言不讳,“但是我不是说申请专利以后,大家就不可以用。我一直在很多场合与同行分享,我是免费给你,但是前提要得到我的授权,我是想,如果挣同行的钱,那这个标准很可能就没有办法得到大规模推广,对行业来说可能是一种损失,”行业标准化加速发展,更多的消费者也能得到受益。在魏士能看来,设计的创意没有办法标准化,但是设计的落地是可以标准化的,用自己的小小力量去改善这个行业面临的困境,正是止于至善的一重含义。

让每一寸空间与人的交互和陪伴刚好以人为本的设计前提是在地设计
始终坚持以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从事设计工作,为社会提供精品项目和优质服务,以期呈现在地实践和思考。魏士能坦言这一坚持来自对台湾设计家黄声远的经历的感悟,那其实源于一种“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职人精神。“比如你去做新疆的项目,你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四时物候。那就应该在新疆住上个几年才做这个事情,这样每一寸空间与人的交互才能恰到好处,这适用于私宅,也适用于商业空间。”


魏士能把商业空间设计逻辑,称为被动式设计逻辑,近年来,随着3|8|24全案服务系统在家装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他希望基于这套理论体系在商业空间领域再梳理出完整模型。他认为,对设计师而言,不论是围绕以盈利为目的商业设计方法论,还是围绕用户体验的思考逻辑,一开始都需要从行业分析、市场调查开始。因为商业投资背后是希望快速回收成本,开始盈利。而空间的规划无法脱离以人为本的逻辑。“谈到空间与人的交互和陪伴,你需要考虑到消费者所处的生活状态,从而规划细节的设计,功能化设计;需要考虑这个空间在满足当代人对功能的需求之后,还能够给客户带来的什么惊喜。”



在互联网时代,商业迭代也极快。原先的线下场景营造和现在已经大不相同,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行业很多,设计者也在不断地去探索色彩搭配、声、光、气味、触感等感官输出,对改变一个人的情绪所产生的效用。魏士能觉得,如何保证走进这个空间的人,可以在那一刹那感受这个空间的情绪,与之产生对话,进而在精神层面发生共鸣,这种难以言喻的舒适状态才是最好的。而前提一定是“在地设计”。

“商业空间具有公共属性,面对众多用户。这件事情你要解决,所有人‘与空间的交互刚好’,说难也不难。根据品牌属性、用户画像,结合项目的所在地自身属性做设计是我们通常的方法。我们曾经做了一个南京德基广场珠宝店项目,前期调研方法比较‘愚蠢’,花一个星期只做一件事:就站在那个街区数人头(笑)。”其实合作之先,魏士能和团队对客户的品牌已经有了足够的认知,拿到这个项目的时候,首先做的是去店铺现场做用户画像的重新梳理——分别在不同时间段,人工记录客流数据记录,进行客流分析:年龄段,男女比例,情侣比例,停留时间,主出入口,客流方向,周边竞品店面设计和品牌分析等。然后才正式开始本项目的设计。

“毕竟为一个小的项目找咨询公司做市场调研报告也不现实。”魏士能说。这个商业项目的成功不出所料,业主开这个店本不以挣钱为目的,就当做品牌形象输出的一个端口,可是半年就回本了,紧接着二店三店也陆续开业,他和团队也参与到后续分店的设计及建设环节。对于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去直接观察潜在客户的行为,言语间他多次自嘲“很愚蠢”,但看来真的很奏效,看来始终应该保持这种对甲方负责的态度,只要对项目有帮助,多做一些总不会错。

为加强南京设计界的凝聚力,促进本地学术交流,近期魏士能在南京又完成了一所个人酒吧项目——WM Coffee & Whisky。“它的目的并不是为我自己服务或盈利。相对于其他职业,酒吧对设计师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它意味着圈层内的社交和学术争鸣,工作之外的放飞和不羁。”一切正如魏士能所认为,没有设计师能拒绝一杯带来灵感的烈酒,借助这种放松的方式,他企图提供一种全新的学术交流的场景,让人在酒精的作用之下,产生更紧密的联系。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就像当年马可广场的花神咖啡店,吸引莫奈这样的大师汇聚一处,与同行进行社交。WM Coffee & Whisky目前正频繁接待南京本地,乃至来自全国的设计师们,觥筹交错间也正成为这所城市的网红新地标,并不断给这座城市建设带来一些创新的理念。


“来南京欢迎大家来过来喝一杯!”最后,魏士能对A&Z Designer们发出热情邀约。


设计师说
A&Z:这两年世界格局正悄然发生改变,行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重构,对同行有什么要说。
魏士能:在做设计的同时,也需要加入其他行业和领域的思考,因为设计本身是基于人和人、人和场景之间关系的思考。这件事情其实我觉得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做的很好,他本身也是个哲学家,他真的在从底层逻辑在思考人类生活。但是你说现在我们再去读哲学嘛,当然应该要读,但是你再去重走大师的路,能成就今天的自己吗?可能不见得,因为时代的变迁太快了,人跟人,跟场景之间的关系时刻发生着变化。设计是可以从事一生的职业,前提是设计者不可以终止学习。学习的过程当中,还要各种信息最后汇集成一条线,用自己的思维逻辑让设计变得更加具有特色,还要转化出能为己所用且更具有生命力的理论、方法和工具。这个有可能是我们迎接挑战或者说面对市场竞争一个亘古不变的提升逻辑。未来面临时代的变迁,市场的变化,只要持续不断地学习,我相信至少不会被淘汰吧。


A&Z:对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什么建议?
魏士能:建议不敢说,我也不是老学术派,只能基于自身经验泛泛而谈。中国处在变革当中,到目前为止,西方国家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大部认知可能还停留在八国联军时代。那如何让中国设计被世界认可?我们这一代人其实是承当了很大一部分的责任的。但另一方面,恰在此时人们开始变得浮躁。全球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移动互联像中国这么发达的,但发达背后是被X音、小X书不断消费的片段化的时间,人的思维由此也在发生改变,变得懒于思考。如我所说设计是可以一辈子持续的事业。那相对也需要投入很长的时间,付出大量精力,在研发和管理的路上去探索,慢慢地去发掘自己。这个过程真的是要耐得住寂寞。我自己也有这么一个阶段,当时是痛苦的,现在回头想想也是美好的经历。一个人活几十年,其实能做好一件事儿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