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陶瓷馆:巨展高能,慢慢看
前天终于约到了故宫的票,去看了升级重开的武英殿故宫陶瓷馆。没想到3个小时才看了一半。展品之精,之多,实在不是一两次能够消受的。这篇文章和大家做个简要介绍。

该如何看待陶瓷?
陶瓷其实是两种东西,简单说,先有陶,再有瓷。
很多人会觉得陶器只是瓷器的铺垫,其实考古发现有2万年前的陶片,而瓷器的出现不到2千年。也就是说陶瓷史的90%是陶器史。
制造陶器是人类的巨大进步,这是人类首次掌握的可以随意塑形的材料。以遍地都是的土和水为原料,而且耐火耐水,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陶器,怎么煮大米粥?

▼
这就是八千年前,北方人民的灶台和锅。
在漫长的一万八千年里,陶器陪伴着人类的生活与进步。制陶工艺也在不断进步。仰韶时代的先民,已经用单一的颜色和简单的描绘,创造出让今人惊叹的彩陶艺术。

岔开一句,国博的甘肃彩陶大展—《国色初光》,即将于5月23日结束。非常推荐,探展文章在文末。
龙山时代的黑陶已经可以做的薄如蝉翼,熠熠生辉。

*非本展展品
四千年前的白陶,已经开始用高岭土,烧制的温度甚至可以让铜融化。而中国的青铜器也在随后出现,这里面不仅是巧合。

*非本展展品

▼
是不是像白色的青铜器
最晚到商代,表面施釉的原始瓷就已经广泛应用。春秋时期,原始瓷仿制的各种青铜器已经有模有样。


约两千年前的东汉,瓷器终于出现,你肯定想不到有纪年的最早瓷器很可能是一把夜壶。

*非本展展品
在随后的近两千年里,便利着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也承载不同时代的审美,甚至远销异域,成就了中国的富庶,也让世界认识我们。

▼
龙泉窑曾在中国流行,也销往世界,甚至很多国家都有仿制。
关于故宫陶瓷馆
故宫原本就底气足,陶瓷更是强项。这个展可以说超级有诚意,展品达1000多件!而且没有凑数的,全都是精品。走进武英殿,有种进了故宫库房的感觉。简要说,展览的亮点有三:
亮点一
精品太多
在195件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名单(俗称195)中,共有32件陶瓷,故宫馆藏的7件,本次全部展出。而且这样级别的国宝,居然只有一件有独立展柜的待遇。




▼
应该能突破很多人对瓷器理解的一件。繁华、饱满、浓烈,无所谓东西,也不论胡汉,这是大唐气象。壶腹上,半身赤裸,大腹便便的人是谁?脚底还有酒罐。给个提示

*非本展展品
常被拿来当做中国古代审美巅峰的北宋汝窑,一次就展出8件!



▼
汝窑大器很少,汝窑樽全世界仅有两件,这是更好的一件。
五大名窑,一个也不落,而且全是精品。




以稀有著称的元青花,在这里也是一摆一柜子。


亮点二
一部文物陶瓷史
之所以需要这么多精品,也是因为展览的内容太宏大。从石器时代到民国,把一部陶瓷史,以时代为主线做了清晰的实物呈现。

各时代的经典陶瓷、重要的品种和窑口,都挑选了具备代表性的展品。

并且配合展板文字、文物图片和使用场景,让你欣赏美器的同时,也串联起陶瓷发展历程。

文物说明牌上的生僻字都标明了读音,非常贴心。展览的打光,较之过去也有提升,只是有些釉面光泽好的瓷器有反光的问题。
亮点三
拓展内容丰富
除了这条主线,展览还安排个几个专题展区。


武英殿东、西配殿展出清宫大婚、祭祀、进膳、陈设和赏赐、万寿、宗教用瓷等6个主题。浴德堂展示故宫博物院藏外销瓷,还有“中国古陶瓷窑址标本展”和“古陶瓷资料观摩室”分别在武英殿东、西配殿的北值房。
当我们看陶瓷,我们在看什么?
欣赏不同时代的审美,体味其中的气质与意境。






窥见社会生活的变化,毕竟陶瓷是古代中国各个阶层最真实和生动的日常,甚至可以连通另一个世界。






学习陶瓷史,研究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比如唐、宋、金、元梅瓶类器型的变化




看展建议
展览的主题宏大,展品巨多,往往使人望而生畏。但这个展其实是适合各种观众的。

对大众而言,能看到琳琅满目,精美绝伦的各种陶瓷已经足够。它们美的千姿百态,巧的绝不雷同,不想太多,欣赏就够了。
对陶瓷爱好者来说,再找不到比这更好的学习陶瓷史的教室了。多看几遍,把书上写的那些不明觉厉的东西一一对照,收获一定巨大。
对于陶瓷收藏者更不用说了,不同时代,各大名窑的代表性器,来比对一下和自己家里的是不是一样。
有一些建议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好一点。
- 放弃一次想看完的心态,放松下来,慢慢享受;
- 展板信息、文物照片和补充的图片能帮助你理解展品,也能明白展览想说什么;
- 带一个微距望远镜能看清楚更多细节;
- 陶瓷馆是需要单独预约的,每日限3000人,如果是周末,建议提前预约;
- 故宫官网有陶瓷馆专门的介绍,内容很不错,参观前后都适合看

扫描下方二维码,前往官网观看
▼

展览信息
📍:故宫博物院
🕓:长期展览
🎫:展览免费,但在购买故宫门票同时,还需进行展览预约
公众号“故宫博物院观众服务”-“购票”预约
▼

*注:预约时请务必确认门票与展览时间一致,避免跑空
部分图片和视频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阡陌学社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