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是黄仁宇先生,在我认为黄仁宇先生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在1936年考入南开电机工程系,但是他在大一的时候辍学后来考入成都中央军校,参加过抗日战争,远征战争,国共内战等,也取得了一定的名誉,但在1950年因为他跟随的朱世明将军被台北政府怀疑投共,所以他被革职随后退出军界,他又在密西根大学取得新闻学硕士学位然后还转攻历史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许多世界著名大学主持研究工作。在2000年的一场音乐会中因因心脏病发,在观众的掌声中永远的睡了过去。
黄仁宇先生在史学界以他的大历史观而著称,据百度百科解释“大历史观”强调背景和事件发生的众多原因的联系和因果关系。一个历史事件的出现,是经历无数先决条件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大家是不是不太懂啊,没关系我也不太懂啊,咱们先往下看,黄仁宇先生除了万历十五年之外他的中国大历史、长沙白茉莉也是很有名的历史著作
书中开头有这么一段话······万历十五年是万历皇帝登上皇位的第十五年,是张居正去世的第五年,是申时行真正获得文官集团的支持、稳定自己地位的一年,是戚继光面临死亡、海瑞去世、李贽辞官搬去佛堂的一年,在黄仁宇先生的眼中,万历十五前后发生的事情的因果关系,恰为明朝变化的重点,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由此开始。
虽然这本书是以人物的名字为章节名称,但这并不是一本人物传记,而是围绕这六位核心人物讲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的事情,以及当时慢慢暴露问题的王朝政治制度。
首先这本书的第一个男主人公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他是隆庆皇帝的第三子,在当时万历的母亲只是一个宫女,因为万历的两个哥哥都夭折了,本着立嫡立长的原则,他在隆庆二年便被立为了太子。在隆庆六年的时候,年幼的朱翊钧便登基为帝,万历也是一个很神奇的人物,他是整个明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关于万历可以概括出两个现象,一是万历怠政,一个是万历中兴,我们按时间顺序来讲,万历中兴就像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那样是万历在位期间出现的繁荣景象、但是万历中兴跟万历一点关系都没有,年幼的他没有能力去把握朝政,一切的事请都是由首辅张居正一手操控。而万历怠政呢是发生在张居正去世之后,在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才正式亲政,因为之前张居正对万历特别严格,不许他玩乐等,在他亲政的前几年万历还特别勤劳、恪尽职守,有很多史学家认为在万历十四年的时候万历便开始了严重的怠政行为,怠政最具代表性的行为就是他不上早朝而且长达28年。导致万历怠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书中所提到的国本之争,万历当时想立与他情投意合的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但遭到了众多大臣以及李太后的反对,关于太子的争论达15年之久,最终万历选择了妥协,一个诺大的王朝,皇帝是万人之上,但他却没有办法去做出决定,之前有张居正,现在是个文官集团,加上他自身的懦弱,他自己也认为自己不过是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
第二个主人公便是首辅张居正—在隆庆六年得到李太后以及冯保的支持顺利代高拱为首辅
关于张居正的一生是极其辉煌的,在他继位首辅之后他在经济上推行一条鞭法,政治上采用考成法,任用贤臣整治吏治,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抵御沿海倭寇,在张居正把握朝政的这些年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出现的万历中兴这个现象,是开元盛世都比不上的。张居正做事十分果决,不留后路,
得罪了很多人,比如说万历的外祖父李伟,李伟曾经换掉边疆士兵棉服里的棉絮以次充好,冻死很多士兵,后来东窗事发,张居正没有因为他是皇亲国戚而手下留情,因此在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时候李太后没有伸以援手,众多官员对他落井下石,再加上张居正宽于律己,一方面要求万历节俭,但自己却极其奢侈,这些原因加起来就导致了张居正在死后被鞭尸抄家,而且受到张居正提拔的官员也都受到牵连。其中就括申时行和戚继光。
申时行十分天资聪颖,张居正以及万历都十分器重申时行,在清算张居正的时候,一些文官也在不断攻击申时行,想要搞垮他,但申时行成功反击,攻击者也都被万历处罚。因为申时行信仰孔孟,信奉中庸思想,他也是一个不断妥协的可怜人就拿国本之争来说,申时行知道万历想要立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便在皇帝面前表示赞成,但在其他大臣面前却表现出反对皇帝的一面,他执政期间一直不断的在缓和万历以及文官集团之间的关系,他扮演着和事佬的身份,不断地妥协,得到了文官集团的认可但也让万历十分厌恶。有人认为申时行的记录如同一张白纸,但其实在当时明朝已经要走向灭亡,能保持但当时明王朝原有的格局已经十分不易了或许没有功绩就是最大的功绩,但当时很少人能真正读懂申时行的无奈与初衷。
关于戚继光大家都很熟悉了—因为受到张居正的重用,加上他自己本身的军事才能,到达了常人不可企及的地位,但因为张居正下台,戚继光便被打压,晚年风光不再,后人口鸡三号将星陨矣的感叹,便将他晚年的的孤独与凄凉展现的淋漓尽致。
海瑞—海瑞与其他文官不一样,他坚守法律坚守道德,他一生节俭平常不吃肉,死后仅有20两,他追求洪武盛世,但他以自己一人之力,无法力挽狂澜,他没有办法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跟他一起去挽救明王朝。
李贽我们在高中也都学过——因为他生活在沿海城市,所以接受的思想与教育也更加开放与先进。
李贽跟张居正两个人虽然是一个时代的人但他们应该是不认识的,但李贽对张居正有很高的赞誉,他称赞张居正是宰相之杰。其实两人有很大的相同之处,他们都主张变革,主张去改变明朝的现状。张居正跟海瑞都是务实派都是当时的改革名臣。前边我们提到,张居正任用贤人但是他偏偏没有任用海瑞,他觉得海瑞是个好人但是好人并不一定能做,好官,海瑞曾给张居正写信,但张居正只是简短回复不予理睬。
有人说,所谓的大历史观就是,它既不像编年体史书那样依照时间的脉络叙述一个王朝的兴衰,也不像纪传体史书那样单独介绍每个人物的一生,而是把历史剖开一个横截面,像纪录片导演穿越过去一样,把当时的一位皇帝和五位著名的大臣,以一种群像式的叙事手法缓缓展开,从中折射出16世纪中国社会的完整面貌。
《万历十五年》最初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因为黄仁宇先生其在英语、中文文学方面均有不俗的造诣,这本书在美国出版时便因其历史性与文学性的完美融合大受欢迎,而没有因为其介绍的是东方国家的历史而备受冷落。翻译到中国后,其语言又地道的让人觉察不出读的是翻译本,加上因为是我国历史所带来的亲切感,让其赢得了两种不同文化下的广大受众。其次,黄仁宇先生也曾讲过 大历史观在这本书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关于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万历十五年以万历年间包括万历在内的六个人物为切入,点,从而揭露了明王朝腐败的政治,作者通过写这本书来警示后人,治理国家要把道德与法律相结合,礼法并施。
文/康康康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