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的宝藏旅游胜地——楠溪江、永嘉书院、黄家大院、延庆寺塔

写霞浦的文章中,我提到由楠溪江畔的岩头镇到霞浦,我们比约定的时间晚了2个多小时,为什么?
在岩头镇张大屋村的大屋小栈退房时,我问老板娘,想去楠溪江看看,怎么走?老板娘非常热情地否定了我们的诉求,回答:“楠溪江有什么好看的?你们往那儿开,”她指着南面:“一会儿就能看见楠溪江了。坐在车里看看就可以了。我倒是推荐一个好地方给你们,永嘉书院。”我一听“书院”二字,激动起来,赶紧迎合:“去,我们去永嘉书院。”
我们依照老板娘的指点往南开,果然,很快就看到了楠溪江,真是两岸青葱一江碧水!我们的车沿着楠溪江开呀开,刚说了穿过前方那个隧道就折去永嘉书院,出了隧道楠溪江又碧水青山地撞入我们的眼睛,怎么舍得就此离开?等看见碇步——楠溪江上特有的桥梁,在我的惊叫声中,车停了下来。
碇步,又名石碇步、水碇步,是桥梁的原始形态。在陈志华教授的一系列关于楠溪江沿岸古建筑的书里,碇步有一个学术名称称堤梁桥。远观碇步,整座桥梁的形状酷似琴键,故民间又称之为“琴桥”。“琴桥“,不见其形已经向往,更别说它的图片总是横跨在清粼粼的溪水上,现在,它就这么出现在了眼前,我怎么不激动? 由碇步连接起来的楠溪江两岸,相隔还是有些距离的,我有心跨越碇步从楠溪江的此岸走到彼岸,却有些胆战,便在岸边犹豫着犹豫着。一位老翁过来对我说了一大段话,可我一句都没有听明白,有人说温州话难懂得犹如外语,此言极是。正在尴尬时,我看见一个小伙子左手一大桶食用油、右手一大袋大米健步如飞地走过碇步,我想,碇步也许不像我想象得那么难走,便挥别老翁如企鹅一般蹒跚着从楠溪江的此岸走到了彼岸。车停在了对岸,我必须再走一遍碇步。这一次,不想再被人嘲笑像在蹒跚学步,就鼓足勇气像当地人那样走过碇步——到底是人类,用人类的节奏走路要比用企鹅的节奏走路,舒服多了。

楠溪江上的碇步
好了,该去永嘉书院了。
永嘉书院由永嘉学派而来,而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在浙东永嘉地区形成的、提倡事功之学的一个儒家学派,是南宋浙东学派中的一个先导学派。虽然是第一次去永嘉书院,以上述的逻辑推想永嘉书院,应该是“竹屋纸窗无限好,观书学字不妨清”,然而,永嘉书院已经变成了有山有水的大景点。不得不承认,变成了大景点的永嘉书院收50元门票一点儿也不过分,只是,穿过竹林、渡过溪流、仰望丰沛的小瀑布时,总是觉得挂着”永嘉书院“标识的那栋簇新的建筑,不像永嘉书院,所以,在永嘉书院其实已看不到永嘉书院。也有意外收获。我们走进那栋说是”永嘉书院“的建筑里,看到里头正在展出温州在改革开放元年敢为人先的实物和图片,全国第一张个体户营业执照,让我想起了一件荒唐事,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离开永嘉书院已是中午,从永嘉书院到霞浦小皓,300多公里,抵达可不得下午2点多?
从永嘉书院到霞浦小皓的一路上,我一直在遗憾。家在紧邻浙江的上海,临近上海的嘉兴、临安、杭州、千岛湖、莫干山、富春江等地,我去过很多次,就是较远的浙南,我也已经去过丽水、衢州、台州、临海、温岭等地,我以为我已经玩遍了浙南,哪里晓得,浙南的宝藏旅游胜地,数不胜数,所以想着,从霞浦回归时,要早一点出发,在松阳好好玩一玩。


当然,那是不可能的。霞浦好看的地方太多,我尽己所能走了尽可能多的地方,还是漏掉了不少地方,所以,从霞浦到松阳,赶在天黑之前盘山而上入住松阳斋坛乡吊坛村的民宿,我们已经尽力了。
民宿好得让我们舍不得早早下山,就在蓝天白云下的青山间,穿过无人之“径”从吊坛村到了横坑村,一来一去一个小时,待下了山,已是午饭时间。我们舍不得花时间去吃午饭,下了山就直扑松阳的黄家大院而去。
都说那些木雕就值回黄家大院的门票了,而我要说,黄家大院的创始人黄中和的孙子黄秋光的故事,更有价值。


民国七年(1918),已成黄家大院掌门人的黄秋光斥资五万五千块大洋,请来石仓木工名匠精心设计主体建筑,又聘请东阳木雕大师细雕室内装饰,将此宅命名为 “集成堂”,意为 “凡事必须集才智和劳作而大成”。 “集成堂”又名“百寿厅”,这是因为厅内雕刻均围绕“寿”字主题,牛腿和雀替上共雕有208个篆体“寿”字。

如果黄秋光的名字仅仅与百寿厅之间画上了等号,黄秋光的故事也就早就湮没在了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里了。
黄秋光从小深受父亲反清思想的影响,继承父业后,生意上他比父亲走得更远,于光绪二十八年(190年)赴日本经商。在日本期间,黄秋光忙着积累了财富的同时,结识了孙中山先生。黄秋光敬仰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已久,又有廖仲恺、(陈其美等人的牵线搭桥,黄秋光加入了兴中会,并捐款二千大洋资助孙中山革命活动。由此,黄秋光引起某些不怀好意之人的注意。在一次参加完省军政府临时参议员会议回乡途中路过处州时,在各界欢迎处州议员的酒席上,黄秋光的帽子被人揭走,黄秋光没剪掉的辫子垂挂下来,他因此被诬蔑是假革命,当即被囚禁并被开出“罚银元十万,否则处决”苛责条件。
无处申辩后,黄家决定以钱换命。黄秋光的性命得以保全,但黄家的财产也几乎耗尽。就在松阳人觉得黄家从此败走麦城时,黄秋光却决定重起炉灶。彼时,种植烟叶是松阳的主要经济收入,而种植烟叶需要豆饼做肥料。看准这一商机后,黄秋光大胆地向银行贷款购买豆饼,运回松阳后再分销给种植烟叶的农户。就这样,黄秋光东山再起了。
没有“黄秋光一条辫子五万万”事件,黄秋光顶多是一个爱国的富三代。“一条辫子五万万”足以将黄秋光乃至黄家打趴下,但是,黄秋光在大棒之下昂首挺胸地站了起来!是的,黄家大院称得上木雕博物馆,在我看来,黄家大院里的那些多数残破少数完整的木雕,只有附丽了黄秋光的故事,才更加光彩夺目。
在黄家大院,就把延庆寺塔的门票也一起买了。


开车从黄花大院到延庆寺塔,都不需要10分钟——浙南就是这样,总是用貌似平淡无奇让游客错觉此地不过尔尔,所以,相距黄家大院这么近的延庆寺塔,游人很少,这就使得那位年轻爸爸呵斥孩子的声音,尤其刺耳。
爸爸妈妈女孩男孩着一家四口,散淡地坐在延庆寺塔前偌大的草地上,有一搭没一搭地用一口茶一口小零食默默秀着什么叫家庭和睦,这该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然而,不知为何爸爸一直在训斥黄口小儿,那恐吓甚至辱骂的语句不绝于耳,吵得我去寻找男人的老婆男孩的妈妈,有意思的是,那个女人手擎看上去价格不菲的照相机,不拍照也不阻止她的丈夫,空茫地看着男人恶狠狠地辱骂他们的儿子。
太令人遗憾了,这么赏心悦目的延庆寺塔都不能让年轻的父亲心里藏美眼里有光。他真看不见微微倾斜着的延庆寺塔,有着别样的风致吗?
兴建于宋咸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的延庆寺塔,是在五年后完工的。刚建成的延庆寺塔。高38.32米,为楼阁式砖木结构。我围着延庆寺塔转着数着,它总共六面,从斗拱瓦镏看有七层。和风细雨的看门人在我们进门的时候特别告诉我们,现在只能登上二楼了,我钻进塔身顺着楼梯盘旋而上留出的中空,决定就算只能爬上二楼也要爬一爬,结果,照顾着脚下就忘了顾惜脑袋,“咚”的一声额头撞在了门头上,眼冒金星。“斗拱瓦镏作双卷头,山檐舒展平缓,铁质塔刹相轮为卷草图案,曲线流畅”,扶着额头,延庆寺塔的外在之美也是能领略到的。只是,不能登塔后,“塔壁朱画飞天”就无缘得见了,颇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