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倦怠社会》有感
《倦怠社会》是一本由9篇文章组成的小册子,作者是韩裔德国籍哲学家韩炳哲。韩炳哲深受福柯、黑格尔、弗洛依德等人的影响。这本书是韩炳哲基于前辈哲学家的一些经典概念和核心观点,结合当下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和表现出的新样态,指出了当今我们身处在一个倦怠社会。
作者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占据主流的疾病,20世纪是免疫学的时代,由细菌或病毒主导,而21世纪的顽疾是精神疾病。出乎意料地2020年全球经历了一轮新冠病毒的肆虐,但我们尚无需急于推翻作者的观点。虽然疫情阴霾尚在,但各国疫苗的研制开发和逐步推广接种已经逐步让恐惧退去,令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作者看来,免疫学时代的特征是内外、敌友、自我和他者有着清晰的界限,21世纪由抑郁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S)、边缘性人格障碍(BPS)、疲劳综合症(BS)等精神疾病主导,这类疾病的特征是自我与他者的界限不再清晰,攻击不再来自于外部他者,而是在自我系统内部。作者将来自于生物学领域的对外来他者的攻击与防御的免疫诠释方式迁移至社会学领域,针对福柯所提出的规训社会,作者认为它充满了否定性,通过权威和禁令来主导,已经不适用于描述当今的社会,今天我们身处的是一个功绩社会。相比规训社会,功绩社会在不断摆脱否定性,取而代之的是种种项目计划、自发行动和内在动机。但是作者认为功绩社会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好的生活,总结下来它主要存在两个弊端。
第一个弊端是,功绩社会中信息过度,人们精神表现过度活跃。过度活跃会导致什么后果呢?精神衰竭、倦怠情绪、自我毁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精神疾病通常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中会更普遍,也是本书名称的由来。是什么原因导致规训社会向功绩社会的转变呢?作者将其归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外部的规训效力发挥到最大限度之后,生产效率继续提升就会受阻,然而资本主义有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内在驱动和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发展,规训社会中的约束、监工、禁令等否定性因素越来越少,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宽松和自由,逐渐向功绩社会转变。进入功绩社会里,社会及个体意识从原本的“你应当”变成了“我能够”,自我激励和自我成就变成了每个人的一种义务。虽然没有了外部监工约束,绩效社会中一个人同时是囚犯和看守,受害者和施暴者,每个个体在内部进行自我斗争、自我剥削,很明显这种剥削方式比来自外部的剥削方式效率更高。
功绩社会引发的另一个弊端是,虽然身处于功绩社会的个体不再受到外在权威力量的约束和禁止,表面上看似很自由,但这种自由的感觉只是一种幻象,其实每个人都被内在的自我所驱使,丧失了行动的独立自主性。这种情况下,人类的一切行动都被降格为劳作。作者引用了很多哲学家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比如汉娜阿伦特在《人的境况》里所说的“只有少数人拥有行动的能力以及尼采认为“行动者的主要缺陷在于行动者往往缺少更高等级的行动。……在这方面他们是惰性的。……行动者如同石头一样滚动,遵循愚蠢的机械法则。”基于此,作者进一步指出人们应当学会,受到刺激不要立刻作出反应,而是能够拥有阻止、隔绝的本能。如前所述,过度活跃是精神衰竭的征兆。在作者看来,否定性的、自主的行动比任何一种过度活跃都更加积极。因为在过度活跃的状态下,人们毫无防御地回应一切冲动和刺激,由此导致的是新的束缚,而非自由。这也与我们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相契合,即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书中作者所描述的就是当前我们所生活的信息爆炸、由网络科技主导并渗漏影响每一个人日常工作和生活方式的社会,这会让读者感同身受并联想到自己正身处其中的一些生活困境。很多困境我们长期以来也早已习以为常甚至变得有些麻木冷漠。读这本书是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过程,它挑战了原本看似严丝合缝毋庸质疑的仿佛是绝对价值的已有观念和判断,在作者冷峻、精确的剖析诱导之下引发读者不由地重新去怀疑、去反思。具体而言,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首先,这本书可以为当下年轻人群体中丧文化的流行以及现代都市中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蔓延提供一种解释路径。丧文化是一种主要弥漫在青年群体里的心理和文化趋势。颓废、悲观、绝望、生无可恋,是丧文化的典型特征,年轻人们主要通过戏谑、自嘲的语言、图片、表情包等在网络和社交平台上表达这些负面情绪。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当下我们所处的社会上充斥着鸡汤和正能量的宣扬,成功学、拜金主义大行其道,网络媒介的流行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被各种信息所裹挟,而这与《倦怠社会》一书中所描述的功绩社会非常相像。身处这样一个绩效社会,无需外部约束人们就会争先恐后地去获取各种讯息,积极活跃在各种时间、空间、领域,追求个人成功则几乎内化成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正如《倦怠社会》这本书中所说的那样,功绩社会的运行机制最终会将我们拖入倦怠社会。丧文化的流行,应当也可部分归咎于功绩社会,它的出现正是年轻人们对功绩社会的一种逆反和抵抗。关于抑郁症,相信很多人耳闻目睹感受到它变得越来越普遍,社会、企业和媒体等对这类精神疾病的关注、科普、干预也越来越多。而如果你或者你的亲友有抑郁症的征兆或者正饱受其折磨,或许本书可以从社会层面给出一个疾病原因的解释。这个解释某种程度可能会让你略微释怀,因为抑郁症并不完全只是个人的问题,它也许是因为这个社会哪里出了些问题。此外,人的本性是期望确定性的事物,倾向于寻找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的,抑郁症成因的解释即使无法解决病症本身,但从长期来看还是有益于问题的解决的。
其次,本书也在工作方式上带来了一些启示。现在网络媒体广泛提及的内卷,都市白领自我调侃的社畜、打工人其实都反映了城市脑力劳动者比较普遍的倦怠心理,感觉自己是工具人,人在工作中有异化成BOT的趋势。在我看来,如果人异化为了BOT,实际上就是《倦怠社会》中所讲到的将人的一切行动降格为了劳作。劳作是什么?是程式化的,不断重复,单调,没有创造性和思考的行为。另外,这本书也让我打破了一个误区或者说是重新思考multitasking“多工作业”。作者认为multitasking不是文明的进步,也不是人类掌握的新技能,反而是一种倒退,这是人类在原始狩猎时代荒野求生的必备技能,实际上人类的文化和文明进步有赖于持久专一的注意力。如果单纯追求效率,人拿自己和机器相比,注定是要失败。人最可贵的地方,是在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感受力,对复杂事务的思考和解决能力。只有保持人的创造力和能动性而不是降级为BOT才能保护和培养企业的创造力。 因此,企业和我们自己都要认识到员工不是要做一个追究极致的BOT,而是要做一个追求有创造力的人。那在工作环境中,我们应当如何从接单的BOT回归到一个有行动力的人呢?我想即使每天常规的工作需求非常多,我们还是要不断提醒自己跳出机械回复反馈的BOT状态,留出一些思考的时间并要尝试着以陌生的眼光看待熟识惯常的日常工作,这种有意识地调整会让你和本已习以为常的工作程式拉开一些距离,从而有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工作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这也就同时能够带来创造、创新的可能性。
此外,本书也再次引发我们对自由的重新思考。现代社会,自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追求的一项基础价值已是绝大多数社会、国家和个体的共识。历史上,关于自由的追求和斗争曾发生在不同阶级之间、种族之间、国家之间、政府与公民之间。而今天,借由资本主义和科技的发展催化,自由的追求和斗争仿佛也要在自我内部发生。这也让我联想到曾经非常认同的一句广告语,“自律给我自由”。读完这本书,是不是也要重新思考一下,自律是真的带来了自由,还是带来了新的束缚?当下的我们究竟是身处于自由的幻象之中,还是真正地带有主动性,以人为目的而非手段地去思考自己的每一个行动。
这些问题,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答案。但或许是否有答案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读者都能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思考答案本身才是真正的人的行动。正如书中引用西塞罗的话,“并非积极的生活,而是沉思的生活,才能使人类获得其应有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