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解药
很多时候,哲学和心理学都在讲一些简单普通的大道理。只是,如果我们没有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或者没有一定的经历,就很难感同身受,很难理解。这就是一种共鸣吧。
——一瓶 荐
2021年5月17日凌晨1点

谁更虚无?原因论与目标论
对于心理问题的认识,是阿德勒心理学区分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重要方面。前者认为,人们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是为了逃避现状选择的的一种方法或者手段,目标就是为了逃避或者为失败寻找借口。
比如,一个人总是害怕在人多的时候发表自己的看法,每次面临这样的场合就心跳加速甚至脸红、口吃。
用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些紧张的表现,其实是「自我」在为眼前的困难找借口。身体出现这些症状,最终极的目标是说服自己不去表现,进而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表现拙劣而被人反驳的现实。
而精神分析法,即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一种主要观点,则是「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也就是典型的心理创伤学说,如果一个人不敢人多的场合表现自己,一定是因为过去曾经受过伤害,或者遭遇过失败,才导致了现在的局面。
有意思的是,这两种观点都被批评将人生导向了虚无主义,一个是是一切手段都是带着目标的目的论,另一边,是带着无法改变的绝望气息的「过去决定现在」,哪一个更虚无呢?
《被讨厌的勇气》
图片
回到书的主题,从书名《被讨厌的勇气》开始。
首先为什么有人会讨厌自己?
书中的观点认为,人会讨厌自己,是因为进行了筛选,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你才只看缺点而不看优点」。
这种说法咋一听其实让人很难接受。所以作者在这里引出了「人际关系」说,并强调,人们「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
所以,这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的人,其实是害怕被别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心灵受伤。他们会认为与其陷入那种窘境倒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也就是说,他们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作者其实希望表达的一个核心观点是,有很多不幸其实源于我们的选择,有时候这种不幸甚至是我们所需要的。比如大家常说的「自卑」,很可能只是一种借口或者是一种「特别」的武器。书中说: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
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我们常常会选择了后者。
如果说书前半部分的内容更多的是理念交锋,后半部分则更具现实和指导意义。假如我们认可阿德勒的观点,认为不幸是自己的选择,是一种逃避的目的,那么,如果要改变现状,我们,获得幸福,我们该怎么办呢?
书中提到了三个重要的方面——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
我们既不能丢弃也不能更换「我」这个容器。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
他者信赖,这里给我的启发最大,我深刻地记住了一句话「把他人当成伙伴」,事情就容易多了,特别是在与陌生人的相处上。要想获得归属感就要把他人看作伙伴,其前提是做到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无条件的信赖他人」,听起来似乎有点过去理想化,不过作者在这里引出的一个论述和我自己一贯的人生态度也有些类似,他说,阿德勒把人生的问题分为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三大课题,明确了这三大课题后,我们要做的是「课题分离」,把「我」的课题和「他者」的课题区分开来。
借用书中的话:「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别人对自己抱有怎样的期待或者自己被别人寄予了什么样的希望,这并不难以判断。另一方面,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却非常难。自己期望什么、想要成为什么、希望过怎样的人生,这些都很难具体把握。
具体来说,比如,父母对你的期待,其实是父母的课题,你要如何生活,是你的课题。转到对他者的信赖也是如此,你信赖他人是你的课题,其他人的背叛,则是他人的课题。
他者贡献则是关于工作的意义和社会价值,这里略去不说。
关于人际关系,更进一步地,书中还提倡一种追求横向关系而不是纵向关系的观点。什么是纵向关系呢,简单来说,基于长辈、上下级等社会关系产生的「唯命是从」就是一种纵向关系。
比如,在工作中,如果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你只是机械地执行,最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从个人的角度就应该进行反思,因为「你有拒绝和提出更好方法的余地。你为了逃避其中的人际关系矛盾,也为了逃避责任,而认为“没有拒绝的余地”,被动地从属于纵向关系」。
家庭关系也是如此,比如对孩子的赏罚教育。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越得到别人的表扬就越会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假如你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
当时在书中读到这点时,才明白了前面所说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的意思。
进而作者推导出,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最后,书中也讨论了关于「人生意义」的观点,也契合了我一贯的认知,即活在当下。
有几个核心表述:
每天进步一点点也可以,解开一个算式或者记住一个单词都可以。也就是要不停地跳舞。如此一来,势必会有“今天能够做到的事情”。今天这一天就为此存在,而不是为遥远的将来的考试而存在。
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请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
站在现实性角度的时候,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
最后的最后,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并且,他认为,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须勇敢去面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