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策兰在巴黎命途同轨的密友,德勒兹眼中“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本文同时发于我们的微信号拜德雅Paideia)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2021年的第六本书:《爱情发明家》,盖拉西姆·卢卡 著,尉光吉 译。拜德雅 + 广西人民出版社·大雅 联合出品。

此书属于“拜德雅·文学·异托邦”系列,编号008。跟007号《塔朗窃贼》一样,它也是诗的形式。《塔朗窃贼》是诗体小说,《爱情发明家》则像是诗体哲思录。
对于中文世界来说,“盖拉西姆·卢卡”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因此,让我们先来介绍下这位诗人:

盖拉西姆·卢卡(Ghérasim Luca,1913—1994),生于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1930年代开始参与超现实主义运动,是罗马尼亚超现实主义团体的重要成员。1952年,他离开罗马尼亚,定居法国。在巴黎期间,他与让·阿尔普、马克斯·恩斯特、保罗·策兰等艺术家和诗人关系密切。他提出的“非俄狄浦斯”概念还影响了吉尔·德勒兹和菲利克斯·加塔利的理论。德勒兹称其为“最伟大的诗人之一”。1994年2月9日,像二十四年前策兰所做的那样,卢卡纵身跃下米拉波桥,跳入塞纳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爱情发明家》首先以罗马尼亚语于1945年出版,五十年后,卢卡亲自将其转写为法语,并在删减的基础上,把原先的散文诗体改成了诗体。本书便译自法文版。作品共包括两个部分,“爱情发明家”和“死亡的死亡”,分别指向了超现实主义的两个基本话题:“爱情”和“死亡”。
1947年,卢卡写道:“《爱情发明家》是一个用爱情来实现彻底解放的理论与实践计划的纲领……在这里,爱情第一次自由地遭遇了革命……爱情在1945年被发明……二律背反的世界在非俄狄浦斯的层面上荡然无存……自由与其对立面之间的神话斗争如今发生在俄狄浦斯和非俄狄浦斯之间。必须迈出一大步,克服形形色色的体系残酷但又精确地描述的无法忍受的俄狄浦斯生命,迈向语言系统难以描述、难以还原、难以察觉的一种生命中的生命、爱情中的爱情。我说的是非俄狄浦斯的生命与死亡,也就是对长久以来令我们纠结又不幸的那条退化的乡愁脐带的绝对否定。”
无论你是对文学(尤其是诗歌)感兴趣,还是对哲学(特别是德勒兹与加塔利的思想)感兴趣,抑或兼而有之,相信这本探讨“爱情”和“死亡”的小书都不会让你失望。
译者尉光吉(lightwhite / 白轻)就不用为大家过多介绍了哈。下面推送的是他为本书写的译者序。
译者序
盖拉西姆·卢卡(Ghérasim Luca),本名萨尔曼·洛克尔(Salman Locker),1913年7月23日出生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一个自由派犹太家庭。受益于布加勒斯特独特的文化氛围,卢卡不仅会说意第绪语和罗马尼亚语,还学会了德语和法语。他早年阅读了大量德国哲学著作,并熟知精神分析理论。
1930年代,在好友多尔菲·特罗斯特(Dolfi Trost)的启发下,卢卡开始接触欧洲兴盛的超现实主义运动。到了1930年代末期,如同他的同胞和先驱特里斯唐·查拉(Tristan Tzara),卢卡把注意力投向了巴黎的超现实主义团体:1938年,他多次前往巴黎,与法国超现实主义者相识。不久,战争爆发,卢卡不得不返回罗马尼亚,而官方的反犹主义又迫使他在国内流亡。在罗马尼亚独立后的短暂几年里,卢卡连同多尔菲·特罗斯特、维克多·布劳纳(Victor Brauner)、格鲁·纳姆(Gellu Naum)、保尔·帕乌(Paul Păun)、维吉尔·特奥多雷斯库(Virgil Teodorescu)诸位好友一起着手建立罗马尼亚超现实主义团体,并提出了他的“非俄狄浦斯”思想。他曾起草了一份《非俄狄浦斯宣言》(Manifeste non-œdipien),但文稿未能保留下来。1945年,他与特罗斯特一起撰写了团体的超自动主义宣言《辩证的辩证》(Dialectique de la dialectique),作为向巴黎超现实主义传递的讯息。同年,卢卡的罗马尼亚语散文诗集《一匹透过放大镜看到的狼》(Un lup văzut printr-o lupă)和《爱情发明家》(Inventatorul Iubirii),以及用法语写成的《被动吸血鬼》(Le Vampire passif)均在布鲁塞尔出版。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卢卡有意地同他的母语决裂,转向了法语写作。
1952年,受政治环境所迫,卢卡离开罗马尼亚,定居法国,继续其诗歌和艺术创作。在巴黎期间,他与艺术家让·阿尔普(Jean Arp)、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和诗人保罗·策兰(Paul Celan)等交往密切。他的“非俄狄浦斯”思想还引起了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菲利克斯·加塔利(Félix Guattari)的兴趣。移居法国之后,卢卡进一步发展了其名为“库伯马尼亚”(cubomanie)的拼贴艺术,而他的诗歌继承了之前超现实主义“发明一切”的精神,在生命与死亡、思想与身体、爱情与世界的复杂关系里,致力于探索一种全新的语言表达,其延绵不绝的语音魔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结巴”风格,颇受德勒兹的赏识,后者称赞他为“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尽管1960年代起,卢卡多次参加欧美诗歌节并赢得了不少国际声誉,甚至在1988年参与录制了拉乌尔·桑格拉(Raoul Sangla)导演的电视朗诵节目,但他的生活始终贫困,晚年更因身份问题屡次被逐出住所,这加剧了他内心的悲观态度。1994年2月9日,就像二十四年前好友策兰所做的那样,卢卡纵身跃下米拉波桥,跳入塞纳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爱情发明家》是卢卡的代表作,共有两个版本。在最初罗马尼亚语的《爱情发明家》出版五十年后,卢卡亲自将其转写为法语,并在删减的基础上,把原先的散文诗体改成了诗体,从而以更加诗意和精练的形式,抒发其内心一直未忘的超现实主义激情。本书便译自法文版的《爱情发明家》(L’Inventeur de l’amour)。作品共包括两个部分,“爱情发明家”和“死亡的死亡”,分别指向了超现实主义的两个基本话题:“爱情”和“死亡”。“爱情发明家”的概念无疑借用自法国诗人兰波的名言:“爱情必须被重新发明。”但卢卡赋予了爱情的发明一种更为激进的革命意义,他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要求突破人类与生俱来的俄狄浦斯情结,实现真正自由的爱情,也就是真正自由的生命。正如卢卡在1947年的书信里说的,《爱情发明家》是“一个用爱情来实现彻底解放的理论与实践计划的纲领”,它让“爱情第一次自由地遭遇了革命”。而“死亡的死亡”进一步阐发了卢卡眼中非俄狄浦斯爱情的颠覆力量,试图用它来克服自由的终极障碍,也就是死亡所代表的“普遍绝对的瘫痪”。为此,卢卡记录了一次次虚拟的死亡实验,在极致的精神磨炼中发起他追求的“辩证跳跃”,开辟一条尚未有人踏足、直达非俄狄浦斯宇宙的通道,无畏地走向人类解放的未知命途。所以,《爱情发明家》不只是爱与死的发明,更是全新的生命形态的诞生,是前所未有的外部世界的创造。在此意义上,卢卡的1945年,作为真正的发明之年、解放之年,值得人类历史铭记。
最后,在卢卡的发明道路上,爱情与死亡也决定性地相遇,成为彼此的见证。这就是为什么,卢卡笔下对恋人的激情会呈现出无度毁灭的样貌,而投身死亡的决心又会呼应爱之缺席的绝望。在爱与死的这般紧密结合中,卢卡以超现实主义的不羁狂想和黑色幽默,塑造了一个阴暗又迷人的怪物形象:午夜的月色下,他悄悄来临,披着黑色斗篷,形迹飘忽,向沉睡者和失眠者低声诉说人性的至深秘密,而你会听到最大胆也最直白的欲望供认,甚至不加掩饰地报着其在精神病理学的诊断单上的名字,吟唱文学的恶徒们早已听惯的马尔多罗之歌。斗篷底下他是谁?是压抑而苦闷的性倒错者,还是向神灵忏悔或挑衅的罪犯?是秘密社团的虔诚教徒,还是被魔鬼迷住魂的僧侣?是赶赴祭仪的巫师,还是寻找猎物的吸血鬼?在明显虚构的口吻里,他说的是残酷的传说,还是骇人的梦魇?或者,他是又一个狱中的萨德侯爵,还是另一个书桌旁的安吉拉·卡特?这一切将交由读者来决断。


© 本文版权归 拜德雅Paidei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