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小孩都没啥时间观念,如何循序渐进引导孩子自主管理时间?

为什么孩子缺乏时间观念?
这是由于孩子对时间的感觉跟我们大人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是不是小时候的时间过得比现在慢?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总觉得小时候的时间感和成年以后的时间感是不一样的。
山口大学时间学研究所的井上慎一教授曾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无论性别或国籍,这都是人类共通的感受。”
在10岁孩子的眼里,一年是有生以来的1/10,在50岁中老年人的眼里,一年是有生以来的1/50,也就是说,孩子眼中的一年与成年人眼中的一年是不一样的。
人类的时间感是由大脑的海马体决定的。

井上教授在《柔软的生命时光——生命的时间学》中写道:
“人是通过海马体记忆的,在两侧耳朵深处各有一个海马体,海马体受伤,就会失去时间感和记忆。海马体对一件事发出‘要记忆’指令的次数越多,在事后回忆时,我们就会感觉时间过得越慢。小孩子对各种事物都感到新奇,海马体也频频发出记忆指令,所以小孩子就感觉一年的时间过得很慢。”
回想小时候,我们只有这种大致的时间概念,这也是孩子对时间的最初感受。
“太阳升起来了,啊,早上了——”
小孩子没有精确的时间概念,对于过去的时间,小孩子分不清什么是“刚刚”、“昨天”、“前天”、“之前”、“很久以前”...

对于将来的时间,小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是“明天”、“后天”、“一个月后”、“一年后”...
小孩子能够感觉到的,就只有“现在”。
正因为小孩子的眼里只有“现在”,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所以小孩子往往会毫无意义地打发时间,在成年人眼里是浪费时间,可是小孩子却乐此不疲。
因此小孩子在“鼓捣”一些事情的时候,也不会反思:
“这么做有没有用处” “这么做太累了,还是算了吧”
因此,要想让孩子对时间有意识,一定要有大人的引导才行。
在国外,孩子进入小学后,老师会给孩子开时间管理课,教孩子最基本的时间管理技能。
课上老师会特别强调,时间管理其实就是自我管理;让孩子们开始明白,世界上和我们相关的事情,有很多是我们不能控制的,如我们的种族和肤色,出生的家庭,其他人的行为,等等。
但是也有很多事情,是在我们的控制范围内,可以做得更好的,比如,有积极的态度,对自己负责,学会用好自己的时间-How I Use My Time,等等...

挺有意思的一张图,点击可以放大看
今天给大家分享6个好用的时间管理方法,带孩子“循序渐进”地培养时间管理技能。
1.练习对时间的感知度
大人对时间的感觉,有时候都是不准的,更别说孩子了。
在观看喜欢的漫画和电影、开心地聊天、投身于某一件热衷的事的时候,总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在无聊、等待的时候,就会觉得时间过得慢。等待信号灯变红的时候,就算只有短短几秒,依然会让人觉得等了很久。
要提高孩子对时间的感知度,可以尝试来计算一下时间。
有时候,小朋友不愿意做一件时间,就是对时间估计不准...大家看看下面这段对话:
妈妈:“你可不可以去遛遛狗呀,带它到学校附近溜达一圈就行了。
小朋友:我没空。
妈妈:没有时间?溜达一圈也就10分钟呀!
小朋友:10分钟的话,那还是可以的。
一般而言,走1千米大概需要15分钟(在时速4千米的情况下),如果父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训练,帮他了解时间和距离之间的关系以及某项行动和所需时间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生活中也有很多机会,可以带孩子估算时间!
带幼儿练习估算时间:
需要准备的东西:
- 电子手表(冰箱等电器上显示的时间也可以)
- 纸(把早上要做的事写下来,排好顺序,制成表格)
- 笔记用具
做法:
1 决定好早上要做的事情,排好序,写入表格。
2早上一起床,就把起床时间填入表格。
3每做完一件事,把完成的时间依次填入表格。

4 在父母的帮助下,计算出每件事花费了多少时间。
5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着表格,聊聊感想。
纪录一天的时间后,还可以问问孩子:
这几件事,哪件事最费时间呢? 换衣服用了这么长时间啊?” ....
如果小朋友会写字了,还可以这么引导!
带上小学的孩子练习估算时间:
开始前可以这么提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去学校,去公园,去朋友家玩,也会上辅导班和兴趣培训班。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去那些地方要花费多长时间呢?
父母可以让孩子试着估算一下会花费多长时间,然后和孩子核实一下是不是这样。下面是一个样式表格。

父母可以让孩子在感想栏里,填进表示心情的笑脸。如果做的结果和孩子自己预想的一样,就填一个笑脸;如果和预测的不同,就填一个哭脸。标记可以写得大一点儿,以此来提升趣味性。
经过这样的练习,孩子会越来越清楚,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到底花了多长时间,对以后的估算也会越来越熟练。
2.引导孩子在观察中建立规划意识:自己的一天应该怎么度过?
准备放手让孩子自己规划时间前,首先,要让孩子了解自己一天的生活(自己的生活模式)。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想一想,每天起床和睡觉的时间是几点。几点起床,几点睡觉?白天可以做些什么?几点睡觉比较合适?
可以先做一个简单的罗列,比如下面这位小朋友K的日常生活。

为了帮孩子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孩子可以和家人一起来确认一下自己的行动。父母可以帮孩子,把上面列举的行动通过一个圆形图表表现出来,这样一来,孩子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天到底是怎么过的了。
填写要做的事时,先不用考虑得太详细,像早上洗脸、刷牙、换衣服这样的事,可以简单概括为“早上的准备”,像“吃点心”“看漫画”这样的事,可以用“休息”“玩耍”来概括。

当孩子习惯了这种记录方式后,可以逐渐细化每个时间段的动作。

3.教小朋友给时间做预算,高效完成任务
“时间预算”意识,其实很多大人都做的不好。导致的结果就是,有时候自我感觉时间多的是,做什么都可以不慌不忙地慢慢来,心里这么想着,却完全忘了该做的事儿,事到临头才开始手忙脚乱地赶时间。
善于利用时间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能给时间画一个框架,就是只给自己有限的时间,然后在这个框架内高效地利用时间。比如,预先设定好“从几点到几点,是做什么的时间”,这样就能更高效地利用时间。

具体怎么给孩子养成给时间设定预算的习惯呢?
在美国的幼儿园和家庭,经常会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孩子:It’s time to××(现在是做什么事的时间)。
父母可以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尝试一下划分时间。可以先从孩子平时做起来就没完的事情开始着手,比如玩游戏、看漫画。
练习:带孩子养成“划分时间”的习惯
首先,给孩子提供一个“时间指示板”,展示截止时间;

①玩游戏、看漫画的时候,父母要和孩子约定好“从几点到几点”。
②父母要把和孩子商量好的“时间指示板”放到孩子能看到的地方。
③快到约定的结束时间时,父母可以提醒孩子“差不多就要结束了”。如果已经超过了约定时间,父母一定要注意轻声提示孩子“已经到时间了哦。”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作业量,这样才能帮孩子监督完成效果。
如果孩子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父母一定要注意提醒孩子已经超时了。要和孩子重新沟通一下,看看有没有必要更改一下完成时间。
4.事情很多的时候,教孩子列清单整理大脑,区分轻重缓急
孩子念了小学之后,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不光要完成学校的作业,还要上辅导班,去参加各种训练。仔细一想,孩子每天从学校回来,到晚上睡觉的时间,其实很有限。除去吃晚饭和洗澡的时间,可用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几个小时。如果没有合理安排这段时间,到临睡前就会发现:“该做的事还没做!”第二天出门之前,才发现要带的东西还没整理好,会忘东忘西也就不奇怪了。
这时,父母可以让孩子把这两项分别列出来。参考孩子的清单,就能知道在特定的时间该做哪些重要的事情。
列清单,就是把脑海里的想法都写到纸上,然后通过清单来确认,什么是必须要做的事。父母可以让孩子罗列购物清单、每天要做的事,并养成习惯。

美国的孩子经常开展“头脑风暴”,所谓头脑风暴,就是把脑海里能想出来的东西一股脑都列出来。
我自己也从“列清单”这个方法中大受裨益。每天早上,我都会把今天该做的事情清清楚楚地列出来贴在墙上。
像扔垃圾和给花浇水这样虽然简单但是不能忘记的小事,我也会写出来。每当完成一件事,就可以把那件事“划掉”。
每划掉一件事,整个人都会感到神清气爽。而这份成就感,也能成为督促行动的利器。

具体练习的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把从学校回来之后需要做的事列出来。
父母让孩子列清单的时候,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怎么样?你想做什么呢?有什么事是必须做的吗?
有时候,孩子可能无法回答父母的这些问题,这时候父母可以问孩子一些具体的问题:你今天想要看什么电视节目呀?今天都留了什么作业呀?
或者通过这些问题给孩子提个醒,比如“今天练习弹钢琴了吗?”这个时候父母需要注意,不要先于孩子说出“你该做的事是××和××。”
列清单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尽可能写得具体些。
比如,“看电视”要写清楚“几点到几点,打算看什么节目”,“玩游戏”要写清楚“今天玩多长时间的游戏”。
5.引导孩子学会辨别想做的事情和必须做的事情
- 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我们需要的,如食物、水和空气、住所、衣服...
- 世界上也有不少东西,是我们想要的,这些东西让我们感到快乐,好玩...

一开始,孩子可能一下辨别不出来,我们和孩子一起,把想做的事和要做的事都列出来。
首先,孩子刚开始写清单的时候,可以把家长的意见“放到一边”,完全按照自己想的来写。

列出清单之后,父母可以问问孩子,在所有“想做的事”和“该做的事”中,哪些事是无论如何必须要做的,然后把这些事标记出来。
有时候,父母无法认同孩子的排序。比如,孩子可能只写了“想要做的事”,或是孩子可能计划先去做那些完全不必急着做的事,抑或是,孩子的安排不符合常理,无法实现。
但是,父母一定不能对孩子的想法全盘否定。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还处于练习阶段,所以,就算父母觉得孩子的选择和排序有问题,也应该做出“原来是这样啊”的表示,先认可孩子的行为。

升学后,孩子要做的事肯定会增多。这个时候,父母要在表示认可的基础上,提醒孩子:“作业是不是必须做的事呢?”
可以像下面这样,用便签表示排序。可以让孩子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想做的事”和“该做的事”。比如,用天蓝色来标记应该做的事,用粉色来标记想要做的事。这样一来,就一目了然了。

孩子一旦养成习惯,可视化的图片就可有可无了,就算不贴纸,孩子也会通过自我管理按部就班完成任务。
6.找出哪些事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猜一猜,让地球上大多数人浪费了大把时间的事情是什么?

对了,手机!你和我一样,都中枪了么?
呵呵,言归正传。时间是有限的,每天忙忙碌碌,却感觉好像没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时间花在哪里,这也是人们从童年开始就有的通病...
所以,老师会让孩子们进行自我反省,发现浪费我们时间的那些无效的事。
我的时间去哪儿了?
浪费我们时间的有两种情况:
1、自己造成的,比如:花太多时间看电影玩游戏听音乐、不听指示、缺乏计划、不够专注、花太多时间社交...
2、外部原因造成的,比如:环境嘈杂、别人妨碍了我、老师布置的任务不明确、家里出了事、生病了...

发现时间漏洞后,让孩子们进一步思考:
哪些事情浪费时间最多? 为什么会这样做? 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这个礼拜我能在哪些事情上少浪费时间? 我从哪里开始具体做起?

和孩子坐下来,列出你感觉浪费时间的事,听听他的意见,他同意你的判断么?比如,玩游戏,在他看来未必是浪费时间的!
重要的是,你和他要尽量达成共识,让孩子认同哪些事是没必要做、或者是应该提高效率的。这样,他才会真心真意地去做自我修正。
尽管有时候还是管不住自己(我们不也是一样么),但他一定会在心底里有这样的愿望:我要更好地安排时间,做更好的自己。
进步,就从这里开始...
愿这篇文章对你和孩子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