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字的研究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张废椅”,转载、删改均已得到作者授权。

两年前的妇女节,冯小漠写了一篇文章《你凭什么讨厌这个“妇”字》,这篇文章我一直都很喜欢,常常找出来念。文章从《说文》中的“婦:服也。从女持帚灑掃也。”这一词条说起,并且提到甲骨文中,“婦”字是一个女子手持工具(如下图,右边是一个跪着的人,左边是一个形状奇特的工具)。冯小漠还讲到“婦”字右边的“帚”并不是我们扫地用的“扫帚”。
流沙河先生的设想十分精到,而且提出合理的解释:妇女手持之物,乃棕丝编织的床刷,是铺床的用具。这样一来,不仅能解释妇字的造字原因,还颠覆千年以来的观点。而且先生提到,这个工具和帚不同,应当读“拂”,妇的读音由此而来。可惜资料十分稀缺,正体字也逐渐式微,先生的设想是否能得证实,还需研究。
这个棕刷和“拂”字简直是一语点醒梦中人(我)。因此今天这篇推送的主要内容是,对于“帚”为何物,在流沙河先生考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看法。
【“帚”是什么?】
汉代的《列女传》中有一节专门讲春秋时期一个叫敬姜的女子,敬姜把治国比喻为织布,把织机上的部件比喻为治国的官员。敬姜说的一句话是这样的,物者,所以治蕪與莫也,故物可以為都大夫。敬姜说的“物”是什么呢?赵丰先生在他的文章《敬姜说织》与双轴织机中提到过:
据孙毓棠考证,“物”乃茀之假借字。马王堆一号墓中有茀三件,长均为15cm,似为棕或马尾编束而成,且与出土遣册相吻合。赵丰:《敬姜说织》与双轴织机
(马王堆一号墓的棕茀没找到图片,下图为马王堆三号墓出土棕茀一件,长16厘米,一束棕丝一端散开,另一端以丝织品一圈圈捆扎起来成为柄,柄部髹漆。)

婦女手中拿着的“帚”,是棕丝做的棕刷,这一点我支持流沙河先生的看法。但是我认为这个棕刷,是在织布过程中用来刷经线的工具:棕刷可以梳开粘连的经纱,使其根根分明;棕刷还可以蘸上浆料涂抹在经线上,抚平毛躁,使得经线顺滑,不易起球、断开。这种梳经棕刷就叫“茀”,也可能是“婦”字读音的由来。赵丰先生提到新疆和田地区仍然有人在织布的时候使用棕刷梳经,应该是“茀”的延续,但是我没有找到相关资料。不过在我个人的研究过程中,发现韩国的韩山地区妇女在织造苎麻织物之前,会用一种棕刷蘸取浆料梳理经线、给经线上浆(如下图),应该也是“茀”的延续。


但是很明显的,韩国的这种棕刷和马王堆的茀大小差别很大。因此我猜,到了汉代时候,茀在贵妇人手中已经不再是用来梳理经线的劳动工具,很可能是淡扫蛾眉(梳理眉毛)用的化妆工具,“茀”的含义也从“梳经棕刷”引申为“眉刷”了。因此我严重怀疑《周易》那句“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中的那个“茀”并不是所谓“马车上的帘子”。也许是某个女人弄丢了自己的棕刷,《周易》这句爻辞其实在劝她“不用找啦,过一个星期你的刷子就会自动出现了”。
【谁织布来谁耕田?】
冯小漠讲过,“妇人”是士大夫阶层的妻子,是有尊贵身份的女性。这一点在典籍中确实能找到支持。
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大夫曰婦人,庶人曰妻。《禮記·曲禮下》

不像“婦人”是有封号的士大夫之妻,单个的“婦”字历史上倒一直都是已婚妇女的意思,也就是说“婦”是一个比“婦人”范围更大的概念。那么在先秦时期,有尊贵身份的女人还需要亲自纺织吗?需要用到茀吗?我还是要请出春秋时期鲁国的敬姜,她是齐侯庶出之女,鲁国大夫公父穆伯的妻子,公父文伯的母亲,婚前婚后都是妥妥的地位尊贵。但是敬姜从来都不是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的人,《国语·鲁语》中就讲到了敬姜亲自绩麻,敬姜还说到:“王后親織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纮、綖,卿之內子為大帶,命婦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从敬姜的这段话来看,先秦时期的女人们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纺织缝纫,给自己的丈夫制作衣服,即使贵如王后,至少也要亲自给王织造帽带。那么妻子要纺织布匹,给丈夫制作衣衫,完全在情理之中。既然要纺织,很可能就用得到“茀”,那么“茀”是每个女人都有可能接触到的织造工具。创造文字的人把“茀”的形象加在跪着的人旁边,组成一个“婦”字,用这个字来泛指一切已婚女性,也是很合情理的。在地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有那么一对夫妇拥有自己的一小片耕地,丈夫在土地上耕种,妻子在织机上织布。她织布来他耕田,这样一对夫妻差不多能在衣食上自给自足。这种情况下,丈夫和妻子是分工合作的关系,因为耕种和纺织是同样重要的生产活动,缺一不可。“一夫不耕,天下必受其饥者。一妇不织,天下必受其寒者。(《潛夫論·浮侈》)”
【“茀”字含义的变迁与消失】
“茀”字本意是刷子。刷经线的刷子,扫蛾眉的刷子。
也许我应该再进一步,我认为“弗”的本意是刷子。我们看字形,一竖一撇“丿丨”可以看做一束棕丝一段散开,而缠绕在其上的“弓”可以看做将棕丝另一端扎束的绳子。这就是“弗”字。后来又加了草字头变成“茀”,意思是植物纤维做的刷子(也不知道那时候有没有猪鬃刷子)。茀后来有引申为“杂草凌乱的样子”,比如“道茀不可行”,意思是道路上野草丛生不能走人了。“弗”加提手旁是“拂”,有扫的意思,比如“拂尘”。

茀亦有扫把的意思,或者说扫把也是一种“茀”,只不过更粗大一点,人们用它来扫地而已。文献中有“茀星”一词,意思就是彗星,也就是俗话说的会带来厄运的“扫把星”。
但是“茀”作为刷子的名字,汉以后就很少见了。我想是为了避汉昭帝刘弗的名讳。有人就问啦,都不是同一个字,难道也要避讳吗?事实上汉代与皇帝名字有相同部首的字都要避讳,比如传说中的“姮娥仙子”,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改为“嫦娥仙子”。所以为了避刘弗的名讳,西汉人可能把“茀”改为其他的字了。到了后代不需要避讳的时候,因为人们已经没有使用“茀”字作为刷子的意思,因此这个字的“刷子”义就渐渐消失了。以至于今天还有人把“妇丧其茀”解读为“女人弄丢了马车上的帘子”,真是可笑啊。
© 本文版权归 DMelanogast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