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点当下中文写作的问题

(全国大学语文群,记录)
何二元
《博士生,必须发表一篇中文文章才能毕业!》
据中青报报道 “从2019年入学的博士生开始,必须发一篇中文文章或论文才能毕业,哪怕在媒体或杂志上发一篇科普文章,甚至科技新闻报道都可以,但你不能没有。”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工程博士点立下的这一新规,引发网络关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教授韩正甫说,他们做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冲动要为难学生,而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中文写作能力实在太差,有些学生可能英文比较好,但中文文章累赘,错别字太多,有的连写个借条都面露难色”。
对于博士生,尤其是其中的理工科学生来说,习惯用外文发表研究成果,是学术交流国际化的必然。加强外语训练,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宽中文表达能力的要求。对于攻读最高学位的博士生而言,为什么会出现中文写作能力差的问题?长期脱离中文写作的环境,可能是问题形成的直接原因。很多理工科学生升入大学以后,逐步远离了中文写作训练。事实上,高校办学水平越高,对学生的外语要求也往往越高,很多核心专业课程甚至使用外文教材,教师也是使用外语授课。学生缺乏中文写作的机会,其中文表达能力自然逐步退化。
近年来,很多高校纷纷开设汉语写作课,中科大光学工程博士点要求学生发表中文文章,也是加强汉语写作能力的实际举措之一。这或许是对大学教育过度外文化的纠偏,但何尝不是对基础语文教育的补课?
峥嵘岁月
“高举当代汉语写作大旗”。
何立明
什么是“当代汉语写作”要定义一下。恐怕不是怎么写的问题,核心在写什么。
写什么涉及到写给谁看的问题。用外文写作给外文读者看有一个含义,就是:用中文写受众太小、学术认可级别太低。换言之,中文读者水平不够看不懂主题,以及无法给予国际水准的评价。
峥嵘岁月
[链接]莫言在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成立大会上的演讲(全文)
[链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语言”多人谈-中国社会科学网
何立明
再一个,中文写作的逻辑属于心证范畴,写实证文章必然用外文最准确。即使用现代汉语作实证写作,词(概念)、语法(逻辑)都是转译和移用的,中文写作属于推普,外文表达更准确。
中文适合文学,不适合科学。或者说,中文的属性属于文学,不属于科学。
最后是汉语文学写作,话题选择禁忌太多,产生新意难。现在流行的叙事学等等都来自外语。中文最娴熟得心应手的只是文以载道。
山樱
[链接]好文推荐 文科之新与新文科建设
[链接]郁建兴丨以系统思维推进新文科建设
[链接]钱乘旦 中国文科为什么要交叉, 且必须交叉 文化纵横
何立明
当年,余世存有一个“当代汉语研究所”,他明确了中文写什么,怎么写,但是好像办不下去。每年还颁发汉语写作奖,但似乎难以为继,是个私人(民间)研究机构。
我们有发声能量的话语都在学院的范围内,又在教育部及其考评的专家学者的规范下,这个现代汉语写作必然是体制下特色。
昨天听一堂中国近代史课,第一次注意到人教社编的一本近代史教材,07年编写,到今天已经“修改”了五六次,问世十四年,平均修改竟三年一次。这说明什么?历史是不变的,变化的是对历史的叙述。为什么要这么频率高地修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急剧变化的时代,需要急剧变化的解释。教材就这样居无定所,写作的主题、材料和陈述...十年摇摆不定。这是现代汉语写作的现状。更有意思的是,居然一本十来万字的教材,十几个人写,结果必然是人民话语、人民风格,政治正确性无虞,阅读趣味堪忧。作者里边有马敏,华中师大前院长,省社科联现主席,可见这个集体写作的权威性:集裁判、运动员和规则的制定者于一身。权威性有了,可读性,可讨论性空间不会多。
这就是现代汉语写作的现状,脱离体制写了没处发;按照体制写不忍卒睹。
所以,“高举大旗”一听就是套语,表明了学院汉语写作的境界和现状。(瞎说了)
高山
@何立明
何立明
谢谢老窦,我觉得我说出了一点当下中文写作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