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其所无(十六)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下)
生员犹曰官员,有定额谓之员。《唐书·儒学传》“国学始置生七十二员,取三品以上子弟若孙为之;大学百四十员,取五品以上;四门学百三十员,取七品以上。郡县三等,上郡学置生六十员,中下以十为差;上县学置生四十员,中下亦以十为差,”此生员之名所始,而明制亦略仿之。
中央有国子监,按照品级让贵族子弟就学;地方设立相应的学校,供地方突出的人才就学。不过都是有定额限制,不像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这种普及制,而是有着门槛的。这种门槛,在中央就是按照官员品级,在地方按照学识才能来评价的。
夫北人,自宋时即云:京东西、河北、河东、陕西五路举人,拙于文辞声律。况又更金、元之乱,文学一事不及南人久矣。今南人教小学,先令属对,犹是唐宋以来相传旧法,北人全不为此,故求其习比偶、调平仄者,千室之邑几无一二人。而八股之外,一无所通者,比比也。愚幼时《四书》本经俱读全注。後见庸师应生,欲速其成,多为删抹,而北方则有全不读者。
不仅人员数量有限制,地域也是存在着差别的。北宋被金国攻破,衣冠南渡,后来蒙元统治时期,北方都是胡人,北方人显得越来越粗野,相应的文化水平越来越低,按照统一的标准,北方人很难中进士。为了“和稀泥”,明清时期将名额向北方倾斜,使得南北的进士保持一定的平衡。因此总体来看,中国历史的发展,不仅经济中心南移了,就连文化教育中心都是南移的。

自本人言之,谓之举进士;自朝廷言之,谓之举人。进士即是举人,不若今人以乡试榜渭之举人,会试榜谓之进士也。
随着时间的变化,就连生员的名字也发生了变化。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不同时期意思不同。在唐宋,秀才其实是有大略之人,应该摆在最高位置,而进士与举人以前是同一个意思。而发展到明朝时期,进士是会试中举人的代称,而举人则是乡试中举人的代称,而秀才则变成读书人的入门门槛。这些名称的变化,可能因为金、元入侵之后,文化凋敝混乱造成的。但是沿袭至明清,也没有人去改了。
门主贡举之士,以有司为座主,而自称门生。“岂可怀赏拔之私惠,忘教化之根源,自谓门生,遂为朋比?所以时风浸坏,臣节何施?树党背公,靡不由此。”...自中唐以後,遂有朋党之祸。今人以同举为同年。唐宪宗问李绛曰:“人于同年固有情乎?”对曰:“同年乃九州四海之人,偶同科第,或登科然後相识,情于何有然?”...先辈乃同试而先得第者之称。
科举制度之中,也存在着人缘关系网。在古代,考官点中的人,自称是考官的门生,虽然毫无教育关系,也自称学生,而考官则以“恩师”的角色自居,如此一来,实际上建立了一个关系网,这个关系网其实就是朋党的前身。这对于皇帝是不利的,对于皇帝而言,大臣是不能拉帮结派的,这样不利于皇帝的管理,但是由于这种习俗积习已久,到了明清更是愈演愈烈。如抗倭明帅吴宗宪,就因为自己是严嵩的“门生”,最终也收到牵连。关系网的存在,是唐、宋、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这种关系网中朋党内耗,使得朝廷力量不集中,最终导致灭国。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後,股者,对偶之名也。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在明清以前,科举是没有八股文的说法。八股文是科举制度僵化的表现,政府刊登“程文”也就是范文让天下考生模仿,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所有的文章都一个面目,如同是韩国整容出来的美女都一个样。在八股的结构下,很难再见到开放的思想,因此而言,八股文是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造成了思维方式僵化。
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後为文,其文不足言矣。唐之取士以赋,而赋之未流最为冗滥。宋之取士以论策,而论策之弊亦复如之。明之取士以经义,而经义之不成文又有甚于前代者。皆以程文格式为之,故日趋而下。晁董公孙之对,所以独出千古者,以其无程文格式也。欲振今日之文,在毋拘之以格式,而俊异之才出矣。
不仅如此,如此固定的格式,再加上指定用书就那几本经典,很多富家亲人帮写范文让子弟背诵,然后参加考试,很容易中举。如此一来,让富家子弟钻了空子,让本来以公平见长的科举制度失去了公平的基础。
以经文言之,初场试所习本经义四道,而本经之中,场屋可出之题不过数十。富家巨族延请名士馆于家塾,将此数十题各撰一篇,计篇酬价,令其子弟及僮奴之俊慧者记诵熟习。入场命题,十符八九,即以所记之文抄誊上卷,较之风檐结构,难易遇殊,《四书》亦然。
《记》曰:“四十曰强而仕,七十曰老而传。”是人生服官之日不过三十年。
古人读书,要中秀才、举人、进士,跟现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感觉差不多,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在四十岁之前能中进士的人实属少数。按照古代的说法,一个人四十岁壮年,仕途才算开始,然后七十岁告老,真正在位的时候也就三十年,要为父母丁忧,分别守孝三年,则只有二十四左右“在其位”的时间,这是古代官员的一个生命周期。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