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瞧两性关系这点儿事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发现没有?
不管是小家庭还是大家庭,构成的基础是血缘。可是,和我们关系最紧密的那个人——配偶,恰恰是没有血缘关系的那个。
我们成年以后,无论是从法律意义来说,还是从生活实际中看,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配偶,恰恰是和我们关系最紧密的人。
有时想想也挺瘆人的,在多数国家,一个人若遭遇意外失去意识,无论医疗决策还是法律事务,默认的第一代理人就是配偶。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最无法自我保护的时候,小命就托付在一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手里。我想肯定因此引发过冲突甚至悲剧吧。
要不怎么说,夫妻关系是家庭内部所有关系的核心,是根基,是重中之重。能把身边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处好了,其它关系就都好办。对家庭建设来说,这绝对事半功倍。
婆媳处不好?夫妻关系若是不好,会雪上加霜;夫妻关系若是够好,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和子女的关系有问题?夫妻关系要是不好,会互相埋怨各自拉拢;夫妻关系要是够好,就算孩子再倔也翻不了天,什么青春期更年期折腾完了大家还能相爱如初。
所以,对两性关系这个话题,别以为已经结婚且婚姻幸福的人就不用关注了。这应该是伴随一生的课题,需要活到老学到老,永远都有成长空间。
不同年龄,或者说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两性关系的看法往往差异明显。
年轻人更关注爱情。他爱不爱我?爱我多少?对我够不够好?我爱不爱他?爱情一旦上头,克服万难也不撒手,就算受苦也能自我感动一把。
而已经在多年婚姻生活中消磨掉激情的中年人,大多更看重彼此是否能够合作互惠互相扶持。光有爱没用,你得让我活得舒坦。只要活得滋润,就算没有爱情,也没啥大不了的,还有日积月累培养出来的亲情不是?
我想,上述两种状态,没有对错之分,人生的不同阶段而已。处在哪个阶段,就好好投入去做那个阶段该做的事儿。
年轻时不顾一切疯狂地爱过,尽情品尝过爱情的酸甜苦辣。得承认,年轻就是一种资本,负担小,身体棒,这时候随心一点儿可以理解。
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该体验的都体验过了,重心转为承担家庭上上下下的责任,此时,另一半是否能愉快合作、是否能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才是最影响个人幸福感的。

当然,性格不同,对爱情和婚姻的需求重点也不一样。
偏感性的、享受丰富精神世界的,哪怕活到七老八十,依然会很在乎爱的感觉。只要能真切地感受到爱和被爱,物质上欠缺一点儿、身体上辛苦一点儿,都不影响幸福的感受。但他们受不了婚姻的存续只是为了合作而将就。
偏理性的、价值观更贴近社会大众的,更看重婚姻的存续是否能带来实际的利益。只要对子女有利,只要能够一路携手,先奔小康、再奔富裕、最终达到财务自由,便是最大的幸福。至于这一路上有多少爱情、有没有爱情,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家里和和气气就好。
依然,我认为上述两种状态不分优劣,完全是各花入各眼的事儿,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不用和别人比。
至于我,我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尽量不走极端,雨露均沾多好哈。
太了解自己了,从天性上说,绝对属于需要精神享受的类型,对物质方面的欲望和追求动力明显低于主流。所以年轻时择偶全凭爱情的感觉,毫不夸张地说是一丁点儿世俗功利都没考虑过的。
但毕竟人生阶段不同了,天性再不接地气,也跑不掉上有老下有小的人间打磨。于是,越来越能理解那些以前不能理解的婚姻生活状态。
那些麻人的甜言蜜语、那些摸摸抱抱的粘粘乎乎、那些被宠着爱着的小满足......就算没有这些,对实际生活也没多大影响呀。
只要两人能够共同努力携手为小家添砖加瓦,车子越买越靓,房子越买越多,还能给孩子们每人留下一套,那不也是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嘛。
只是,这一句“共同努力携手为小家添砖加瓦”,也并非得来全不费功夫,你的搭档凭啥愿意一起卖力呢?你当然要有所付出的呀。
哪怕明知大家都没那么爱,你也要勇于先付出、甘于先吃亏,用诚心去感化。
我相信“人人都是善恶掺半”。但我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只要彼此的人生目标一致,无论是否曾经爱得轰轰烈烈,也无论当下还有没有爱情,只要你愿意以诚相待,就一样可以携手走在幸福的阳光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