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形异义 | 告白
普拼:gào bái 粤拼:gou 3 bag 6
(bot佬加注:个人更倾向于拼读为gou 3 baak 6,根据自己的读音需要,自取使用即可)
异义撮要:
普粤共同含义: 对公众的声明、启事或通知;内心情意的表白、说明; 粤语特有含义: 商业广告;

“告白”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释义:
(1) 对公众的声明或启事; (2) 说明;表白。
这两个词义都有相通性,都指将事情、意见、想法或情感向别人或对方传达。虽然两个词义有相通之处,但是就现时的实际情况来看,《现代汉语词典》中所列的第二个义项是“告白”的常用义,而第一个义项并不常用。

与普通话不同,粤语“告白”一词另有“广告”一义。“告白”指“广告”,“卖告白”即“卖广告”。
“广告”与“声明”或“启事”虽然都是向公众发布消息,但是就今日社会一般使用情况而言,“广告”与“声明”或“启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现代汉语词典》对“广告”的解释是:“向公众介绍商品、服务内容或文娱体育节目的一种宣传方式,一般通过报刊、电视、广播、招贴等形式进行”,与一般的“声明”或“启事”不同,“广告”乃是一种商业行为,其借助大众传媒向公众介绍商品或服务内容的主要目的在于招揽顾客或生意,而非单纯的“宣传”。

“告白”一词原本并无“广告”之义。“告”本义为“告诉”、“告知”,“白”为“表明”。
例如,《孟子·梁惠王下》中的“有司莫以告”便是此义。(汉)赵歧注曰“有司诸臣,无告白于君。”其中之“告白”即为(向君主)“报告”或“说明”。只是到了晚近,“告白”才发展出了“布告”和“声明”等义。

例如,《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王慕善自经藩宪一番奖励,他果然于次日刻了一块戳记,凡他所刻的善书,每部之上都加了‘奉宪鉴定’四个大字。又特地加上了几家新闻纸的告白”。其中“新闻纸的告白”指的是在报纸上刊登“告示”。在“五四运动”以后的现代文学作品中,“告白”也常作“布告”、“通告”义使用。

例如,钱钟书《围城》中有一段描述:“回校见告白板上贴着粉红纸布告,说中国文学系同学今晚七时半在联谊室举行茶会,欢迎李梅亭先生”。其中的“告白板”即为“通告板”或“布告板”。

普通话不以“告白”指称“广告”,这可能是因为现今的“广告”不是普通的“广而告之”,而是特指“商业广告”。今日香港粤语以“告白”指称刊登在报刊上的“商业广告”应当是随着现代商业社会的发展,“告白”词义扩大的结果。

《同形異義·粵普詞語對比例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