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爱,死亡和机器人》如此反响
说实话,作为一部科幻类的系列动画片,由于它以每集一个新故事,且不同动画风格的类型存在。人们对于它的成型是充满视觉期待的。虽然,它在第一季的时候,也犯了诸多故事剧本深度不足的毛病,但还是有那么一两集是炸眼的,形式新颖,又兼具了剧作的基本核心。加上这种形式的科幻动画系列剧也算是别有新意的第一次推出。当时的观众真的是十分宽容。尽管我本人只给出了三星的评分,但是整体专业评分网站依然给出了五星9.2的高分。
时隔三年,大众的观影经验在不断提高,一部分观众仍然在期待如第一季一样,有炸眼的视觉特效,有那种每打开一集就想象不到的别出心裁。《爱,死亡和机器人》的团队是不是忘了一件事。你,当初就是靠这种“别出心裁”感才使得一部分观众对你的第二季有了黏性。

第二季的《爱,死亡和机器人》,除了第一集保持了视觉上的效果,并在趣味节奏悬疑感上依然保持着极高的技术制作水平,整部剧仅有第八集涉猎了深度的话题探讨。除此之外的每一集,都令人觉得旧瓶新装,并毫无力度。
请看我用了“保持”,也就是说,前段所述的“别出心裁”并没有如观众所期待的那样出现。而加上它原本就有的剧本问题。在没有“别出心裁”的刺激下,缺点就更显而易见了。一时间,刚上线几天,观众就骂声不断。更是戏称:“食之无味,弃之又可惜”。

我和一位游戏制作的朋友还私下聊到,可惜了这预算经费,浪费这钱拍这玩意儿干嘛?有意义吗?(当然除了第八集)

可这时有人提出,没有人感到第八集并不属于这部剧集吗?它跟机器人有什么关系吗?我们要看的是赛博朋克,机器姬元素。
嗯,这似乎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毕竟这是一部系列剧,既然是系列剧,那么来自观众对于不成体系的观感,是否也应该表示理解呢。比起《骇人来电》,同样是系列剧,但却始终围绕描述一件很科幻的元素。主线贯穿,并集集叠加,那种刷完整个系列的快感,真是天差地别。

而像是大家都看过的《世界奇妙物语》这样的系列剧,也是一集一个故事,故事和故事不需要相联系,但始终有一个讲述者出现,贯穿这种链接。并从一开始就告诉你,这里的故事,都是奇妙的。而每一集也围绕着这种奇妙而展开。你会发现,从一开始,它们就没有被某种设定框住。因为“奇妙”是个巨大的范围。
可是,《爱,死亡和机器人》,单是从剧情设定似乎就把自己的手脚给绑住了。好像这就必须是个机器人和人类的赛博朋克情感大戏。然而,剧作部门又没有阿西莫夫的创作能力。(各记,僵特了哇)
其实在第一季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想提问,这究竟是一个制作公司的宣传品,用实力证明自己可以达到的技术水平的剧集。还是力图用技术语言表达主题内容和态度的作品。
长久以来,在影迷队伍里有多种观众视角,有一部分人认为电影就是追求刺激,视觉上的强烈刺激。一部分人认为电影就是唯美的,使人开心愉悦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跟我一样,认为所有艺术作品,都是用来表达创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书、电影、绘画、摄影、动画、设计、音乐等等,均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内容和观点的,如果没有主题的内核,那么它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当然,这一理论,很可能会遭到一些观众的反对。认为这种理论是精英式的,学者论的。
可在我看来,就国内电影的发展阶段来看,观众的鉴赏水平已经在逐年提高。人们不再仅仅停留在热门电影领域,而是更多的发现电视机以外的世界,影展,电影节,追剧APP等等,很多非日常的电影电视剧,也已经有了他们观看的足迹。


想起我对电影真正迷恋的那一刻,是忽然就被迷住了,并不是因为有人教才被迷住。而是自然地忽然被打动了。就像有一天,你忽然开始看书,被一本书迷住。而后,你开始大量的看书,这些都是自发的。而你被某一本书打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爱,死亡和机器人》在剧本上的弱,导致它最后无法打动人。本质上是因为什么呢?拍摄目的的不同。我的职业经验告诉我,啊,看了这个,就会想它的服务对象就不是观众吧。它要讨好的人明明是拥有购买它技术核心力的金主爸爸呀。一个故事,它没有清晰明确的内核,只能看到堆积起来的元素。所以,大部分观众如我一样,在看完后会来一句。“就这?”
它的大部分故事剧本构架,都没有一个基本剧本该有的兜底。也许你会说,不需要结局啊。我说的这个底,并不是指明确的结局。而是,从剧本的开篇,到中段,你都在不断堆积的元素,最终要有个清晰明确的表达意识。结果,你堆完了元素,你跑了。这?这算什么?
你,不讲武德。
本来是想详细写写《骇人来电》的,但是介于它的奇妙味道,还有很多人没有看过,就忍着不写了吧。只能说《骇人来电》能清晰的让你看到什么是好的剧本。
机-丹尼尔-玛格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AI的迎合性危机:对创作环境的影响研究 deepseek (2人喜欢)
- 我与AI相处的这一年,一些进阶性体会 (8人喜欢)
- 2024和【六人】挥手告别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