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陈荃有(1,2)
第一讲 华夏音乐文明的先声
1.1鸣响中州的贾湖骨笛
1986年到1987年在河南的舞阳一个村落 出土了二十多只骨制的吹奏乐器。测音后发现有6声到7声的音阶,大家认为贾湖出土的骨笛就是中国音乐的源。2001年又出土了十多只类似的骨制乐器。研究发现有5-8个按音孔,在按音孔旁边有刻痕,说明经过了精密的计算钻孔,对音阶认识是有预想的。
多放于仪墓主人体侧,与主人关系密切。
1.2文献中显露的先民音乐
《吕氏春秋》《山海经》中有关于音乐的描写

音乐的活动还是保持着歌,乐,舞三位一体

1.3出土乐器的情况与特点

竖吹式骨制乐器(骨笛)石制乐器(磬)陶制乐器(陶埙 陶角 陶响球 鼓)


远古时期音乐节奏性强,乐音不丰富。

1.4夏及早商音乐的朦胧面貌
归入远古时期音乐,因为音乐材料稀缺。

青铜乐器开始出现
第二讲 礼与乐的相遇
2.1晚商时期的出土乐器及音乐风格
多声乐器频出(青铜编绕,成编列的石磬,陶埙),礼与乐相融合,巫乐(与祭祀相关)
2.2西周礼乐制度及钟磬乐悬的应用
礼乐结合制度化
(1)对曲目,场合的界定(六代之乐)


(2)乐悬制度
金石之乐(编钟 编磬)的规定: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

(3)八佾制度(乐舞人员数目)
天子用八 诸侯用六 大夫四 士二

2.3周代大司乐的构成与职责
大司乐-周代乐官制度(一千四百多人)

(1)音乐教育 世子 国子(各等级的贵族子弟)各个年龄教育内容不同(乐舞 乐德 乐语)

(2)“采诗”制度(了解民情,维护统治)
2.4 周代乐器的丰富与乐律理论的初起
《周记》:皆播之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音分类法)八类乐器制作材料
金-编钟,编镈,淳于,铙,铎 石-磬 土-陶器 革-鼓 丝-琴,瑟 木-柷,敔 匏-笙,竽 竹-箫
西周时期,金石居多,编铙变编钟,八件一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