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夏商西周时期北方地区黄饰
下一篇:东周时期西北地区金饰
商周时期,我国成都平原先后出现了三星堆与金沙两大文化聚落,从遗址出土了大量金器,其数量、种类及制作工艺都是目前我国同时期出土金器之最:三星堆遗址出土了金杖、金面罩、金箔虎形饰等60多件金器,而金沙遗址出土了太阳神鸟金箔、金面具、金冠带等200多件金器。
展览的第1.2节“通天礼地”通过16组文物展示了古蜀王国独特的黄金文化。下文在笔记同时亦会补充若干相关文物以为参考。
一、权力与更替
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我国已知最早的金面具。这副面罩是将金箔覆在铜头像上捶拓而成的,保留了原头像的面部特征。
▲ 金面罩 · 公元前16-11世纪 · 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土 ·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三星堆遗址出土有至少四件戴金面具青铜人头像,从中或可一窥金面具当年的制作及使用方法。
▲【国家博物馆“古蜀华章”展】戴金面具辫发青铜人头像 · 宽20.5厘米 · 公元前16-11世纪 · 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 ·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 金面具 · 宽20.5厘米 · 公元前12-10世纪 ·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前三件金面具的宽度皆在20厘米左右,但这件宽度仅有5厘米。同时,它的眼眶轮廓呈椭圆形而非菱形,可能暗示了从三星堆到金沙时期权力中心族群的变化。
▲【国家博物馆“古蜀华章”展】金面具 · 宽4.9厘米 · 公元前12-10世纪 ·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这件金冠带上的纹样似乎也暗示着古蜀历史上的权力斗争。
▲ 金冠带 · 直径20厘米,宽2.7厘米 · 公元前12-10世纪 ·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冠带通过锤揲成形,纹样部分以錾刻工艺为主,细节则用刻划表现。冠带表面刻有四组相同的图案:一支羽箭横插入鱼头,箭杆后方有一立鸟,鸟头与鱼头都朝向箭羽方向。每组图案之间用抽象的人面纹隔开(见下方线图,来自网络)。
三星堆遗址出土过一件长达1.42米的金杖,纹饰与金冠带基本相同(见下方线图),只是在排列与细部刻划上略有差异,证明了两个遗址在文化上的连续性。
总之,在两幅图案中,鱼都是被射杀的对象。故而有学者认为,这代表了分别崇鱼与尚鸟的两个部族之间的战争历史。我们不妨再对比一件金沙遗址出土的金带——
金带錾刻了鸟首鱼身的形象,能否解读为“鸟族”与“鱼族”的融合呢?当然,图腾崇拜如此明确而不同的两个部族是否确曾存在,尚未有定论。不过,或许真相正默默地通过古籍所载的五位古蜀先王的名字向我们透来一丝微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
二、崇拜与信仰
古蜀人对眼睛有特殊的崇拜。“蜀”的甲骨文字形即突出了人眼的形象——
▲ 眼睛形金器 · 公元前12-10世纪 ·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更为著名的当属诸多铜质的眼形器,在两处遗址均有发现。
▲【成都博物馆“秦蜀之路”展】铜眼形器 · 公元前12-10世纪 ·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成都博物馆“秦蜀之路”展】铜眼形器 · 长约60厘米 · 公元前16-11世纪 · 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 ·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国家博物馆“古蜀华章”展】组合型青铜眼形器 · 总长60厘米 · 公元前16-11世纪 · 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 ·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金沙遗址出土的菱形金箔,恐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 菱形金箔 · 公元前12-10世纪 ·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 菱形金箔 · 公元前12-10世纪 ·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太阳崇拜是古蜀信仰体系中另一大主题。
▲【国家博物馆“古蜀华章”展】太阳轮型青铜器 · 直径85厘米 · 公元前16-11世纪 · 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 ·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 太阳神鸟金箔 · 外径12.5厘米 · 公元前12-10世纪 ·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 这件金箔含金量达94.2%, 厚度仅0.02厘米, 也是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三、动物世界
本次展出的古蜀金器中,近一半是金箔制成的动物形饰片,又以金沙遗址出土居多。
▲ 鱼形金箔 · 公元前12-10世纪 ·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其实三星堆遗址也有鱼形金箔出土——
▲【国家博物馆“古蜀华章”展】鱼形金箔 · 长23.3厘米 · 公元前16-11世纪 · 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 ·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两相对比,简直如出一辙——
▲ 鱼形金箔局部 · 左: 金沙遗址出土, 右: 三星堆遗址出土
蛙形金箔目前仅见于金沙遗址。古代对蟾蜍的崇拜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生殖崇拜,二是月亮崇拜(与第一条其实是相关的),三是求雨。
▲ 蛙形金箔 · 长约7厘米 · 公元前12-10世纪 ·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国家博物馆“古蜀华章”展】蛙形金箔 · 长6.9厘米 · 公元前12-10世纪 ·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 话说,同时期去国博巡展的这件就品相好多了啊
▲ 蛇纹金箔 · 长约7厘米 · 公元前12-10世纪 ·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 金箔虎形饰 · 长约12厘米 · 公元前16-11世纪 · 1986年三星堆遗址出土 ·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国家博物馆“古蜀华章”展】虎形青铜饰 · 长44厘米 · 公元前16-11世纪 · 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 ·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国家博物馆“古蜀华章”展】虎形青铜饰 · 长20.5厘米 · 公元前12-10世纪 ·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 燕形金箔 · 宽约5厘米 · 公元前12-10世纪 ·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下面这件名为“人面像”,但并不很能使我信服。直到我看到了另一件青铜器。两者纹样相似,何以判定一为人一为虫呢?
▲ 人面形金饰 · 长10.1厘米 · 公元前12-10世纪 ·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 【成都博物馆“秦蜀之路”展】简化蝉纹铜牌饰 · 公元前12-10世纪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四、吸收与独创
璋源起中原,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出现,是一种礼仪用玉。《周礼·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赤璋礼南方……”随着文化交流,古蜀人吸收了中原的一些礼器并加以自己的发展。例如,他们把上端微凹的牙璋进一步改造为丫形,并在金器中也引入这种造型。
▲ 金箔璋形饰 · 长约3厘米 · 公元前16-11世纪 · 1986年三星堆遗址出土 ·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国家博物馆“古蜀华章”展】璋形金箔 · 长9.8厘米 · 公元前16-11世纪 · 1986年三星堆遗址一号坑出土 ·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喇叭形器似乎也仅见于金沙遗址。
▲ 镂空卷云纹喇叭形金器 · 直径10厘米 · 公元前12-10世纪 ·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 【国家博物馆“古蜀华章”展】喇叭形金器 · 直径11.4厘米 · 公元前12-10世纪 ·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 【成都博物馆“秦蜀之路”展】铜喇叭形器 · 公元前12-10世纪 ·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2019年2月24日
参考资料
1. 国家博物馆“古蜀华章”展
2. 成都博物馆“秦蜀之路”展
3. https://sichuan.scol.com.cn/dwzw/201809/56528971.html
4. http://kjg.cdstm.cn/index.php?m=Index&a=view&wsid=38&type=exhi&id=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