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古佛及名物

深山藏古寺,固然是有出塵之思;而市廛里鬧中取靜,豈非更有佛門净地之莊嚴?最初給我以此印象者,是湘潭之海會寺,一門之隔,塵囂盡淨,吳興鐵佛寺亦如此。寺廟挨著浙北大廈,一邊是陌陌紅塵,一邊是世外净土。鐵佛寺其初可上溯到梁天監年間,允在“南朝四百八十寺”之列。唐開元間又列入“天下廿八州,州各一座開元寺”之數。直到北宋初,寺僧爲遂唐代赴日僧鑒真大師夙願,鑄造鐵觀音一尊,留存至今。像今鏽蝕亦少,據傳浩劫中此像砸而不碎、煉而不熔,乃得幸存,可見當初用材之精,湖州博物館還專門複製一件小樣以爲展示。此像是漢傳觀音從男身轉女相之先聲,體態優美,開相良善,頗收勸人向善之效。


首進觀音殿之後是一中庭,庭東爲一碑廊,廊首有一峰湖石,若一縷清雲,神妙異常。廊内有半截唐石經幢及趙文敏榜書“天寧萬壽禪寺”和“普覺”堂額刻石兩方,精氣彌滿,乃趙氏經意之作。中庭北首即大雄寶殿,我尤愛此禪房庭院的佈置精雅,殿前是兩株紅梅,雖未着花,然日光將梅枝映照於禪墻之上,古黃硃砂,可以想見是楚楚動人。梅前兩隻石缸,缸内堅冰結了有寸許厚,冰下一兩尾紅魚尚徐徐游動。殿上梵唄聲聲,立于庭中則恍若不聞,衹覺靜美殊勝。




一早出門,沒吃早飯,路過“佬錢灣仔”,進去吃了一籠松毛湯包和一碗小餛飩。“松毛湯包”說湯包是算不上的,皮雖薄,内裏是肉餡,并沒有肉皮凍汪出來的湯,勝在個頭極小,嘴巴大點,一口塞三隻也不礙。所謂“松毛”,乃因蒸籠底墊的是松針,大概取松樹清香之味吧。從鐵佛寺出來,往月河街去,路過衣裳街,街口周生記、丁蓮芳、諸老大三家對門并立,都是湖州點心業的老字號,在諸老大喫了油條裹粽當點心。衣裳街正對的路口還有湖筆名店“王一品齋”,郭沫若題的店名,進店有啓元白寫的字軸,惜乎一個顧客都沒有。有個櫃檯專售老筆,看起來都是其貌不揚,標價卻要數百元以上,此爲數十年前老店之存貨也,皆是羊毫,那時水盆老工人還在,製筆尚有傳承,但精好是談不上的,一把筆裏頭筆桿挺直的都挑不出來,猶豫許久,還是揀了一支“一號短鋒中楷”,其價不菲。臨行,則捎帶了一包震遠同的玫瑰酥糖,此種老派的糖食,吃起來不利索,但味道淡雅,是極佳的茶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