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念念家乡的食味·前言
春节跟着水墨画家林曦,看了好几本关于吃食的书,有王宣一的《国宴与家宴》、庄祖宜的《厨房里的人类学家》、一位英国女孩写的成都美食《花椒与鱼翅》、斗牛犬餐厅主厨写的《厨神的家常菜》等等。惊叹大家对于美食的渴望与热情不一而足,而传递给我的对于新生活的期盼与跃跃欲试感却是惊人的。我甚至就想拉着我家先生认真坐在书桌前和他宣告从此我便要成为“家庭煮妇”了此一生,如此誓死明志的劲头真是难再有。趁着这个劲头,或许可以记录下来一些我关于吃食的一些想法。毕竟,我先生说,做饭这件事,还是需要点天赋的,我不仅有些天赋还有长达二十多年的经验。

从小跟着家人在赣南农村长大的我,跟着勤劳的母亲帮厨,照顾家庭,已经成为幼时最充实又最沉重的同年时光。赣南的客家人零零星星散落在大山深处,交通闭塞,又极其贫穷,与外界的联系最多也就是家里那不足半平方的黑白电视。因此,家乡的人们就用地里种的水稻变着花样的做出各种美食,让即使如今外出求学经商的子女也因着对家乡美食的惦念而多了许多牵绊。我想也因此让赣南客家的美食文化丰富而绚烂多姿。

每每在城市待得没有任何食欲与灵感的时候,就想着赶紧回去一趟,用家乡的美味涤荡一下迷茫又污浊的胃。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焦虑感就越强烈。因为,能做记忆中最原始美味的人慢慢渐行渐远,回去能够吃到的原滋原味的家乡菜也越来越少。爷爷就是一个例子,如今要请他做一次“假燕”,他都说已经没有力气了。

于是,2020年的春季,我暗自下了决心,一定在2021年的春节回去和爷爷学习如何做这道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要存在的一道佳肴。不仅如此,还要利用任何与家乡人接触的机会,将孩童时期印象中的美食小吃都学个遍,真是生怕我们不小心就把这些穿肠过肚、抚慰灵魂的吃食弄丢了。

当然也是知道自己的毅力不足,于是参加了个写作营,希望用这样的方式,逼迫自己为家乡的美食文化留下点记录,可能不尽完备,但希望是个开始。以此也让自己这颗叮叮当当无处可依的漂泊的心可以安放。毕竟“吾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