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徐锋 | 文科生如何度过大学时代
锋按:这是2021年5月21日晚我在母校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演讲,感谢新史学读书班的袁思远同学费心记录、整理,花了很多心思,我在此基础上做了修订,题目也由《大学生如何读书》改为现题。感谢华师师友对我二十多年来不绝如缕的支持。
虽然桂子山不高,也不显山露水,但这里的确是我的精神原乡,是我的初学之地,也是我的初恋之地。一直都想为华师做点什么。
表面上,好像大家都会读书,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难道还有人不会读么?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当今大学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方案,好像都有些急功近利。这种路径下的结果最终可能并没有那么美好。这也是我这两年为何要一直在网上开办新史学读书班的原因。我觉得我们学历史的同学,不应被“潮流”带着走,而应该有自己的定力。这不是说要和“潮流”唱反调,而是根据自己可行的经验,试着去做一些纠偏的工作和努力。做这些事的人并不多,但最终会给我们的社会播下一些读书的种子,打下很好的基础。这也是我今日来讲读书话题的初衷。
今天主要讲五点:首先讲“大学之大”,然后讲“量才适性”,第三是“寻找精神坐标”,第四讲“怎么读,读什么”,第五是“预期的可能性”,最后表达一些我的祝愿。
一、大学之大
先立其大 取法乎上
首先,我们需要探索、重申的是:大学的本质是什么?当今时代,面对社会急剧上升的紧张感,或称作“内卷”——我们对社会的变化无所适从。为了尽可能适应这种现状,我们的成长路径变得有些“模式化”,大一变成了高四,大学成了职业培训学校——这是非常糟糕的现象。
中国古人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英语中“University”、“Universe”实际有“广阔、博大”的含义。大学教育实际是扩展人的心胸、心量的。但如今的我们,为了适应社会的紧张感,把自己箍得死死的。我们用证书、学分绩这些特别量化的事物来证明自己,以考上好学校来证明自己——虽然这些是必须的,但我们应“先立其大,取乎其上”,而非停留于做“职业培训学校”的工作上。
首先要扩充自己的心量,要大气磅礴。有些人为了“灌鸡汤”,抹去自己受挫的经历,传播“一马平川”的人生成功学——事实上没有挫折是不可能的。我大一刚来学校,当时校内大肆宣传文化管理专业很好,甚至令我怀疑历史系是不是不行,有些惶恐;后来工作了,第一年去人大出版社时,才发现做编辑出版工作也并非自己当初认为的“想做什么都可以”,事实上也要做很多案头工作。有时感到一种挫败感,但这些挫折之所以没有打败我,是因为我以广泛的阅读扩充自己的心量,懂得世间很多东西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本好的名人传记,一定会告诉你这些名人所遇的曲折和艰难,而非一直给读者“灌鸡汤”、“打鸡血”。偶尔可以打打鸡血,但每天都打,人会疯掉。
我们应当以一种更加开放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大学,重新审视我们的大学生活到底该是什么样。的确存在就业压力,但更需要我们内在的修养、知识面的提升,这些东西是伴随你们一生的。一个大一学生,可能过了四年、七年,最后找到一份工作。但工作可能会换,但知识的积累和心性的修养不会变。内心越丰富,越有层次感,便会越发感到心灵受到滋养,做事的心态也会越来越开放;而非工作之后感到生活愈发枯燥,难以排遣。为何人会“空心化”?因为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很多优秀的孩子,即使进了北大清华,一来发现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辈压力大;另一方面也在不断修学分、提升成绩的过程中,丢失了自己存在与生活的动力。
为何我强调“大学生要站起来”、“大学之大”?初衷也就在于此。即使为了达到准入门槛,我们从前不得不接受小学中学教育的规训,但进大学之后,我们应当省思未来该过怎样的生活。华师是个不错的起点,但不应该成为你们的终点。如果此后还按陈规发展自己,只会越来越平庸化和模式化。
二、量才适性
“量才适性”是清儒章学诚提出的观念。章学诚的学术地位是近代为对抗西方史学所谓“科学性”、“理论性”才被拔高的,实际上是一种“重新发现”。而在清代学术史中,陈寅恪、陈垣这些大师对章学诚的评价并没有那样高。章学诚的评价问题我们可以再议,但他所说的一句话我很认同,即“量才适性”。
“量才适性”——权衡你的才能是什么,有多少,以及是否适合自己的性格。通俗来讲,即“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所谓德尔斐神庙的“认识你自己”,我认为和“量才适性”意思一样。只有定位精准,才能有的放矢。人的性格有内向外向之分,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例如有人偏向学术型,不看书就憋得慌,有人却一看到书就憋得慌;有的人是“人来疯”,人越多兴致越高,而有的人恨不得一个人都不要见。当然也有人能做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只是这样的人比较少。因而对大多数人来说,要发自内心地问自己是否是真的喜欢读书,做适合性情与能力的事。
可能在场的有研究生同学,这一点我需要多说一些。有的同学说自己特别喜欢做学术,觉得做学术能让自己安静下来,喜欢大学的氛围,愿意呆在象牙塔里。但如果家境不是特别好,不是特别有研究潜质,可能做学术、读博士这条路确实不适合你走。越到后来,学术给你带来的幸福感,或是说能找到合适教职的可能性确实越来越小。大量中产阶级的孩子出现,90初出国留学的一代已经回来了。最近豆瓣上有帖子说,本硕川大,博士明尼苏达大学,回来之后也就在广西的一个师范学院教书,觉得现在怎么内卷的这么厉害。我的意思不是说美国的学校很厉害,而是指如今按这些牌面上的东西去找工作,压力会非常大。如果你的家庭环境不能让你有很好的缓冲,同时自己并非有特别有研究潜质,不是特别能提出问题,那么这条路可能不适合你走。所谓量才适性,我大致就说到这里。
第二个就是所谓的跟自己赛跑,而不是盲目凭学分绩。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呢?因为通过我目前了解的相关情况,当今大学生上课,好课水课都得上,即使是水课也要关注听课的比例,过程表现等等,即使是水课也让你水得很痛苦。在这种情形下,我希望你们不要盲目地去攀比所谓的学分绩,分清主次,不要为它感到焦虑,要抓住重点,一切围绕学分绩做事,未来可能得不偿失。避免以表面上的东西盲目攀比——也许你看到这个人的学分绩比你高,这个学者发的文章很多,但你无法探知他人的付出或是表象背后的东西。相比于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你的亲朋好友所更关注的还是你的身心健康。
因而不要以牌面上的东西相较,而要关注自己内心的舒适度。这也是一种“量才适性”——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不同的。有医学研究证明,精神病、抑郁症在家族内有遗传的可能性。我自己也在关注近代的精神病现象。如果家族有这方面病史,那一定要注意不要给自己过大的压力,绷不住了可能会出现问题。要避免按照统一的口径要求自己,但同时也要悉心考察自己到底是块什么料。网上曾经有个报道,一个年轻朋友高考发挥超常,考进了清华大学某系,学了半年发现实在跟不上,于是转去了西南某大学机电系。可能理科在这方面体现得比较突出——别人的脑子能搞定的事,你可能搞不定。但其实文科也有这方面趋向,只是通过表面上的学分绩显示不出来。所以应当充分量才适性,认识你自己,然后再去寻找比较适合自己的目标,愉快地做一些你感兴趣的事情。在我看来,一个人最幸福的状态是以你最感兴趣的事情作为你的职业,而且还能生活得比较愉快,至少能做到收支平衡,这是人生比较好的选择。
三、寻找精神坐标,成为有根的人
时不时喝点鸡汤还是有必要的。我们来到华师,要成为一个有根的人。
1、豪气满怀地读书
为什么要说“豪气地读书”呢?现在大家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而不是死气沉沉的。我们可以读读喜欢的行业之中一些传记类的著作。例如雷军做互联网行业的兴趣来源,就是在武大图书馆看到的一本《硅谷之火》。它会像小火苗一样,一直伴随着人的成长。我觉得,你们也应该去寻找成长路途中的“硅谷之火”。它不该只是《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上的一篇文章,而应当是一部传记,可能是一段心灵鸡汤,一段美好的记忆,是你奋斗的起点,一种你认可的价值观。如果能找到自己的“硅谷之火”,那么也就能找到一些生活的参照与坐标。
2、寻找精神坐标 成为一个有根的人
我们现在身处桂子山。但你们了解桂子山的过往吗?桂子山原来叫“猪头山”你们知道吗?它原来还是座坟场你们知道吗?桂子山后为什么种了这么多樟树你们知道吗?这些樟树有的被砍了你们知道吗?时过境迁,校园的旧景不在,有些令人遗憾;但成为一个有“根”的人,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桂子山有自己的学术传统与守夜人,许多先生甚至就在我们这栋楼里呆过。钱基博、韦卓民、张舜徽、章开沅先生,还有革命先辈恽代英......要了解他们的学问、人品、典故——但不是“讲段子”,搜罗书名,奇闻逸事。你们是不是该把张舜徽先生的《中国文献学》、《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清儒学记》,章开沅先生的《张謇传》,韦卓民先生译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推荐哲学思辨思维好一些的同学读,当然也可以读读《指要》)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现代中国文学史》... 这些书不仅仅是名号,有机会真的可以拿来读一读,拿来翻一翻。读读他们的代表作、学术论著选,传记、重要的论文,了解这些学者的学术传统,而并非是报菜名。这是互联网、“耳学时代”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何成为一个有根的人?在家族内则是了解家训,在学校里则是了解学统。不了解这些,可能内心有愧,算不上一个有根的人。做这些事并不复杂:我们并非是要啃几部全集,不是要去图书馆从A读到Z。桂子山为何是“宝山”?因为它不高,但有灵,因为有这几位老先生。如果没有他们,那桂子山也不过如此。
我们不仅是要了解桂子山——这其实是我说的。因问我最近在写一本书《张舜徽与中国学术》,其中有篇文章马上也在华师学报发表。其中有句话是“华师的张舜徽研究要走出张舜徽,走出桂子山”。不仅仅是仰望这几位大师,我们还有更多、更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传统。这是我给你们开的一些名录,当当远远不止这些:
柏拉图 康德 马克思 马克斯·韦伯 尼采 马克·布洛赫 克利福德·格尔茨
孔孟老庄 司马迁 司马光 李杜 韩愈 朱熹 苏东坡 王阳明 陈寅恪 傅斯年
作为一个历史系的学生,如果你只知道孔孟老庄的一些书名,只读过中学课本里的几个选段,肯定是不够的。应当买点白文,例如杨伯峻的译注,包括《坛经》。正如同“所有西方哲学都是柏拉图的注本”一样,所有的中国哲学都是孔孟老庄、《坛经》的注本。当然这些只是大致的列举,还有很多其他的。不论是读中国文化史,还是读他们的书,哪怕是一些代表性的文字,适当地该有所了解,逐渐建立一个学术知识树。
3、选择数则格言警句手抄、屏保,激励自己
不要抄太多格言,选几句适合你的,针对你的弊病的即可。比如我就喜欢曾国藩的格言:“君子切忌长傲,如有傲气,喜怒于神...”,这是他写给他的四弟曾国荃的。我也是非常有傲气的人。我很多年前说过,“我可能会成为桂子山一个很特别的人”。因而要针对自己的弊病,有所针砭。不论是手抄本,案头书,抑或手机屏保,都可以设置这么两三条。这些针砭并非用来装点门面的,而是针对你们的毛病——虚骄之气、懒惰、怯懦,将其切除掉,能去几分是几分。把你们的习气——这个词是个非常不好的词,但社会上非常多此类问题,包括乡愿,剔除掉。你们有空可以多读读这类书,比如张舜徽先生编的《经传诸子语选》,或是《曾国藩家书》等等,类似的还有很多,我也并非是来报书名的,有空可以拿来翻一翻。
为什么要讲这些?就要是从桂子山,从专业,从生活的层面里,找到精神坐标,试着去矫正我们的问题。只有在大学本科阶段,你们才有机会开始独立思考,你们脱离了父母的规训,有了自己的困惑,需要自我解决问题之时,是人格形成的最后一个重要的时间段。如果这段时间没有做这些工作,人格就会定型,习气可能伴你终身。傲气这个东西,我有时也会犯,但曾国藩的格言会时不时提醒我。
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坐标,成为一个有根的人之后,可能读书里的一些东西也能随之而来。
四、 怎么读 读什么
以下也是今天最重要的部分。这个话题,我在很多其他地方也讲过,就是“怎么读,读什么”。
1、大学四年很短,真正只有三年半读书时光
一是要珍惜你的时间。大学四年真的没有多久——除去军训、实习、毕业、水课、学分绩、交际......可能还有三年。三年是否能精读一百本,泛读两三百本书?搭上你们的课程要求阅读数目,应该也是可以的。但要纠正一个偏见——一百本,不是《资治通鉴》这种大部头的书,动辄1500页。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你们估计有多少页?你们时间有限,不一定要找大部头,可以找那种浓缩的、公认的名家经典来精读。如果你们能这样精读一百本,还觉得大学没有意义,可以找我来索赔,但前提是你要真的读了。泛读包括新书、参考文献等等。你有那么小四百本,或者四五百本作为底子,何愁你的大学没有意义呢?当然我觉得我自己的大学可能读了不止几百本,可能有几千本,笔记记了几十本,论文写了十几篇,发表了三四篇。因而你们要不断去通过阅读推开自己知识面的积累。阅读没有所谓的贫富差距、高低贵贱,通过阅读增长自己的知识,涵养自己的心胸,我觉得这样的大学就是非常丰富的。这会成为你的立身之本,精神源头。
当然,读的时候也要做好计划,按时完成,最好能写点日记备查,以时刻提醒自己。要少用社交媒体,社交媒体用多了会有依赖症。它是个很虚幻的东西,如果可能,要多接近书本,珍惜时光。要见缝插针地读书,善用假期与周末。晏绍祥老师是我大一的世界史老师,他当初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读英语,让人印象深刻。只有扎扎实实地读书,一点一点的积累,才能有如今的成就。即使有水课,也可以找找本课的必读书、经典、教材,和老师交流,将水课变得不水。也许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但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我们的人生选择。
2、读大书如克名城
“大书”也不用那么厚。前四史中选一种、罗马帝国衰亡史,选一部仔细读完,读完后再看他人的书评。这些书的阅读目的不一定是知识积累,而是磨练你的定力。《三国志》是个年轻人的世界——古人没有今人学业上的繁琐,只要能力足够,十五六岁就开始建功立业,扬名立万了。读它可以开拓你的心胸。要通过经典阅读将被压倒的灵魂和胸襟召唤回来。除了读经典,我想不出其他能拯救我们的方法,大家不妨一试。《资治通鉴》我读了三遍,《史记》我读了三遍。做事时,想想项羽会做什么?《资治通鉴》把唐太宗想象成一个神一样的人,说明文本的确存在想象的层面,因而不一定是让你获取知识。古人写这些东西,带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和精神,这些是可以感染你的。这些时刻也会成为你心胸拓展的非常重要的时刻。
3、经典以固本(史源学、顺藤摸瓜)
这和上面提到的大部头书不是一个意思,而正如陈垣先生所讲的“史源学”一般。如读陈寅恪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摘出每则史料,把新、旧唐书找出来,看看陈先生到底怎么论证问题的,包括他讲的阶级、革命、国际关系等理论,可结合陈先生当时在欧洲的生活背景和其他大师的理论思考;找田余庆先生最经典的论文,跟着大师去思考,顺藤摸瓜,你可以解决很多问题。选感兴趣的学术书,从头到尾细读,深究注释与学术思路。每一条材料的论证方式、理论背景,那么这本书就像一件精细编织的衣服,而我们现在读书越来越平面化。我最怕有小朋友读完一本经典后,说“也不过如此”——这一定是你的遗憾而不是人家的遗憾,因为你没读懂。读书需要门槛,理解也需要门槛。理解不是抄书,而需要将书籍的脉络穿起来。这样读书绝对会有收获。
4、闲书以润身(文笔、趣味)
也没必要天天读深奥的东西,这非常枯燥。即使闲书也很重要,闲书以润身。我非常喜欢读汪曾祺,觉得读得非常舒适,非常愉快,如江南水乡水汽弥漫的感觉。《菜根谭》有句话,“学者要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除了紧张之外,也要读点休闲、令心灵开阔的书,一张一弛。
5、把想到的随时记下来
这是个技巧性的东西。没有笔记本,可以用备忘录。灵感容易消逝,应随时记录下来。我有一些文章的想法就是备忘录记录下来的。
6、这句话是我的原创:写然后知不足,让写作成为习惯
有些人看到一本著作,就说“不过如此”。但不要逞嘴皮子功夫,动笔才是真功夫。只有写出来,才知道什么叫“不过如此”。写书不仅是写,还要修改,怎么缩小差距,问题在哪里,不写是不知道的。现在学界有点托大,说年轻人“三十岁之前不要写东西,四十岁之前不要发表”。但就我所知的,有两位老先生——陈旭麓、杨天石先生都是鼓励学生写的。多练笔,多表达,多比较,才能培养胆气,才有见识自己不足的机会。不要眼高手低,谁都看不起,不动笔,最终会变得胆小如鼠。有的人看了很多书,但写不出来。我觉得人写东西的那股朝气和锐气就是在二十多岁之时挥发的。有想法固然很重要,不写但空想,没有系统的思考与完善,那是不够的。
口才是说出来的。别人是否在胡说八道,也只有自己上去讲了才知道。讲,是要训练人的思维逻辑、表述、体态的。讲出来,试着讲,学历史的人首先是个人文社科的大学生,吹拉弹唱,口才表述都应该有。但有时我们主动把这些基本的东西放弃掉了,写不出来,讲不出来,但又觉得“不过如此”。虚骄之气和习气要改掉,如果能“学然后知不足”,就能改掉很多东西。写完后也要敢于投稿,不一定是要投大刊,澎湃新闻、《上海书评》也可以,能发表出来也是激励自己的一个途径,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这个时代也的确需要一点证明,如果你没有产出,没有贡献,在学术史上不过是一个读书人,是个两脚书虫罢了,而非一位学者。
多写,但要诚信为本。我在读书班也经常强调这个。能力有高低,无论写多些少,引用一定要注明。我有个朋友去很好的单位应聘,但因为从前犯过此类错误,教职被拿掉了,也经历了很多坎坷。互联网时代,即使是匿名发表的东西,也会留下痕迹,更不用说学术发表。诚信是非常重要的。
选好范本,先模仿再创新,先有数量才有质量。写书评,找几篇文章;写论文,找几篇文章,这和我刚刚提到的“史源学”一样。先模仿,再创新;先有数量,再有质量。不敢写,胆气会越来越小;但也不要写出了惯用套路,把文章写“油”了,张嘴就来。要严谨,要把握量。
7、读书要分类:专业类 励志类 经典类 技巧类 枕边书
专业在行,心灵滋润,有数十本垫底的经典。这和前面所说的类似。
外专业,学科史(西方哲学史、社会学史、政治学史),没有时间读那么多名著,可以先读学术史,再适当选取其中的经典代表作来读即可。
同时不要忽略技巧。如时间管理、整理术等。
8、书非买不能读
特别经典的书,不是指大部头的书,买来之后可以翻阅细读,反复揣摩,随时勾画,随时置在案头,形成特有阅读记忆。大学四年,总该有个几十本、一百本书,现在书也不贵。借来的书和买来的书完全不一样。自己的书可以反复咀嚼,勾划、折角——半年之后再读你此前读过的书,又会有新发现。这种不断有新发现、不断有缝隙的书,完全可以成为一篇学年论文、读书札记的起点。这点我深有体会,完全可以做这样的工作。
9、学会提问 敢于思考
读书后,要顺着本书的脉络提问题。会提问题不是专去捉虫,而是要贴着作者的思路去讲。将心比心,顺着逻辑运转,会有很多新的角度,同时也要去求证,这些连带的互动能把很多问题串起来。也许能解惑,也许不能解惑,即使不能解惑也可以成为后续研究的起点。不善于提问题,则会导致其研究成果乏善可陈——你不知道他写作的诉求为何,但他不断地写,写成一本书,写出很多书。这不仅是读者的灾难,也是编辑的灾难,也是环境的灾难。研究者不在于写很多书,而在于写几本确实能够立得住、有思考力的书。田余庆先生的书就是如此。
10、学好外语(英语)
听说读写能够比较自信,尤其是听和读,阅读是最基本的。学英语不仅是背单词,大学阶段更应该是切入一些文章和经典阅读的语境之中。读原版经典,从原文入手。
11、做一两件别人无法重复、自己难忘的事
大学生正是有血性的年纪,要做一些美好的、令自己难忘的事。即使谈恋爱也是。但除了恋爱还有其他的,勇于尝试。
12、择师
不管是不是学院的老师,还是外系,外校,甚至外地的老师。读了他的书,感到非常欣赏,可以写信交流。但这不是套词——诸如“非常仰慕,希望认识”,见到老师就要签名。也许签名本也是一笔财富,但这远远没有你认真读书,和老师交流问题,保持联系来得重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乡愿太多。如果能选一个适合的老师时常请教,珍惜愿意跟你唠叨、分享经验的老师,而不是嫌其“爹味”。
13、广交天下士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要广交朋友,善用社交媒体,不是做“海王”,而是交学友。可以在豆瓣上发些自己的书评、读后感,慢慢积累起来。现实生活中,同专业的同学之间因为各种学分绩、评比等竞争关系,私下成为很好的朋友可能很难。但社交媒体之中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单纯分享兴趣,成为朋友就比较容易。当然,现实生活中有也更好。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线上的朋友可以互补。
14、代入感
对母校有代入感与参与感,你才会有获得感与荣誉感,才有原动力。
15、生活有粗粝感,物质略微看轻
生活有粗粝感,把物质看轻些,人也就不会那样敏感,心灵上会更加快乐。
16、行万里路
虽然看起来很虚,但行万里路非常重要。一方面要了解所在的城市,长江风景,中原名胜;另一方面,疫情结束后,有机会也可以去京沪最高学府甚至欧美日听课,像游学一样,感受氛围。不是游山玩水。
但我也反对有的“讲座专业户”,成天都在听讲座。但讲座要精听。当年我在社科院时,就在北大蹭了好多课,主要是罗志田和茅海建老师的课。听课,跟着老师的思想走,课堂上和他交流,老师就是立体的。我曾经问罗老师一个问题,社会史中的“社会”是什么?我研一才知道,但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有很多做社会史的人都不知道。社会史是个舶来品,自有一套方法。去听课,走出去,能把自己许多坐井观天的观念剔除掉。不要想当然。如果一切都可以想当然,那还要学问干什么?
17、无志之人常立志,行动起来
天天立志,天天发誓,但没有行动力是不行的。在量力而行的情况下,能接受的范围之内,要赶快行动起来。写得好不好是一回事,写不写是另一回事;读书深不深入是一回事,读不读是另一回事;寻师访友寻不寻得到是一回事,有没有去寻是另一回事;声称要投稿,但投没投是另一回事,没投,写了再多也没用。
有可能的话,花一个暑假接触一下社会,实习,打一份零工,不要自身乏术。要认识真正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但自身不必变得与社会一般庸俗。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发展。
五、预期的可能
1、不是说要成为一个特别有才能的人,而是要成为一个有志有为的大学生。确实做了一些让大家欣赏的事情,量才适性,做你擅长的事,也会是你最喜欢的事情。章开沅先生有个很好的观点“材出多途”。因材施我,自我成长,是非常关键的。
2、这点是最重要的。要信守承诺,计划周详。在互联网时代,口碑比什么都关键。如果犯下了不诚信的事情,在大数据之下是很难遮掩的。不论是写作,还是所说的话——承诺别人的事要尽快列出计划行事,不要开空头支票。
3、知识系统,见多识广,这点不必多说。
4、谈吐得体,笔头有料。如前所讲,有阅读,有思考,自然笔头有料。
5、有机会走出桂子山,当然不走出也可以。未来才有机会回馈桂子山,希望我们能为本科阶段的母校做些事情,应该成为一种责任。
六、祝愿
1、大学最终是自我的成长,也深度与眼界的竞争。这是人文情怀、思考能力与表述能力的角逐。“读书不肯为人忙”,读书是你自己的事,如何操持,如何旅行,如何思考,如何交友,都是自己的事。
2、大学时代是一场韧性的战争: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谋生能力。我不希望大家为了学分绩等等,让自己身体出问题。而应当量力而行,适当加量,努一点力能够得着即可,同时也能比较充实。
3、祝愿各位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心智,充实的大学时代。
4、世界会如何,你我都有责任,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世界。不必成天抱怨世道,改变了自己,也就改变了世界。只是想一想而不去实际改变,随着世故的增长而积习难改,最终成为一种恶性循环,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5、最后,发自内心的,我希望我们能为母校做点什么。通过我们的实践与思考,善用我们最黄金的青春年华,让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的学魂在我们每一代人手中不断传下去。这既是为了母校,也是为了我们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充实,有动力的人,不重复他人的生活。
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大学。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理想的大学》,很多人说我不切实际。但我认为只要去做,就接近了理想一分。
最后,祝愿各位真正拥有一个理想的大学和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