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小说情节的家族故事
查看话题 >一封信,和一个130多岁的托盘
我的小姨奶奶巴怡如今年88岁,她是六兄弟姊妹中唯一还在世的老人。小姨奶奶很紧随时代步伐,她会用微信会读朋友圈。她每次给我发的语音信息,开头都是这样的:
亲爱的梦轲,甜甜(我的小名),你好!小姨奶奶很想你。你最近好吗?……
结尾通常是这样的:
……好的!再见。
每次听小姨奶奶的微信语音,都好比在阅读一封饱含深情又俏皮的家书。
小姨奶奶是我奶奶的亲妹妹,她们出生在江苏泰兴。在解放之前,他们家是泰兴当地的地主。说到这里,小姨奶奶很郑重地跟我说:
地主并不都是像你们历史书里写的那样,个个都是周扒皮铁公鸡,我们的生活也很克勤克俭,我的父亲对佃农们也都很好。
她在信里也写到:
我们巴家兄弟姐妹,没有睡懒觉的。早早起床,晚十点左右睡觉,中午小憩。都是爱学习、爱劳动、生活艰苦朴素。
她和我奶奶的关系很要好,从珍藏的就一寸照中就能看出来。由于那个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和选择,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城市,有了不同的命运。我的奶奶巴怡元随家里的大姊巴怡南来到了南昌,读了卫校。那时候她大姊,也就是我大姨奶奶在江西师大(那时候还是“江西八一革命大学”)做教员,就将撮合了她和那时同为教员的我爷爷陶今雁。他们定居在南昌,后来有了我的大伯和父亲,也有了我们这些小辈。
小姨奶奶1951年从如皋师范毕业。同年3月她的二哥巴逢俊,也就是我的二舅爷爷作为第四野战队48军144师的战士牺牲在韶关曲江。那时候,48军刚结束49-50年在赣南的剿匪行动。之后一部分北调,改为炮兵队加入了抗美援朝战争。另一部分继续南迁往广东韶关曲江地区。小姨奶奶在信里写到:
逢俊大概是十五六岁就被你大姨奶奶(巴怡南,烈士姚名达/姚显微继配)带到江西了。读书时就参加地下工作,参加过反饥饿、反迫害(三反运动)。解放期间就读江西“八一”革命大学。本来是要在南昌市任团委书记,但他一定要参加解放军。大姨奶奶曾经劝他到了解放军区,可能随时会牺牲的。虽然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但全国还没有全部解放,有些深山野林等还有顽匪盘踞。但你二舅爷爷说什么革命不怕牺牲等等……
小姨奶奶还讲了这样一个小插曲:
在读书期间,他学习成绩优秀,但营养跟不上来,身体不适很好,听你奶奶说得了肠梗阻。因为成绩很好,得了奖学金,奖学金是小米,他挑着五六十斤小米送到大姨奶奶家。
我很难想象那样一个艰难、危险的战争时代。我曾经觉得那些离我非常遥远。但从长辈们的口述、日记中,渐渐拼凑出了一些模样。
二舅爷爷就忽然牺牲了。他活过了包括翠微山剿匪在内的各种围剿战役,牺牲于迁往部队江门后的一次夜晚换班的擦枪走火。至少从48军教导大队寄来的书信是这样记载的。这些书信和参军证、照片后来由小姨奶奶捐赠给泰兴市革命烈士纪念馆。
还是51年,那年5月,小姨奶奶的父亲(巴雪楼)癌症逝世。
我毕业时成绩表现都很好。那时如皋师范校长亲自找我谈话,说是要到苏北文工团做‘导白’,相当于现在的主持人,先工作一两年然后保送上海音乐学院去读书。多么好的机会啊,我看到家中我母亲、弟弟(巴逢林)没人照顾。大舅爷爷巴逢辰在读大学,你奶奶在读护士学校,小舅爷爷巴逢林初中毕业考上泰兴中学高中。我正好师范毕业,可分配做小学教师拿到工资养家糊口,就这样我17岁就当上了小学教师。
17岁时就当上小学教师的小姨奶奶是什么样的?又怀着怎样的心情?与她有命运交汇的她的学生们有有谁?现在都安在吗?……这一切,都被记录在时空中,被一双眼睛静静看着。
还是1951年,放眼刚解放后的中国,那时候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又在发生什么呢?
那一年,巴家发生的事情,是家族生命中的又一个拐点。那一年,在全国各地发生的无论是战争还是解放,也是很多人,很多家族生命的拐点。
也许小姨奶奶以为“最糟的终于过去了”,至少在读信的时候,我是这么以为的,但她又讲述了下面这个故事:
好不容易把家安顿下来,我母亲身体一天天变好,三弟巴逢林考上天津大学,快到毕业时又逢整风反右、文革。三舅爷爷为了公正,为班上一个女同学打抱不平。结果,我弟弟巴逢林就也被打入另册了。他本来是半主席,天津大学学报的主编,他全面发展会说、会写、会唱、会演戏、样样都好,此后也被批斗……消息传来,我们兄弟姐妹都纳闷了,傻了,都被气坏了。他被逼疯了,得了精神分裂症……
我在2014年的南京,见过我这位小舅爷爷。回来后我在豆瓣写下了这篇日记:家族故事。
那些无法被抱持与涵容的破碎与苦难,化作了眼泪与笑声,寄托在风雨晴天。无论是加害还是受害,都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当我退一步,来看待一个又一个时代和背后的因果时,超个人之爱更容易涌出,拥抱与承接,就只是看着。而当我进一步进入他们每个人的生命故事,与他们的生死脆弱相认同时,也会体验人生的颠沛流离嬉笑怒骂。
前几日在友邻得闲饮茶的日志《貢噶旺秋於入獄後之轉惡緣為道願文》中读到了大堪布貢噶旺秋仁波切在獄中二十一年,每天唸誦的發願文:

惟以铭记,时刻自省。
随着小姨奶奶书写故事的字迹,我也感受着她每写至一处的心情。在写到小时候的家与儿时记忆中的父母时,是恭敬谦逊的。在写三舅爷爷在文革的批斗中疯掉时,是绝望狂草的。在写自己毕业时放弃了深造机会,决定教书赚钱糊口时,是遗憾无奈的。
小姨奶奶说:
我也是年纪大了,与你们见一次少一次。有些话,有些感受,想到就说了。说完,也就放下了。
哦是,还有这个130多岁的托盘。经历兵荒马乱,流离失所,不知经过了多少的手与触摸,来到了我这里。
这是一个托盘,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是用竹片(实为木质)做成的,不用一枚钉子就制作成功。
一般是喜庆的事采用到它。放些什么呢?
糕 意味着人向高处走,居高临下。
面 表示人们长寿。
粽 表示好的学校,好的专业,技术选中了。
圆 表示圆满、满意……
我们家有这四个托盘,左右邻居、亲戚朋友有了喜事都要向我们家借这托盘。还给我们家时,总要放上些礼物。接到这些礼物时,全家都很高兴,因为能吃上这点东西了。可想那时我们生活多么艰苦。



在下一个130年,祂会摆放承载些什么,见证些什么呢?
一双眼睛,在时空之上观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