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就能成功,是关于成功最大的误解
一直以来,我都对一个话题很感兴趣:初始点的微小差异,怎样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产生持久的影响,最终导致结果的天差地别?
从这个角度看,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展示了人的命运如何受到性格、天赋、选择与偶然的际遇等因素的影响,转向了不同的分叉路,继而导向了不同的终点。
小说“那不勒斯四部曲”讲的是有着相似起点的两个女孩,因为双方父母的不同决定而开启了不同的人生可能性。改变她们命运的一刻,在她们11岁时和小学毕业的夏天里。
而《乡下人的悲歌》所展示的,则是家庭出生对一个人的深远影响,以及一些关键时刻的选择如何将一个人从深渊里拯救出来,又如何将一个人推向更深的深渊。
最近,我后知后觉地发现,原来早有人系统性地讨论过这个问题,并写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超级畅销书《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可能很多人第一次得知这本书,是因为它推广开了“10000小时定律”。实际上,把“10000小时定律”讲得更全面及更科学的是《刻意练习》一书。所以当听说《异类》最大的贡献是推广了这个定律时,我立即对这本书失去了兴趣,却不知也因此与最感兴趣的话题失之交臂。

看完《异类》后我才发现,“10000小时定律”只是书中一个极小的知识点。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除了天赋和个人努力之外,成功人士的成功还可以归因于什么。作者格拉德威尔发现,最重要的可以归结为两点:运气与家庭出身。
不过,一切还是要从一万小时定律说起。
01.10000小时定律的局限与刻意练习的可行性
一万小时定律说的是,想要在某项技能方面达到世界级水平,需要起码10000小时练习,不管这项技能是作曲、打篮球、滑冰、钢琴、下棋还是写作。
其实,这个定律并不严谨。首先,这个数字没有任何实证依据,只是一个粗略估计。其次,这个说法也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只要重复练习一万小时,就可以达到专家水准了,实际上重复练习对提升技能毫无作用,刻意练习才有用。
这个定律最初被提出来时是为了反驳天赋论,它认为通过至少一万小时练习,就可以达到天才的水平。
但有人通过研究发现,至少在网球运动领域,通过练习弥补先天不足,达到与天才相同的水平越来越不现实了。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网球运动还未职业化的时候,那些有天赋的选手还没有找到最佳的训练方式,因此,那时得当的、艰苦的练习确实可以让天资一般的选手获得优势。
但在那之后,网球运动逐渐专业化,所有有天赋的选手都雇佣专业教练、营养师、按摩师对自己进行训练,这个时候,天赋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接受同样的训练,有天赋的选手还是更有优势。
所以,号称可以通过练习达到天才水准,这个说法还是值得商榷的。
但刻意练习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你在某个行业进行足够的刻意练习之后,相关的技能虽然不能与天才相媲美,但至少能达到专业水准。
刻意练习理论给了很多人一丝希望,因为这个理论的存在就意味着,即便你四十岁才找到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你也还有机会变成很厉害的人。
而且,这个理论给人的感觉是,练习的方法也很简单,只需要坚持练习,练习,再练习!
然而,如果你实际践行一下,就会发现根本没那么简单。不仅练习方法不简单,刻意练习所需的条件也相当苛刻。
假设你是一名上班族,在28岁那年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立志成为一名插画师。要实现这个理想,不说需要练习一万小时,两三千个小时起码还是要的。
可是现实怎么样呢?每天上班就已经耗尽了你所有的精力,晚上回家之后,你根本就提不起精神再去学习画画,更别说要坚持练习两三千小时了。
你很羡慕那些插画师,梦想着早日转行,但所有招聘启事上都要求有相关经验或作品,没有人会用一名刚刚开始学习插画的新手。但让人无奈的地方也正是这里,你越是没有经验,就越难以获得更多经验。
于是,你只能继续忍受着现在的工作。如果想要转行,就必须先与人性深处的惰性相抗衡,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让自己获得新的行业的经验。
类似的“条件限制”还出现在其它的很多情况下。对于想要学钢琴的孩子来说,ta的家庭不能太贫穷,否则连钢琴都买不起。
对于想要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孩子来说,ta必须很小就开始训练,并且要在重重选拔中胜出,不断进入更强的队伍。但决定他们能否在第一次选拔中胜出的因素里,偶然性占了很大的比重。
02.偶然的运气
接下来,就来看看这不可思议的偶然因素。
加拿大的一位心理学家在观看一场冰球比赛时偶然发现,他所支持的那只冰球队现役队员的生日呈现出一个规律:绝大多数的队员都是1-3月份出生的,只有极少队员是其它月份出生的。
这位心理学家想知道,这究竟只是一种偶然,还是在冰球运动界普遍存在的规律?于是他收集了大量数据,最后发现,加拿大冰球运动员的生日都呈现相同的规律:40%的队员出生于1-3月,30%出生于4-6月,20%出生于7-9月,10%出生于10-12月。
太不可思议了!为什么会这样?
这位心理学家几经探索终于找到了答案——竟然是因为加拿大冰球队对球员进行选拔分组时,将1月1日定为分组日。这意味着出生日在同一年1月1日到12月31日的球员将会被分为同一组进行训练和PK。也就意味着那些年底出生的孩子,不得不与那些几乎比他们大一岁的孩子展开竞争。
你可能会说,年龄相差近一岁真的会影响孩子们的表现吗?也许对于成年人来说,相差一岁,体能几乎没有差异。但对正处于发育期的小孩子来说,相差一岁就意味着生理成熟度方面的巨大差异。
加拿大是一个对冰球运动极为狂热的国家,孩子们在九、十岁时就会接受选拔,那些年长一些的孩子在体能和协调性方面更具优势,他们会被选进“巡回赛小组”。
被选中以后,他们能接受更好的训练,获得更多比赛机会。更多刻意练习的机会让他们相比同龄的队员更具优势,继而更有机会进入更高级别的职业球队……
最终,相比于更晚出生的同龄球员,那些靠近1月1日出生的球员获得了更多刻意练习的机会。
最终,优势累加造成了强者愈强的结果。
03.发生在我身边的被运气成就的例子
我之所以非常关注运气的因素,是因为我见证了很多被运气成就的活生生的案例,当然,也见证了因为不那么幸运而暂时落后的案例。
我本科毕业是在2012年。那一年,阿里巴巴的双十一狂欢节刚刚举办了4届,网购还没有成为非常普遍的购物方式;那一年是美团成立的第三个年头,团购这种新奇的购物方式突然在我的同学中流行起来。

那一年是微信发布的第二年,注册用户突破了2亿人,但我身边依然有很多人还未接触这种全新的通讯方式。那一年,小米风头正盛,为了支持校友企业,我的很多同学都把手机换成了小米。
总之,在那一年,互联网还是一个刚刚崛起的行业,很多人还难以想见,它将会在不久之后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那一年,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已经涨到了我觉得很难买得起的水平,但相比今天来说算是温和得多了,比如那一年我所在城市的房价就仅仅是今天的三分之一不到。
在我所认识的同龄人中,有一些很幸运,好几个人加入了刚刚成立不久、但后来成为行业小巨头的互联网企业,成为了创始团队的一员,后来的职业发展也特别顺利,今天的他们即便还没实现财务自由,但财务状况早已超出了绝大多数同龄人。
还有些人毕业后早早买了房子,后来再也不用为高企的房价而忧心,有些甚至已经还清了贷款,并且投资了二套房、三套房,生活的境遇自然与今日背上沉重贷款的“房奴”们大不相同。
当机遇之窗打开时,及时抓住机会的人,享受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利好,而是不断叠加的优势。
《卧底经济学》的作者蒂姆·哈福德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及相关的话题,他在文章中介绍了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保尔•奥耶的一项研究。

奥耶发现,在好年份毕业的学生更有可能找到好工作,而且,刚毕业就找到好工作和4年、8年甚至12年后依然拥有一份好工作之间,也有很强的相关性。
也就是说,在好年份毕业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好工作,并且最初的优势会延续下去,在很长时间里,他们都将比那些一开始没找到好工作的人更容易找到好工作。而那些在经济衰退时期毕业寻找第一份工作的人,当衰退过去之后,他们在很长时间里还将处于劣势。
在《异类》这本书里,格拉德威尔也讲了一个相似的故事。有一对父子,同样学习法律,同样资质很高,但是父子两人的际遇却截然不同,父亲一生都为事业苦苦挣扎,而儿子却非常成功。
造成两人际遇不同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格拉德威尔让我们特别关注一下他们出生的年份。
父亲出生于1911年之前,当他大学毕业步入职场后不久,刚好碰上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之一的经济衰退“大萧条”。那是一段悲惨不堪的日子,职业介绍所里每天都有失业者大排长队,等待着一份随便什么样的工作,很多过去从事律师职业的人要么干起了苦力,要么挨家挨户推销起了廉价领带、吸尘器、电压力锅或者杂志,更有甚者不得不靠乞讨度日。
在这样的年份进入职场的父亲,所面临的职业发展困境可想而知,挫折对他的自尊心的打击也可想而知。
而再看儿子,他出生于大萧条时期,那是美国的一个人口出生低谷。因此,他从小到大都享受着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多的医疗保障,考入大学的竞争压力也更小。而等他们毕业时,经济开始复苏,劳动力供不应求,他们找工作容易得多,工资也更高,总之是享受到了前所未见的机遇。
这就是时机对人的影响,也是优势叠加的效果。
04.天才也逃不出的家庭出身局限
格拉德威尔介绍了美国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鲁的发现,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也曾写过。拉鲁发现,家庭所在的阶级不同,就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教育孩子,而教育方式的差别将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父母大多采用协作培养的教养方式,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社交技巧和文化素养。在培养中,他们尤其重视对孩子的说理与商讨能力的培养,也帮助孩子早早养成与成年人打交道的能力。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因此具有很高的实践智慧。
相比较之下,工薪阶层和下层阶级的父母则采用自然培养的教养方式。一方面,他们放手任由孩子发展,不干预孩子的学业也不给孩子额外的辅导;另一方面,在家庭互动中,他们很少与孩子协商和讲道理,更多依赖于棍棒和指令,要求孩子服从指挥。
这样的孩子在与公共机构,比如学校、医院打交道的过程中,很少去质疑权威人士的意见,习惯于表面上服从权威。他们也不会通过良好互动从权威人士那里获得更多帮助。他们缺少实践智慧。
想必你能够猜到,中产阶级孩子具备而下层阶级孩子不具备的实践智慧,对于孩子以后能取得多大成就影响巨大。
这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实验。
1921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刘易斯·特曼开始研究天才的人生历程。他从25万中小学生里挑选出1470个智商介于140到200的孩子,并对这些孩子进行了持续多年的跟踪研究。特曼原先设想,智商将决定一个人的成就,这些智商高于普通人的孩子,长大后必将取得高于普通人的成就。
但结果令人唏嘘。当这些孩子成年后,只有20%的人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成为明星律师、医生、工程师或学者,60%的人的发展还算令人满意,但远没有达到超过一般人的水平,而剩下的人则更糟糕,有的成为了邮递员,有的失业在家。
特曼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天才人生成就如此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家庭背景。那些没有取得什么成就的天才大多来自于工薪家庭或下层阶级。家庭背景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实践智慧,继而决定了他们长大后能否取得更大的成就。
05.这本书给我的启发
无论是名人传记也好,还是大众媒体也好,它们所展现的成功故事总是很类似:出生在普通家庭的普通人,依靠天赋和努力,最终走向巅峰。当被问及成功经验时,大多数成功人士也都会大谈特谈自己是如何努力、如何有远见,又如何有智谋。
相比之下,那些贫困潦倒、生活不如意的人,则被贴上懒惰、不上进、无能或智力有缺陷等标签,而早已被生活的重拳打碎自信的当事人,也不得不接受并相信了这些标签。
但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时机和运气也许并不是成功者的谦辞,也不是失败者的借口,而是影响成败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如果你付出了很多但依旧还没有成功,那么也不必太苛求自己;反之,如果你很成功了,那么也别太将这种成功看作理所当然,因为也许运气和家庭出身为你的成功加成了很多。
『也许你还想看』
● 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
●《乡下人的悲歌》:突破固化的阶层藩篱,他做对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