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这样「性无能」的人

01
最近接受了一个公号的非正式采访。
采访者问了一个问题:
来找你咨询,或参加你们课程的都是什么人呢?
我说:主要是在性方面遇到困惑或困难的人。
他继续问:
是那些阳痿、早泄、性冷淡……或者性喜好、性取向有问题的人吗?
我说不是,就是性方面需要协助的人。
那有没有一些比较奇特的个案,可以分享一下吗?
我说:
在我眼里,他们都挺正常的,只是没有被清晰地理解。
后来,他可能觉得我说不出太有趣的话,便放弃了在这个问题上的追问。
实际上,在对话过程中,我能意识到自己的拒绝姿态。
我清楚,自己在拒绝什么。
我也明白,自己在保护什么。
换做两三年前的我,肯定会滔滔不绝。
我可以罗列出各种千奇百怪的症状和样貌,并以此为荣。
充分满足采访者的期待。
但现在的我,并没有这样的分享欲。
在大众的感受里,性是有刺激性的。
围观它,本身就会有兴奋感。
我们热衷于看到各种千奇百怪的性事件。
但我们常常容易忽略:
无论多奇特的性状态背后,那最普遍真实的人性。
我不想强化人们对性的偏见。
也不想强调一个个所谓的「症状」。
我希望更多人有机会透过「性奇闻」和「症状」,看见「人」本身。
02
在性方面遇到困扰时,我们会有个无意识的习惯。
把自己当做一个「病人」,或是「不正常」的人。
为此感到羞耻和恐惧。
阳痿、早泄、性交疼痛、性冷淡、性变态……
这些词汇用在谁身上都不容易接受。
但不少来访者却希望得到诊断——我到底是不是「那个」?
我理解人需要确定感。
似乎确定「症状」了,就能找到原因,就有办法解决了。
这是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现代医学治疗养成的思维。
但我们忽略了人的复杂性。
很多人被诊断为「性功能障碍」「勃起障碍」、「性偏好障碍」、「性高潮障碍」、「性别认同障碍」……
但是,然后呢?该如何治疗?
除了获得了一个个「标签」,当事人可以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吗?
会不会陷入更深的无助和自我评判当中?
要知道,哪怕被认定为「病」,大部分其实是「无药可医」的。
这倒不是医生不高明,而是这不是他们的工作范围。
人在性方面遇到的困难,大体上是关系议题,存在议题。
跟自己内在的关系,跟他人的关系,跟环境的关系。
轻易地「诊断」,给人一个标签。
看似效率高了,精确了,但实际上更模糊了。
我们只看到了症状,看不到人——
TA是谁,怎么理解自己?
TA跟谁一起,经历了什么?
TA在面对什么,承受什么?
……
03
只看见症状,我们倾向于尽快解决。
有时候不惜斥巨资,冒各种风险,做各种尝试。
有男性痛下成本,花大几万,购入各种「壮阳补肾」的神药。
也有女性花了好几十万,在美容院做各种私密整形修复的手法。
大部分人耐受不住「性不正常」的羞耻。
只想尽快解决「问题」,把这「病」治好。
哪怕有些极端和不理智,也在所不惜。
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没有注意不到:
「症状」是有功能的。
「症状」往往是深层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个人际交往有困难的人,「性冷淡」对TA的一种保护;
一个遭遇出轨创伤的女人,「阴道干涩」在提醒她焦虑和恐惧还要疗愈;
一个工作压力大到崩溃的男人,「勃起困难」在警告他深度的休息刻不容缓;
一个在生活中压抑感觉的人,「频繁约炮」在提醒TA需要「活着」的感觉; ……
这些「症状」看似有害,却短期内让当事人获益。
这些都是身体在说话。
需要被正确地听见。
面对这些「症状」,不妨先问问自己——
我从这些症状中,可以获得什么好处?
承认了获益,便开始接纳「症状」。
有勇气有力量面对更深的「深层问题」。
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只想强行解决表面问题。
那往往会陷入更大的痛苦。
面前的困境没解决,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04
前几天,在看创伤疗愈的书《身体从未忘记》。
书中讲到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叫费里提的美国内科医生,曾经用「辅助禁食」的方式,帮助一个28岁年轻姑娘减肥。
这个姑娘很努力,也积极配合,在51周里,减了70斤,恢复了苗条身材。
可以说,这个减肥项目对她是非常奏效的。
然而几个月后,费里提医生再次见到她时,非常惊讶。
她的体重出现了惊人的反弹。
短时间内超常规地增加更多的体重,甚至超过了减肥前。
这是怎么回事?
访谈后发现,这个姑娘身材苗条后,开始有男同事追求他。
男同事开始跟她调情,对她发出性的邀约。
这让她很恐慌。
一回到家就莫名地想吃东西,白天把自己吃撑,晚上梦游也在吃。
把自己吃胖,可以让她获得「不被骚扰」的安全感。
进一步访谈她透露,与爷爷有过很长时间的乱伦史。
针对这个现象,费里提和同事又访谈了286位肥胖人士后发现:
很多病态肥胖的人,在儿童期都遭受过性侵犯,或者存在着大量的家庭问题。
尽管这个结论并不绝对,肥胖的原因还有很多。
但起码对于一部分肥胖人士而言,肥胖背后的更深的需要是要被理解的。
一味地减肥,不仅无效,反而可能有害。
性问题,也同样如此。
当「问题」在说话时,先别急着干掉它。
去听,去看,去感受。
事实上,你会发现:
没有「性无能」的人,只是缺爱的人。
缺少那种爱自己与被爱的感觉。
当爱的体验足够了,面对「深层问题」的能力才会增进。
表面的「症状」才有机会迎刃而解
05
那个采访结束后,我跟采访者进行了交流。
我袒露了我的想法。
他理解后反而轻松许多。
原本一直在焦虑,能否拍到足够有趣的画面和话语。
“ 性这么刺激的话题,拍得不够有趣那就太可惜了。”
现在他的焦虑缓解了。
他发现,这个反转的新理解本身才是最有趣的地方。
于是我们尝试协商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记录。
我很高兴,我们达成了这么一个共识。
避免了一次强化偏见的可能。
交流末尾,他说:你确实跟我想象中性咨询师很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我问。
就是……比较朴实……
哈哈是普通的意思吗?我继续问。
不是不是……就是很容易接近,交流没压力。
我抖了个机灵:
嗨,我们这行就是个普通工种,你还真当我是性工作者啊哈哈。
他被逗笑了。
我其实蛮高兴的,能给他这种感觉。
实际上我内心认同的是,性咨询工作就是一个朴素的助人工作。
与万千其他工种无异,只不过我们的途径是「性」。
穿越光怪陆离的性现象,拨开混沌不清的性迷雾。
我们看见是那最朴素,最寻常的人性。
里面有「我」,有「人」,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