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育儿感悟
这几天,每天上班的路上在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最近几期是苍鹭医生启发蛤蟆先生回忆童年时光,来解读自己成年后的行为模式。
***********************************************************
蛤蟆:……孩子是多么容易受伤啊,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孩子也可以虐待他们。你能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下,得看走不走运。
苍鹭:你说的很对,蛤蟆。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蛤蟆:孩子们要学会?可是婴儿和小孩子不会用逻辑思考啊,他们没法坐下来定一个计划,说一说怎样应对父母的行为。
苍鹭:嗯,当然了,婴幼儿确实不能用逻辑或有意识地去想明白这些问题,但他们会从经验中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涉及用头脑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们学到的是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幸运的话,我们就能用余下足够的精力来享受生活。这意味着每一个婴儿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况。这些调整,就像原子核一样,以后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当然,人生后面阶段的许多其他事件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这些最早期的精力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它们。
***********************************************************
我逐字逐句地敲出上面的文字,又反复看了好几遍,本来想划个重点,做个标记,后来实在觉得每个字每句话都内涵深刻,意义重大。
事情是这样的,今天早上,女儿又有点不高兴,发了点小脾气(她早上起来经常会这样),对于她的这种行为,我也有一套应对模式(这或许也是从我的童年经历发展而来的),总之,我以自己惯用的应对模式回应了她。
我现在坐下来思考、总结:每次当她不高兴、发脾气的时候,我是如何应对的。通常有这么几种模式:1.讲道理。我觉得这个还是比较能接受的,但是很多时候一上来讲道理孩子也不接受,效果不是很显著;2.提高音调,以示震慑。有的时候孩子意识到这是妈妈发怒的前兆,就开始哭哭啼啼起来;3.冷嘲热讽。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很喜欢用这种方式,也突然意识到这并不是一种好的方式,虽然我并没有发怒,看似伤害性不大,但或许侮辱性极强;4.威胁。诸如:你不想去幼儿园就再也不要去了之类,好像话语间不经意的就开始了威胁。每一次应对中可能会综合使用以上几种模式,最后必然以苦口婆心地讲道理结束。
我近来日渐感觉不妥,但是又说不出来为什么。我自觉是个情绪稳定,有耐心的妈妈,但是,一旦自我觉察到有问题,那就不可忽视,必须及时自省并纠正。深入挖掘,我觉得主要问题有二:一是就像蛤蟆说的,“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是的,或许我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每次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可能我内心会觉得,是她在行使她对我的权力,是她在放肆自己的情绪摆布我,却没意识到,孩子始终是置于父母的绝对权威之下,她的每次行为或许都是一次对外界的试探,甚至是一次寻求帮助。二是我始终没有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世界,总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是,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能一样吗?想想自己小的时候,那个时候觉得天大的事情,现在想来感受依然那么的清晰,这些事情现在看来当然是小的不值得一提,可是孩子的世界就是那么小、那么单纯。因为我没有站在她的世界、她的角度去看世界,看问题,所以我一开始就预设她在无理取闹,没有全身心地接纳她,也没有试图与她共情。
看见是改变的开始,但是不必然导致改变。也许我的行为模式也来自幼年时发展出的生存策略。但是,警醒总是好事,希望我能够在每次孩子不开心、发脾气的时候,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共情者。当然,这需要练习,也不应苛求自己过多,毕竟“父母也是人”。希望在我的帮助下,孩子能发展出一套积极的、适宜的行为模式,足以支撑和丰盈她的整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