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无人乎?
金人初次接待宋使,阿骨打以宋为南方大国,极表尊重;待看到宋两次北伐燕京,二十万大军被辽国的三万残军两次打得大败而归后,金国上下就渐渐明白宋军规模虽大,但不过是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他们琢磨:自己打辽国,以少胜多;辽国打宋,以少胜多;那么,自己去打宋呢?于是在与宋谈判归还燕云州县时,就越来越显出骄矜与蛮横姿态来,以温水煮青蛙的办法,找种种借口,得寸进尺,得尺进丈,弄得宋国两位主要使臣赵良嗣与马扩羞愤交加又不能不听从徽宗指示,忍辱包羞,一再退让。但像粘罕、斡离不这些金军大将是不以此为满足的,屡次提议干脆不与燕云,而是直接南下宋国。但阿骨打更沉稳一些,他忙着消化灭辽成果,对后辈小子说,宋是立国百年,三面受敌的大国,还是不能太轻视,讨伐宋国,还是等我身后再做吧。
宋金的军事力量对比,在仙人关、和尚原战役之前的几年里,的确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一方面是金军的势如破竹、所向无前,一方面是宋军的望风披靡、一触即溃。后世常将此归咎于北宋徽宗政治的腐败、党争、重文轻武以及太平日久、兵不习战等等,这自然没错。但战争首先是战争机器--两方军队的对决。组织、训练、装备、后勤、士气;乃至战术、战略;主将意志品质;这些都是基础与关键的因素。正是这些基础方面的缺失,才导致即使宋军集合大军,由忠诚的大将统帅,决心作战,如太原之战、陕州之战、真定之战、富平之战做的那样,也终究一败涂地。
实际上,宣和到绍兴,北宋灭亡到南宋初建的十几年中,是北宋军队衰弱到南宋军队重构的过程。正是在十几年的腥风血雨中,庞大无能的北宋军队覆灭,赵构为了获得在东南立国的机会,不能不效仿唐朝藩镇,下放军政财政和指挥统帅的权力给在战争中崛起的新锐大将,吴玠、韩世忠、张俊、岳飞、刘光世等吸收宋金战争中接受了战火考验的百战老卒,与经历了残酷生活磨砺的北方流民,严格训练,严明纪律,以长枪大斧弓弩重甲装配之,这才造就若干可以抵御金兵重甲骑兵持久攻击的部队。而金军到了绍兴中期,老将老兵凋零,新的一代如兀术等虽然还有锐气,但金军的核心生女真因为占领了北宋黄河以北大片精华地带,获得了大量财富与田地,一下子就摆脱了以往艰苦简陋的生活环境,成了富贵翁,自然沉迷于奢靡享乐中,很快就堕落了,其勇悍、坚韧的品质不说完全消失,至少也是大打折扣。宋金战力的此起彼伏,造成了岳飞直捣黄龙府的雄心。但宋军崛起的势头,随着南宋的稳定而消失,赵构急于享受南方的温软,急于安定下来,于是收大将兵权,诛杀岳飞、议和,相对而言,金倒能保持对南宋的威吓,直到其被元灭亡。
我对于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这段历史很有兴趣,以上是自己读了若干史料(主要是《宋史》、《金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后对宋金军事力量对比转化的一个大致印象。
比较有意思的是当时金、宋双方对彼此的印象、观察与评论。宋人方面史料颇多,金人的就少。先谈金人对宋人的评价:
比较突出的是金国重臣、大将粘罕的评价,他主要有两点:一是“南朝无人”,一是南朝人说话“捎空”。
宣和七年十一月十九日,粘罕准备第一次南下,马扩从河东宣抚司来粘罕军前劝其收兵。《茆斋自叙》记载粘罕听完后笑着说:你说得也煞好,只是你南家说话多生捎空。你使副只今便辞,我专遣人使就宣抚司商议大事去也。(谓虚诳为捎空)
靖康元年九月十五日,粘罕准备第二次南下,宋使王若水见粘罕於榆次县,声称宋国悔悟,愿意将三镇租赋供奉金国,求其收兵。《靖康大金山西军前和议日录》记载:若水曰:某等面奉本朝皇帝圣训,令某等再三启白国相元帅:今欲以三镇逐年所收租赋悉奉贵朝,愿休兵讲好!国相厉声曰:既有城下之盟,许割与他三镇,那租赋便是这里底,怎生更上说也!。若如此,便是败盟不割三镇!若水曰:盖缘三镇军民未肯交割,故欲将逐年租赋奉贵朝,其利均一,止是爱省事,幸国相元帅开纳。国相曰:公们不去劝谏贵朝皇帝,教早割与他三镇土地人民,便是好公事,却来这里弄唇舌,想捎空,恐使不得(捎空谓脱空也。)
所谓捎空,就是说话不算数。如海上盟约夹攻灭辽,宋实际只看着金国独自灭辽,并不出兵;又交回燕京后,宋又不遵照协议,而是招纳叛臣张觉,短少贡献银帛,以次充好,宋徽宗甚至又暗自给张觉御笔约定一起灭金,此御书又落入金军手中,无法抵赖;又在汴梁交换誓书后,宋既不割让三镇,也没有如数贡献金银。这在宋看来,是金国逼迫过甚后的不服气,以及不服气后的消极反抗与敷衍,但当金军带领大军拿着誓约来讲理时,就只好低头认罚,承认自己“捎空”了,毁约了,然后贡献更多的财物、土地、人民以平息金军的愤怒。
金将蔑视宋人,常发出南朝无人的感叹: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云:粘罕陷隆德府。先是,太原坚守,攻之不克,分兵而南。既逾南北关,仰而叹曰:“关险如此,而使我过之,南朝可谓无人矣!” 马扩《茆斋自叙》记载粘罕(见童贯领兵,极不屑,)笑曰:你家更无人可使,只委内官!
《南归录》记载:沈琯见国王,国王曰:南岸巳无一人,你来日须去到汴京。金人寻得小船子十馀只,可载五七人,浮水过者所损甚多,步兵尚未至,於上下流得大船,遂渡骁骑,至六日方渡毕。其步兵始至而老弱者留濬州,军官谓琯曰:南朝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吾辈岂能渡哉! 《三朝北盟会编》:九日乙亥,李梲等见斡离不议事,赍和议犒师割地等事目回来。是日,李梲同郑望之至军中。斡离不严兵以待之,见二太子藉地南向坐,梲、望之北面再拜,膝行而前,恐怖丧胆,失其所言。良久,遣王汭译云:京城破在顷刻,所以敛兵不攻者,徒以上旨故所以存赵氏宗社,恩莫大也。今议和,须犒师之物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绢彩各一千万匹马,驼骡驴之属各以万计,尊其国主为伯父,凡燕云之人在汉者悉以归之,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之地,又以亲王宰相为质,乃退师。出事目一纸付梲等达朝廷,梲唯唯不能措一辞而还。金人笑之曰:此乃一妇人女子耳,自是有轻朝廷之意。 《宋史。李若水传》金人相与言,'辽国之亡,死义者十数,南朝惟李侍郎一人'。
说话是满嘴跑火车,行动是一塌糊涂,气节是一点没有,征战攻守无人,任使冲折无人,守节死义无人。岂无人哉?实无能也!靖康年间金人对宋人的普遍看法自然是不屑一顾。所以到了绍兴年间,双方军力已经大致相当,兀术依然蔑视宋军如故:《宋史。刘琦传》兀术至城下,责诸将丧师,众皆曰:"南朝用兵,非昔之比,元帅临城自见。"锜遣耿训以书约战,兀术怒曰:"刘锜何敢与我战,以吾力破尔城,直用靴尖趯倒耳。"他不知道此时宋军已经不是当年一触即溃的军队了。
更有意思的是当时宋人对金人的观察与评价:
宋人见到彪悍的金军,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震撼与恐惧。最典型的是宋国使臣李邺。
《三朝北盟汇编》记载:先是,十二月中旬,闻贼马逼近,遣李邺借给事中奉使讲和,至是回。盛言虏兵强盛,曰:彼金人之兵入水如蛟,入山如虎,登城如猿,不可敌也。朝廷速宜与和。然彼未肯从和。因复遣邺与李梲等行。《靖康前录》曰::李邺归自贼垒,盛谈贼强我弱以济和议,谓贼人如虎、马如龙、上山如猿、入水如獭、其势如泰山、中国如累卵,时人号为六如给事。 这不过是一庸人的看法,《金虏节要》的作者观察要深刻得多,他说:女真本如禽兽,不顾生死,久处穷荒之地,乍入富庶之域,为利所诱,所向争先。初非有拓地开国之志,但欲残杀以报宿怨,虏掠以慰私心而巳。无何适当辽主失驭,国人离怨,无事之日不亲兵革,往往遇贼望风而溃,及好乱之徒相率而归,由是贼势愈张,祸心愈生。阿骨打弄兵之始,成败未保,惟恐失人,苟有归者,莫不待之如亲,用之不疑,乐则同处,苦则先登,攻守之计,进退之理,人人可得而陈之,故利之至小,害之至微,无不闻焉。倡其作乱之策者,恣其虏掠,不夺其所得,故贪婪轻生之徒,闻风四起,多杀守将、据郡邑、胁军伍以应贼。以至渤海酋长大挞不也、高永昌、契丹副都统耶律章奴、耶律余睹亦率众而归之,於是贼势如大厦已仆、洪流已决,莫能御焉。。。。。。仍四来番汉乌合之众,蚁聚蜂起,纷纭杂沓,猖獗之气正锐,犬马之力未疲,虏掠之路方起,贪婪之心未厌,上下汹汹,皆欲入寇。是时,贼方以聚众为急,知附己者本非义合,诚为虏劫,若遽止之,必生变乱。又燕云陷贼之人,皆欲乘之西归乡里,贼知势不可遏,故陷贼之人驱率犬羊,假以平州张觉为名,叛盟入寇。时药师所统常胜军复多辽水之人,亦欲因贼归乡里,故金人之入寇也,驱乘胜负忿之徒,乘契丹报怨之势,燕云陷贼之人,奋力以谋西归,药师常胜之军,因之欲图东去,当是之时,燕山之失,其理必矣。。
在他看来,金军战斗力一则来自其野蛮,又久处穷荒之地,故贪婪,故能“为利所诱,所向争先。”而阿骨打立国之初,率先士卒,广纳群言,讲究军事民主,招抚部下,不吝赏赐,“苟有归者,莫不待之如亲,用之不疑,乐则同处,苦则先登,攻守之计,进退之理,人人可得而陈之,故利之至小,害之至微,无不闻焉。倡其作乱之策者,恣其虏掠,不夺其所得,”所以能联合北方蛮族,得其死力,“故贪婪轻生之徒,闻风四起,多杀守将、据郡邑、胁军伍以应贼。以至渤海酋长大挞不也、高永昌、契丹副都统耶律章奴、耶律余睹亦率众而归之,於是贼势如大厦已仆、洪流已决,莫能御焉。”
南下攻宋,大肆掳掠,以获取财物、军功、赏赐,这是所有北方民族共同的利益所在,故能不顾一切南下而获得成功。这种经济利益上的刺激,确是金以及历史上一切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最直接最基础的驱动力。金如此,之前狄戎、匈奴、突厥、柔然、契丹,之后的蒙古、满清都是如此。《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四十六卷总结说:始金人犯中原,有掳掠无战斗,计其从军之费。及回日,所获数倍。自立刘豫后,南犯淮西犯蜀,生还者少。而得不偿失,人始怨之。战争要打到侵略者不划算了,才可能有转机。八百年后的抗日,何尝不是开始兵不血刃,轻易就夺取东三省,然后占领平津,日本人得意洋洋,到了几次淞沪、徐州、南昌、长沙大会战打下来,伤亡上去,战线僵持,日本人才会害怕当兵东征中国了。越南、阿富汗、伊拉克的游击队要打得美国人陷入烂泥了,美国才会想到退兵。
金军侵略宋国光有动机是不行的,还得有凭仗,它和一切侵略者一样,凭仗说到底就一条:我比你强大,我可以征服你。
很简单:金军对辽,以少胜多;辽军对宋,以少胜多;那么金军对宋,结果可想而知。
需要提出来的是:第一,两次北伐燕京的大败,宋军损失大量精锐与装备、物资,元气大伤。第二,宋徽宗为了支持常胜军,搜刮了内地军马、甲胄与大量粮食、物资,这造成了河北的大规模动乱。而辽军、常胜军得到这些,在金军占领燕地后,全部被金军获得。河北的动乱又更加剧了宋腹地的空虚。由于军马的缺乏,河北河东都缺乏骑兵,因此无法有效切割敌人的后勤补给,也没有与敌人野战面对大量铁骑冲击的勇气。
金军的优势在于:一、金国的君臣、将领与士兵都经过战争的长期考验,其作战能力、技巧与意志非上百年没打过战的两河宋军可比, 《北征纪实》曰:时方内禅,大臣瞆眊,益犹豫,战避之议皆未决。又都城新法,城壁守具乃旧法,楼橹新法城面小而旧法楼橹太大,既不可施,若截而半之则小又不可用。虽有木植计工木匠五千人,一月方得毕。时斡离不已报将至真定矣。城中既无将,又无兵,独有健勇二万,复发从梁方平扼三山大河,迤逦前去,往往上马以两手捉鞍,不能施巧,大凡仓猝如此,不暇悉数而,太平之久人不知战,又不善守,至於帑藏、礼乐、子女、玉帛、富贵繁盛异常,黠虏尝见之,皆深所觊觎。
二、金军生于荒蛮之地,坚韧耐苦,将士勇悍,军纪森严,善于久战;宋军多为未经战阵,没有得到训练的新兵,胆气薄脆,很难坚持。李彦仙、洛索陕府之战,为宋金交兵初期最惨烈一战,从此可见金兵当时之精锐: 洛索(娄室)命自正月旦为始。以一军攻击,一日不下,则翌日更遣一军。每一旬则聚十军并攻一日。期以三旬必拔之。彦仙意气如平常,登谯门,大作伎。潜使人隧而出,焚其攻具。敌愕而却。。。。。。虽杀伤大当,而敌兵沓至。守陴者久,伤夷日就尽。既而敌军亦无食。欲引去,或告以急击可入。敌益众攻之,每队以鼓为前,击鼓一声,则进一步。既渡濠池,鼓声渐促,莫不争先疾去。并力齐登,死伤者虽满地,而不敢反顾。川陕边界的饶风岭之战:金人被重铠,登山仰攻。一人先登则二人拥后;先者既死,后者代攻。玠军弓弩乱发,大石摧压,如是者六昼夜,死者山积而敌不退。 吴璘总结金兵的作战特点时说:“璘从先兄有事西夏,每战,不过一进却之顷,胜负辄分。至金人,则更进迭退,忍耐坚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胜不遽追,败不至乱。” 他指的当然是初期金人的部落精兵,非签发的北方汉人组成的部队,这样的部队,的确不容易抵抗。其坚韧刚强的特点酷似二战之德国。而其“兵械亦不甚精,但心协力齐,奋不顾死,以故多取胜。”《三朝北盟会编》还记载“虏流有言曰:不能打一百余个回合,何以谓马军!”其自信可见。 三、金军的装备亦不弱,《金史。太祖本纪》记载阿骨打能射三百步,虽然是他个人的臂力绝伦所致,也可见女真人善于制造强弓;二者骑兵众多,夺取燕京,两次南下又掳掠军马不少;另沈琯给李纲献计也提到:金贼兜鍪极坚,止露两目,所以枪箭不能入。著名的铁浮图即指其重甲骑兵集团。
四、金军经过长期战争,锻炼出一大批富于作战经验的名将大将:世宗命人绘制的衍慶宮功臣圖上有:遼王斜也、金源郡王撒改、遼王宗幹、秦王宗翰、宋王宗望、梁王宗弼、金源郡王習不失、金源郡王斡魯、金源郡王希尹、金源郡王婁室、楚王宗雄、魯王闍母、金源郡王銀朮可、隋國公阿离合懣、金源郡王完顏忠、豫國公蒲家奴、金源郡王撒离喝、兗國公劉彥宗、特進斡魯古、齊國公韓企先,并習室凡二十一人。
大定間,大褒,第二次绘制衍慶宮功臣圖,上有功臣:代國公歡都,金源郡王石土門,徐國公渾黜,鄭國公謾都訶,濮國公石古乃,濟國公蒲查,韓國公斜卯阿里,元帥左監軍拔离速,魯國公蒲察石家奴,銀青光祿大夫蒙适,隨國公活女,特進突合速,齊國公婆盧火,開府儀同三司烏延蒲盧渾,儀同三司阿魯補,鎮國上將軍烏林荅泰欲,太師領三省事勗,太傅大旲,大興尹赤盞暉,金吾衛上將軍耶律馬五,驃騎衛上將軍韓常并阿离補咸著勳焉。
这些都是战功赫赫的金国大将,的确算得上猛将如云了。而南朝要到了南宋绍兴年间,帅臣名将如吴玠、岳飞、韩世忠乃至杨沂中、刘琦、王德、李显忠才锻炼出来。宋军精锐除了训练得当,军纪严明,还找到了合适的战术与金军对抗。吴璘在《兵法》两篇里说:金人有四长,我有四短,当反我之短,制彼之长。四长曰骑兵,曰坚忍,曰重甲,曰弓矢。吾集番汉所长,兼收而并用之,以分队制其骑兵,以番休迭战制其坚忍;制其重甲,则劲弓强架;制其弓矢,则以远克近,以强制弱。当然,更实际和高明的,如岳侯所言,兵法在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倒不是非得照此办理。岳家军的战术倒是以强制强,以骑兵对骑兵,或者以步军对骑兵“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贼手拽厮劈。”此与刘琦的顺昌大捷一样,纯以硬碰硬,凭借更顽强更坚韧而取得胜利。到了这时,金军岂敢说南朝无人耶?
谢二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世界读书日,买了一套《柳文指要》 (1人喜欢)
- 2025年2月28日
- 临沂行--饮食、画像石与简牍 (6人喜欢)
- 临沂行--此地 (8人喜欢)
- 临沂行--在路上 (1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